摘要:本文基于牛子宫的防御机制探讨了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免疫力低下、微生物感染、子宫弛缓及血液循环障碍,基于该病的发病机理介绍了其防治原则,重点总结了西兽医疗法的抗菌消炎和激素疗法的常用药物,中兽医疗法的常用中药、子宫灌注方剂和内服方剂,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中西药复方灌注剂和中西药合用的药物,最后概述了本病的预防措施。通过分析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更符合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原则,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 关键词: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机理;治疗;预防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多发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世界各国的发病率都很高。据报道,我国的发病率为20%~50%,韩国为47.6%,美国为53%(王洪海等,2010)。该病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奶牛不孕,在英国,95%的不孕牛由子宫内膜炎引起;在我国,约占不孕牛的68.34%(欧肇林等,2011),而奶牛不孕症被公认为世界性的经济问题,可见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一、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要提高防治效果,必须了解其发病机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免疫力低下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局部的炎症,虽然许多因素都能诱导发病,但是致病因素如何影响机体目前还不清楚,即使饲养管理条件很差的牛场也不会100%发病,而饲养水平发达的国家发病率也很高,说明致病因素只是诱因,子宫的状态起着关键作用(王洪海等,2010)。 1.子宫的防御机制 子宫的防御机制包括粘膜免疫、子宫颈屏障、生殖道微生物群平衡和激素调节等方面。 (1)粘膜免疫:是子宫防御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线,在抑制粘膜表面感染和激发全身免疫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子宫的粘膜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构成。 ①免疫细胞:子宫固有层中存在着淋巴细胞、白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有吞噬功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如对新病原菌吞噬)和特异性免疫(如对受抗体调理的病原菌进行吞噬)。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炎症介质和杀灭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如过氧化物和溶解酶等。肥大细胞,不仅直接参与免疫应答,而且还通过释放介质调节免疫应答,引发子宫的收缩,促进正常分娩(陈秋生等,2002)。巨噬细胞作为子宫常住的免疫细胞,不仅直接参与免疫活动,而且具有抗原递呈功能,分泌多种效应分子,如NO和TNF-α等。有报道认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也具有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的作用(Corbeil et al, 1998)。 ②免疫球蛋白:在子宫分泌物中存在着免疫球蛋白(Ig)的主要亚型,这些分子如何转运到宫腔的过程尚不清楚。健康母牛产后宫腔粘液中的IgG和IgA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据报道,健康牛的IgG在产后头几天逐渐升高,产后第6 d达到峰值(5~6 mg/mL);IgA的变化不大,子宫复旧结束时升至0.27~0.47 mg/mL。在子宫内膜炎患牛,IgG仅为健康牛同期的1/3,随着炎症的发展急剧上升,急性炎症消退后略有下降;若转为慢性,IgG仍不降低;IgA的浓度比健康牛高1~2倍(Aknazarov,1988)。正常情况下,IgA能结合病原体,以预防病原体粘附到子宫粘膜表面;IgG可调理和激活补体,补体又可借助于肥大细胞脱颗粒和嗜酸性粒细胞激活所诱导的渗出到达子宫腔,参与子宫腔内的免疫反应。 (2)子宫颈屏障:子宫颈是阻止病原侵入子宫最重要的物理屏障,子宫颈平时收缩很紧,发情时也仅开放为一弯曲的细管。在子宫颈单层柱状上皮中夹杂有杯状细胞,能够分泌粘蛋白,可闭塞子宫颈管,防止病原的侵入。母牛妊娠后,子宫颈闭锁,并由粘稠的子宫栓封口,以防异物和细菌感染。临产前约10 d,子宫栓才开始化解,子宫颈扩张,让胎儿顺利娩出。 (3)生殖道微生物群平衡:正常寄生于阴道内的微生物群主要有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王立生,1998)。它们主要栖居在阴道的粘膜皱褶以及弯窿部,其次是宫颈。阴道内常住菌有乳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B族链球菌、粪链球菌、支原体、白色念珠苗、消化球菌和类杆菌等(Ali, et al, 1987)。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寄主非但无害而有利,并可以防御其它外袭菌的侵袭。其中,乳杆菌是最重要、数量最多的常住菌,数量占95%以上,在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它可分解阴道粘膜上皮细胞内的糖原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使阴道保持酸性环境,有利于阴道的自净;同时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细胞,维持阴道的抗感染能力,从而构成母牛生殖道的重要防线。但是,有些微生物是条件性致病菌,当母牛由于使用广谱抗生素,卵巢功能衰退,外力和分娩等因素引起阴道损伤,致使阴道的生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即可破坏其微生态平衡,导致阴道菌群失调,引起阴道和子宫感染(王良娟等,1996)。 在正常情况下,健康母牛的子宫腔基本无菌,但在分娩过程中,子宫颈相对开张,子宫内很容易受到外源细菌的感染。健康牛子宫内容物的细菌检出率,产褥期为100%,产后中期为50%,产后末期为20%;而子宫炎患牛,产后三个阶段子宫内容物细菌的检出率均为100%,说明在母牛分娩过程中,细菌可以从外界环境污染生殖道,进入子宫腔(王良娟等,1996)。当子宫发生炎症时,细菌将在子宫内大量繁殖,进一步使炎症的加剧。 (4)激素调节:生殖激素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周期性的繁殖活动有助于防御子宫感染。对免疫系统有影响的激素近10种,其中卵巢激素影响最大。雌激素(E2)能够抑制子宫内感染,而孕酮(P4)促进感染的发生(Peter et al, 1988)。给E2处理的母牛子宫内接种化脓性棒状杆菌,无1例出现子宫感染,而用P4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处理的母牛均发生子宫疾病(Carson et al, 1988)。雌激素抑制子宫感染可能是由于提高了子宫的紧张度和增强了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Gilbert et al, 1992)。 母牛围产期间的免疫功能除受E2和P4影响外,还受前列腺素(PG)、ACTH、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生长激素(GH)的影响。试验证实,PGF2、白细胞三烯B4(LTB4)、5-羟花生四烯酸、15-羟花生四烯酸等均是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剂(Hoedemaker,1992)。 2.引起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引起免疫力低下的原因主要与饲养管理有关,过肥或过瘦,缺乏运动,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矿物质缺乏或比例失调,优质牧草缺乏等,均会降低奶牛的抗病力,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特别是硒和维生素E缺乏的牛群,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较高;患难产、酮病、胎衣不下等疾病的奶牛,产后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蒙旭辉,2010)。 奶牛产后,由于子宫血液循环障碍、子宫内膜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及受孕酮等激素的影响,子宫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活性下降,激素-细胞因子-免疫平衡遭到破坏,子宫内膜的免疫机能降低。正常产后子宫内细菌与子宫内膜炎分离菌有很大的相似性,说明这些细菌为条件致病菌,当子宫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大量繁殖并侵害子宫内膜。如机体的免疫力低下,子宫内炎性产物蓄积,影响全身机能,即会出现全身症状(王洪海等,2010)。 (二)微生物感染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直接病因是产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产后子宫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与子宫内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子宫的自净能力和子宫内微生物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当平衡被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打破时,就会发生子宫内膜炎。 