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清凉江畔一位农村老党员(四)战地营救抗日干部

 水深流缓 2015-04-22

2013-10-08 10:32:09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119 次 | 评论 0 条

  穿越河北省清河县、南宫县交界处的清凉江是条黄河古道,它有上千年的历史记载,曾经叫过“清水河”“清河”“恩州河”等名称。史料记载,古黄河曾经三次通过清河、威县、南宫等地区。元朝时代地壳变革、黄河改道以后,清凉江是最后一次古黄河遗存下来的旧“河床”。清凉江长达几百公里,河道两岸长满了一望无际、宽阔的灌木丛林和民间种植的果木行,到处都是沙滩土丘、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沼泽地,地形、地貌非常复杂。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和地方爱国武装组织,消灭日伪军、打游击的好去处。这条漫长的河岸掩体还是山西、河北、山东三省之间,八路军各支部队互相联系的交通要道,也是抗日军队和人民群众反围剿、反扫荡的天然屏障和躲避敌人追捕、隐藏避难的好地方。
   为了疏通这个必需的交通要道,八路军东进纵队和地方武装准备拔除、清河县境内清凉江两岸的多个日军炮楼和据点,那时需要拔除的日军钉子据点有:清河老县城炮楼、指坊头炮楼、峨二庄炮楼、黄金庄炮楼、段芦头炮楼和连庄、西张宽的日军据点等。清凉江区委中队派出了多名侦查人员,经过了周密的侦探,绘制了各个日军炮楼、据点的防务图,包括驻防日伪军人数、活力武器配备、房屋设施,附近地形地貌等情况。那一天,区委派最可靠的老练交通员——王昌举同志携带这个重要的作战地图,到清河与威县交界处的安村,交给等候在那里的、八路军东进纵队七旅十九团一营的领导,为军地抗日武装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提供依据。王昌举接受了这次任务,把那张重要的军事情报图缝在裤带里,以下乡卖花生小商贩的身份,来到了威县安村,把那张重要的“图”交给了八路军营长,并顺利返回。
   这是一个深秋的下午,王昌举圆满完成了递送作战地图的任务以后,在返回的途中,他忽然听到:在清河老城里以西几公里的地方,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有时还不断地响起了轰隆隆的手榴弹、炮弹的爆炸声,王昌举猜测到那里肯定是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王昌举身上没有武器,不敢轻易闯入战场,他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在树林、土丘的掩护下,迅速地接近了那个战场。他发现区中队有十七八个同志被百十个日伪军团团围住,用猛烈的火力压制在清凉江南岸一条小河沟里,区中队的同志也在奋勇开枪还击,过了一会,区中队的同志们还击的枪声逐渐稀疏下来,看来时间如果拖得久了,同志们弹尽粮绝、冲不破敌人的包围圈,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就会全部牺牲在那块低洼地带。他刚和八路军十九团一营的领导接过头,急中生智、掉头就跑,他想只有向八路军求援,才能保住这几名同志的生命。他拼命地奔跑,累的大汗淋漓,跑回了安村,找到了刚接过头的那支八路军队伍,他向首长回报了他见到的紧急情况,请求快速支援!那位八路军的营长知道战情危急,救急如救火,马上派出了一个排的骑兵小分队,携带三挺机关枪,由王昌举引路,迅速来到了清河老城、城后的那个“战场”。八路军小分队在树林中隐藏了马匹,分几组占领了制高点,三挺机关枪组成了交叉火力点,从敌人身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那群日伪军见从后面突然杀出来一只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吓得丢盔卸甲、丢掉了很多具日伪军的尸体,狼狈的向清河城炮楼逃窜。区中队的同志趁机从北边突出了包围圈,向清凉江北岸乱树林中撤退。八路军小分队完成了“解围救援”任务,没有追赶溃退的敌人,告别了王昌举,迅速归队、骑上马向西飞奔而去。
   王昌举解救了区中队的同志,觉得自己办了一件好事,心安理得、非常高兴,大踏步地向自己的村庄、东王排子村走去,他钻进了一大片种满了杏树、梨树、桑葚树、苹果树的果木林,可是没有走出多少路程,又听见前面响起了清脆的枪声,他远远地就看见了有好几个日本鬼子和伪军正在追赶一个身受重伤的我党干部。那位干部流血过多走不动了,躲藏在一棵大树底下,拿着手枪、不停地向围困上来的敌人还击。有一个伪军向他喊话:“你被我们围住了,你受了重伤也跑不了啦,赶快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你的------!”,王昌举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他以最快的速度,在灌木草丛中,钻到了那位干部的身边,对他说:“同志,我是本地的地下交通员,请你把你的手枪给我,你暂时藏在大树底下那堆草丛中,待我把他们引开,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要乱动!”。王昌举抱起那位受了重伤的抗日干部,帮他在草丛中隐蔽好,自己翻过身来,向敌人开了两枪,顺着低洼壕沟的灌木丛林,向北方向飞奔而去,敌人见“目标”逃跑,也急急忙忙地追了过去。王昌举本来就是一个飞毛腿,身轻如燕、快步如飞,再加上他地形熟悉,一眨眼就不见了踪影。敌人到处寻找也看不见人影,泄了气,回到了清河县城日军炮楼。
   王昌举见敌人撤走,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那颗大树底下,翻开了掩盖的树枝草丛,找到了身受重伤的干部,他看到那位同志腿部、肩部各中一枪,身子底下流了很多的血,脸色苍白、身体虚弱、气息残喘,有生命危险。王昌举身经百战,已经学会了战地救护知识,他撕下自己的衣服布条,简单地给他包扎了一下,小心翼翼的背起他的身体,寂静的钻进了果木树林,向自己的家中走去。这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他背着这位伤员,害怕被别人看见,趁着夜色、拐弯抹角,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放在了自己的床上,让妻子和母亲把他的伤口洗刷干净,涂上了草药分。他又马上跑到了董家庙镇,找到了和自己单线联系的上级交通员,汇报了情况。那位老交通员在附近请来了一名可靠的外科乡村医生,一同来到了王昌举的家中,那位上级交通员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身受重伤的抗日干部,就是清凉江区委的主要负责同志,他叫王吉考,三十多岁,是个文化人,主要负责清凉江地区的抗日宣传工作。大家一起动手,烧开水、洗刷伤口、熬汤药,紧急抢救那位重伤员,医生忙活了半夜,从伤员身上顺利地取出了两颗子弹,包扎好了绷带-----。王吉考对王昌举英勇无畏、舍身救命的举动,感动的痛哭流涕。
   区委宣传干部王吉考在王昌举家中养伤,受到了他一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王昌举把自己家中饲养的鸡、鸭宰杀掉给伤员增加营养,使伤员尽快康复。王昌举的妻子、母亲也跑前跑后、送药喂饭。为了避人耳目,害怕被日伪汉奸发现,招惹来日本鬼子、伪军围剿屠杀,殃及全家甚至全村人的生命安全,白天,王昌举把王吉考伤员安置在家中后院储存红薯、蔬菜的地窖里,晚上让他出来活动活动。在那一段时间里,全家人提心吊胆、给伤员站岗放哨丝毫不可松懈。区委领导干部王吉考在王昌举家中养伤有二十几天,伤好痊愈、顺利归队。王昌举果断请求八路军正规部队支援,及时为区武装小分队解围,避免了一次全军覆灭的危机;不顾个人安危战地营救抗日干部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区委领导的通令嘉奖。(王吉考是南宫县段芦头镇附近村人,当时他是清凉江区委的主要领导同志,解放以后,他曾任清河县委常委,某部部长,是位县级的领导干部。)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