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米族传统木屋文化(二)

 廿氏春秋 2015-04-22

关于此幢房屋的建造程序,已经无从考证,但根据现在普米族人建房的规矩,一般有以下程序。

首先要请韩规或懂古规的普米老人测算并选择地基。地基以林茂、光足、水洁、靠山为最佳。地基选定后,要烧香杀羊祭神祭祖,向祖先禀明未来的居所已迁至这里,希望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动土的日子很是讲究,挖上几锄就算是开工了,同时请村里青年帮忙上山伐建房用的木料。

伐木料前,要请韩归念“建房经”,经文内容多半叙述的是普米族传统建房的古规,如地基如何找,木料如何砍,以及先砍哪一根等。把建房的整个过程叙述得一清二楚。然后村中的小伙子就按照“建房经”中的叙述过程去伐木料。木料多选择杆直无疤痕,直径在20公分左右的松原木,砍好188根长6.2米的原木和2883.5米左右的原木。木料需放在山上晾晒数月,待晒干九成干后,邀请村中男子,把木料一根根拖运至家中,按长短前后左右的用料程序堆放起来,然后请来木匠师傅砍垛。

普米族非常敬重工匠艺人,把工匠艺人奉为上宾,烟酒佳肴招待,从不恶语中伤或当作小工随意指使,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对工匠艺人的敬重,而且也取悦于对方,使之尽其所能为自己修好房屋,使之美观牢靠;同时也有另一层忌讳,说若是惹怒了木匠师傅,在砍垛木料时,他会在不引人注意的隐蔽处放上一些人骨、狗毛或其他不洁之物,使其家运不顺,灾难频繁,新盖的房屋无端鸣响,使家人惶惶不可终日等,因而对工艺匠人倍加尊崇敬重。

在砍垛木料时,第一斧先由主匠大师傅砍下,并按木楞房的前后左右大小尺寸放线定尺,砍下码子,标上记号,然后由小师傅根据师傅的定线尺码一根根将原木修饰一新,再将已修饰好的原木两头各砍下一个卡口,使在按井字形一层层摞垛时,每根原木都能互相咬合卡牢,不至于摞叠至一半时,四下滚动,散架。到晚上休工时必须用碎木块盖住卡口,不然天神会嫉妒。

在修饰木楞并砍下卡口时,首先砍垛安放在房门东面的第一根木料,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将一根根原木修饰摞叠。摞叠至第2层时要留下房门的位置,如果是正房,除留下正门外,还要在后方开一道通往粮仓的侧门,此门稍小于正门。留下门口并安放好门框后又继续垒叠,垒垛至第27圈时,由东向北加放两根横担,用以产生内抗力,同时也用作日后搭放杂物,或烘烤粮食之用。再往上摞叠至30圈左右,就开始在正房里立下天柱。此天柱粗壮高大,与其它木柱有所不同,外观修饰细腻,光滑雪亮。普米族认为此天柱是祖先神灵之所在,也标志着一家人兴衰,因而立此柱时须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邀集亲友共庆立柱仪式。先将天柱的顶梁榫槽内装上银元珠宝之类,然后在顶部悬挂一张印有大草藏文祭语的红布经幡或数根红布条以及五谷杂粮等,便开始立柱,必须在天亮时开始立,不到太阳出山时就将柱子立定。有的立柱是双柱,但双柱也必须是同一棵树分为两段,不能用两棵树。

立好天柱后便开始封顶。屋顶皆为“人”字形,上面均用四尺村,两尺宽的划板当瓦覆盖,俗称“黄板”,以前后三路横排重叠覆盖,上压石头,每年雨季到来之前翻盖一次 普米族的住宅平面布局以正房为主向,再布设经堂、厢房、门楼组合为院落。正房是一家人生活的核心部分,是全家人饮食待客、议事的场所,普米族语称为“井”。

正室靠北一方设火塘。火塘四周铺设木地板,一家人围火塘而坐,长者在上,幼者在下,不得乱坐。火塘上方设神龛,神龛靠壁上有一块泥塑或纸绘画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元宝及五谷水果等。普米语称“宗巴拉”,其意为灶神。举凡年节、婚丧、过继养子或成丁礼以及饭前,都须向“宗巴拉”祭祀。在正房靠门南侧一角设有高台灶,逢年过节和婚丧吉庆,均要在此生火煮饭,平时则在火塘四周垫上皮毡和毛制毯子用来招待客人和住宿等。

普米族信仰藏传佛和韩规教,无论家庭贫富,均设经堂。经堂外古式格扇木雕,堂内四壁及天花板上皆绘有彩云及各种宗教传说图案,其构图多以红、黄、蓝三色为基调,再辅之以和中种鲜艳色彩,然后描绘出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等,构图生动明快、栩栩如生。

普米族选择居所,多以风水为本和谐的环境,并将庄重与和秀逸融注于自然之中。那古朴的院落、纵横交错的木楞房、开合变通的邻居小巷以及那葱葱郁郁的果树青松合于一体,倾注了这个民族对大自然的尊崇和依恋,留下了这个游牧民族从远古走来的跚跚足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