1.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报道很多,各地报道的病原种类不完全相同,可能与饲养管理条件、地域等有关。南京报道,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孔祥峰等,2005);东北报道,主要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20%受试牛存在着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感染(王国卿等,2010)。广西报道,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为主,分别占54.0%、36.0%、10.0%。单一感染的比例为36.8%,混合感染比例为63.2%(欧肇林等,2011)。新疆报道,主要是大肠杆菌、化脓性放线菌、葡萄球菌,分别占40%、51%、10%,感染1种细菌的占28%,感染2种细菌的占67%(蒙旭辉,2010)。 2.感染途径 主要由于环境卫生状况不良和生殖道处理不当。产后由于子宫颈开张,外源微生物容易进入子宫;如产房卫生条件差,接产消毒不严;胎位不正,胎儿通过产道时损伤产道黏膜,或难产时人工助产引起产道机械性损伤(调查表明,经人工接产的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自然生产的奶牛);人工授精时消毒不严格或污染,或操作不当引起机生殖道黏膜或组织械性损伤;对子宫及产道冲洗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液等,均可引起感染。此感染称为上行性感染(阴道感染),也有下行性感染(血源性和淋巴源性感染)(钟旭等,2010)。 (三)子宫弛缓及血液循环障碍 子宫内膜炎的突出特点是子宫内恶露积留,不能排出体外,为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提供了营养条件,而因分娩损伤的子宫内膜以及没有内膜覆盖的肉阜,更容易被侵害。当子宫内膜发生炎症时,引起疼痛,刺激植物神经,反过来进一步抑制子宫收缩,子宫更加弛缓。因此,子宫弛缓在子宫内膜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分娩应激、分娩异常、胎衣不下、子宫损伤等都可引起子宫弛缓(王洪海等,2010)。 子宫弛缓除导致恶露停滞外,还可引起子宫血液循环障碍。子宫运动减弱,使子宫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氧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中间代谢物堆积,容易造成子宫内膜损伤,进而使其屏障作用降低、血中免疫细胞不能大量到达子宫,使子宫分泌机能下降,特别是前列腺素分泌减少,导致黄体不能消退,高水平孕酮抑制子宫收缩。因此,在急性子宫内膜炎时可见子宫内膜血管扩张、子宫腺管周围水肿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腺管内淋巴细胞浸润,部分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等,均为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特征(王洪海等,2010)。
二、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根据子宫内膜炎发病机理,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消除感染、增强免疫、提高子宫张力、改善血液循环,治疗以局部处理为主,结合全身治疗。 (一)西兽医疗法 主要采用抗菌消炎和激素疗法。 1.抗菌消炎法 (1)子宫灌注法,近几年临床报道较多的有以下几种药物: ①抗生素:有条件的最好用药前进行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为避免产生耐药性,造成药效下降,可选择几种抗生素配合使用。新疆报道,每次用氧氟沙星2.5 g、地塞米松100 mg、生理盐水200 mL,或强力霉素1.5 g、氟苯尼考1.5 g、生理盐水200 mL子宫内灌注,隔日1次,连用3~5次(蒙旭辉,2010)。东北报道,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奶牛,先用生理盐水清洗阴道和子宫颈口,然后用青霉素80~100万单位、链霉素0.5~1克、蒸馏水100~200 ml,一次注入子宫,每日或隔日1次,直到排出的分泌物清亮为止(任志文,2011)。 ②鱼石脂溶液:鱼石脂8~10 g,溶于1000 mL蒸馏水中,每次灌入100 mL,连用2~3次。 ③卢戈氏液:碘25g、碘化钾50g,加蒸馏水500 mL溶解,配成5%的溶液。每次取20 mL,加蒸馏水500~600 mL,一次灌入子宫。对有脓性分泌物的奶牛效果较好(蒙旭辉,2010)。 ④聚维酮碘:每次灌注聚维酮碘凝胶100 mL,隔天1次,连用2次,治愈率为86.3%;而金霉素对照组为33.9%;土霉素对照组为31.2%(童勤等,2007)。 ⑤复合溶菌酶制剂:每次用复合溶菌酶100 g (每克含溶菌酶1000IU),溶解在300 mL生理盐水液中,一次子宫灌注,隔1周再灌注1次。