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理白族吹吹腔

 廿氏春秋 2015-04-22

  吹吹腔又名吹腔以唢呐吹奏为主要音乐而得名,俗名“板凳戏”,是白族人民创造的一个古老剧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吹吹腔,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传入白族地区的中原戏曲'弋阳腔'声腔系统,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各种要素,经过白族艺人的发展创造,形成为一种独具白族艺术风格的戏 曲剧种,至清乾隆年间,发展到极盛时期。主要流传在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市县。从反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的传统剧目《血汗衫》来看,约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吹吹腔有南、北派之分,大理以南各县流行的为南派,以北各县流行的为北派。两派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其唱腔有30多种,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按行业分,比 如鹤庆将生角唱叫生腔,旦角唱叫旦腔,净角唱叫净腔,丑唱叫丑腔等。丹一类是按人物类型和情感来分,比如云龙县将叙述性的腔调叫平腔,将风格诙谐、表现幽默含蓄感情的叫丑角腔,抒情性强的叫一字腔,强猛高亢的叫高腔,哀怨、伤感 的叫二簧跨,悲愤、哀伤的叫大哭腔等。吹吹腔以项呐伴奏, 与之相配合的有小鼓、板凳、大鼓、大钵、小钵、芒锣、大 锣、梆子等,曲版有小开门、耍龙调、哑子哭娘等20多种。


  剧目初步调查有300多本,其中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有《血汗衫》、《火烧松明楼》、《蔡雄过年》、《八郎探母》等80多个本子。剧本独具白族特色,文学性强,唱词为“三七一五”的 “山花体”,白语和汉语掺杂,讲究韵律。表演有严格的套路, 行当分工名目众多。演出时载歌载舞,感染力很强。解放前, 吹吹腔没有专业性的剧团,多为季节性和业余性的组织。解放 后,为了弘扬民族文化,1959年,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吹 吹腔剧团,演出过,《杜朝选》、《火烧磨房》、《三月三》等吹吹 腔剧目。1962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开始以大本 曲唱腔为主,同时使用吹吹腔音乐,并吸收白族民间的音乐, 将吹吹胜发展为白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