作者认为溶菌酶疗法对牛奶没有影响,可减少抗生素奶的损失(王观悦等,2011)。 ⑥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培养物,每次1瓶(含活菌1000亿以上),每天1次,连用3天,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110头,治愈89头,好转16头(王世荣,1986)。 (2)全身用药:当子宫内膜炎伴发全身感染时,需进行全身性治疗,尤其是恶露明显化脓和子宫内脓性分泌物较多时,应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可用青霉素320万U、链霉素300万U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李有志等,2011);配合强心、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刘利霞,2010)。对患病已久,身体衰弱的病畜,可以静脉注射钙剂,以增强子宫张力(钟旭等,2010)。 2.激素疗法 主要通过激素刺激子宫收缩,促进净化。对慢性子宫内膜炎,可用前列腺素及类似物、催产素等促进炎性物的排出和子宫功能的恢复。可用氯前列烯醇50μg一次肌肉注射(蒙旭辉,2010)。子宫积液时,可注射雌二醇4~8毫克(目前少用),4~6天后注射催产素15~30单位(李有志等,2011)。 据报道,对患有子宫内膜炎而不泌乳的病奶牛,人工诱导泌乳可使子宫颈口开张,子宫收缩能力增强,促进炎性分泌物的排出和子宫机能的恢复。病程1年以上的慢性子宫内膜炎患牛,人工诱导泌乳3~8个月可恢复配种受胎能力(王宝龙等,2010)。 (二)中兽医疗法 中兽医学认为,子宫内膜炎主要由于邪毒内侵、秽浊客于胞宫或瘀血停滞胞宫以及肾气虚弱引起。“邪毒”、“瘀血”、“肾气虚弱”分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原微生物”、“血液循环障碍”、“性激素和营养失衡”。治疗宜分别采用清热燥湿(消除病原菌)、活血散瘀(改善血液循环)、温肾培元(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子宫收缩)或三者结合的原则(钟旭等,2010)。主要应用中药治疗,也有用激光针灸、穴位注射治疗成功的报道。中药具有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无有害药物残留、保障食品安全等优点(马延庆,2010)。 1.常用中药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常用中药,包括清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金银花、紫花地丁、穿心莲等;活血祛瘀药,如川芎、益母草、桃仁、红花等;补虚药,如党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等;其他药如肉桂、贝母、苍术、香附、枳实等。通过分析发现,83.4%的方剂含有活血祛瘀药,79.2%含补虚药,45.9%含清热燥湿药(王洪海等,2010)。急性子宫内膜炎常以清热燥湿药或活血祛瘀药为主,慢性子宫内膜炎或产后气血不足者,常辅以补益气血药,以增强子宫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常用方剂 (1)子宫灌注方:有以下报道。 清宫消炎混悬剂:由黄柏、青黛、元明粉冰片等制成(江苏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预防子宫内膜炎335头,有效率92.8%;治疗子宫内膜炎673头,有效率94%(蒋兆春等,1993)。 新型中药促孕灌注液:由淫羊藿、红花、益母草、黄柏等制成(南京农业大学研制),每次子宫灌注30mL,隔日1次,3次为1疗程,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疗效与抗生素和氯前列烯醇接近;对卵巢静止、持久黄体也有确实的疗效(胡元亮等,1999)。 清宫液2号:由丹参、千里光、忍冬藤、红花等制成(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研制)。每次子宫灌注100mL,隔日1次,3~4次为1疗程,对急性子宫内膜炎早期的疗效较好,一般治疗1个疗程即愈(李世宏等,2009)。 宫净:由七叶一枝花、金银花、连翘、米醋等制成。每次100毫升,3天给药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110头,治愈率为86.4%(肖洪利,2010)。 鱼腥草子宫灌注液:每次60 mL,隔日给药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给药后观察10 d,总有效率为94.7%(赵世华等,2010)。 加味生化汤煎剂:由当归、川芎、白芍、炮姜、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甘草等制成。每次灌注5O ml,前3 d每天1次,后隔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256例,总治愈率为97.5% (王秀丽等,2011)。 (2)内服方:主要通过全身调理。经典方剂如益母生化散、完带汤、清带汤、贯众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温经汤,还有以下报道: 孕宝冲剂:由益母草、黄芩、三棱、大黄、赤芍等制成(河北农业大学研制)。根据病情轻重分别投服1~3剂,先后累积收治共4953头,总有效率为96%,治愈率94.2%,受胎率86.71%(李呈敏等,2000)。 归芪益母汤加减:黄芪120 g、益母草90 g、当归60 g、红花60 g、菟丝子60 g、淫羊藿60 g、甘草30 g、桃仁60 g、川芎60 g、黄芩60 g、银花60 g、陈皮30 g,黄酒200 mL为引(中等体型牛用量),一般1~2剂可愈,治疗57例,受胎率75.4%(江荣甫等,1990)。 韭籽益母散:党参4.0 kg,黄芪2.5 kg,益母草5.0 kg,香附2.5 kg,当归2.5 kg,熟地2.5 kg,鸡冠花5.0 kg(赤带者或恶露期用红鸡冠花,白带即排脓者用白鸡冠花),韭籽(炒)5 kg,双花5.0 kg,连翘5.0 kg,白芍2.5 kg,红花3.0 kg,白术2.5 kg,乳香、没药、甘草、木通、木香各2.0 kg,混合研末, 每次500~700 g冲服,每日1次, 连服5日。治疗42头,治疗后平均95天受孕(郭仲,1983)。 (三)中西医结合疗法 1.中西药复方灌注剂 清宫液:由益母草、红花、桃仁、痢菌净等组成(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子宫灌注,治疗1414例,治愈率为87.84%,有效率为94.55%。 中西药混合灌注剂:由益母草浸膏10 mL(每毫升含原药3 g),氯霉素1.5 g,呋喃西林1 g,豆油20 mL组成。有效率93.1%,受胎率72.4%(李世宏等,2009)。 连翘、黄柏、金银花各20 g,苦参、淫羊藿、红花各15 g,大青叶、蛇床子、甘草各10 g,环丙沙星2 g,制成乳剂,子宫灌注(和翀翼等,2008)。 连翘、大黄、益母草、红花等,提取精制成每毫升含生药2 g,取80 mL,加入1%的乳酸环丙沙星溶液10 mL、纯化水10 mL,高压灭菌,子宫灌注(孙蕾等,2011)。 2.中西药合用 用中药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用西药抗菌消炎。如: 党参50 g、黄芪50 g、茯苓35 g、陈皮40 g、当归35 g、川芎30 g、桃仁30 g、赤芍30 g、红花30 g、没药15 g、益母草100 g、炮姜20 g、炙甘草20 g,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4天;同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2次、5%温盐水冲洗2次、糖苏盐溶液(红糖90 g、小苏打1 g、食盐1 g、蒸馏水加至1 000 mL)冲洗2次,最后子宫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隔日处理1次,连续3次。治疗28例,治愈26例(史权军等,2010)。 当归60 g、川芎30 g、桃仁30 g、炮姜20 g、赤芍30 g、红花30 g、没药25 g、益母草100 g、炙甘草30 g、荷叶3张,或党参50 g、茯苓50 g、陈皮30 g、当归60 g、川芎30 g、桃仁30 g、荆三棱30 g、红花30 g、黄芪30 g、益母草100 g、炙甘草30 g、荷叶5张,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5天;同时静脉输注葡萄糖盐水,用温清水、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后投放青霉素粉。治疗多头病牛,均于10天内痊愈(崔富宇等,2010)。 分析以上措施。中西医结合疗法更符合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原则,具有扬长避短、相得益彰的效果,因此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三、奶牛子宫内膜炎预防 根据子宫内膜炎发病机理,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预防原则主要是增强免疫、预防感染。 1.保证牛体健康,提高抗病能力。饲料营养要全面,尤其注意饲料中维生素A、D、E及Se、Mn、Co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和Ca、P等矿物质的比例。研究发现,在奶牛产前2~3周添加阴离子盐可以有效降低奶牛产后瘫痪、胎衣不下、酮病、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和真胃移位等疾病的发生,提高产奶量和情期受胎率。注意加强围产期管理,适当运动。 2.保持环境卫生,减少感染机会。注意牛舍及产房的清洁卫生,人工助产、胎衣剥离、配种等所用的器械及操作人员手臂要严格消毒,防止将致病菌带入子宫。操作规范,减少生殖道损伤。 3.定期健康检查,控制病情发展。尤其关注产后期牛体健康,尽早发现和治疗原发病和继发病,避免错过理想的治疗时机。 此外,有人建议,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可通过控制奶牛配种受孕季节,避免6~9月高温季节分娩,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李世宏等,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