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说华北的日军部队战斗力太弱,真的是这样吗?

 zhutou0076 2015-04-22

作者;中国历史

华北的日军战斗力弱吗?

这种说法从逻辑上就不成立。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日军来中国,目的是什么?实现有效统治!既然如此,不派精兵巩固占领区,占领有什么意义?

笔者曾经问过很多渲染这种观点者,他们一直拿不出依据。因此,我们就从日军在华北的兵力构成和各种建制部队的来历说说。

一、从日军各种建制部队的来历看,此说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侵华战争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序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序号从21至57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其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序号大都在60至100和120之后。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类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至日本投降前,陆军作战师团(不含航空和战车等特种兵)达一百六十九个,增设师团成为军中主要成份。

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调军官、士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直属各军。混成旅团下辖五个步兵大队,另有炮兵队(下辖三个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编制为4900人。这类部队重火器少,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山地和轻便行动,从战斗力看另有特点。

从这个过程看,华北日军有一批独立混成旅团,如资料显示,“这类部队重火器少”、是由军官士官为骨干带新兵组成的,说其战斗力弱从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从华北日军构成看此说存疑

我们看看华北日军构成。华北日军有4种部队:甲种师团8个(第20、第108、第109、第5、第114、第10、第14、第110师团),每师团12个步兵大队,16个特种兵,(骑、炮、工、辎重兵)大队,共计步兵96个大队,特种兵128个大队。乙种师团7个(第36、第37、第21、第32、第35、第27、第26师团),每师团9个步兵大队,12个特种兵(骑、炮、工、辎重兵)大队,共计63个步兵大队,84个特种兵大队。独立混成旅团9个,每旅团5个步兵大队,3个特种兵(炮、工、辎重兵)中队,共计45个步兵大队,9个特种兵大队(3个中队折合1个大队)。骑兵旅团2个,每旅团5个骑兵大队,共计10个大队。以上总计步、骑214个大队,特种兵221个大队(《中日血战三部曲》)。

从构成看,华北日军步、骑214个大队,特种兵221个大队中,甲种师团占了步兵96个大队,特种兵128个大队,约一半。因此,最起码有些人的“华北日军是老弱病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三、从其他地区日军构成看此说也难以成立

如前资料所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增设师团成为军中主要成份”,可见其他地区日军也主要是以增设师团为主(大家可以找资料分析一下),甲种师团并不太多。如“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保卫战中突出的一次胜仗,重创的第106师团就是增设师团。

其实,战争爆发前,日军不过30万人兵力,打过硬仗的部队很少,而预备役的训练并没有分三六九等,所以兵员素质整体上并无明显差别。日军大多数部队都是以原来作战过的部队士官为骨干、预备役拉上组成的,从兵员上哪里分得出明显的强弱?层次划分,主要是师团人数、装备。

而且,日军的战斗力很复杂,受民风、装备等多种因素影响。如1891年在东京组建的第1师团,是日军所建第一个师团,在朝鲜成欢同清军打响了第一枪。按说名声大,应该很强了,但是东京从江户时代起便是商业都会,民风不强悍,征兵多要到西面较贫困的长野县。所以该师团战斗力并不怎么样,没有打过什么漂亮仗。

“特设师团”虽武器差点,但预备役兵犯罪量最大,老兵油子很多,肚子里的坏水和施暴花样自然会更多。也许在正面冲锋时会“耍滑”,但其他场面其狡猾一面不可能不发挥作用。

四、华北非甲种师团日军的优劣

(一)自身特点决定的优势

华北日军,即使被某些人大肆贬低的独立混成旅团,前边所引资料中也说了“比较适合山地和轻便行动,从战斗力看另有特点”。笔者总结有两点:

1.兵员平均战斗力强。甲种师团是独立的作战单位,后勤需要自己解决,因而配备有大量非作战人员;同时配备重武器多,也需要一些人操作、运输。独立混成旅团则非作战人员相对少,兵员平均战斗力强。

2.灵活。前边资料说了,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容易受到攻击意识超强的共产党军队袭击,反而成了包袱。而在敌后,共产党军队没有那么多的混凝土工事,用不着那么多重武器,减少了重武器反而更灵活。

(二)与共产党军队作战经验积累出的优势

主要是心理素质受到了锻炼。

1.在正面战场,大兵团作战,从众心理会使人忘记害怕(这一点从越南战场回来的人很有体会)。而在敌后,面临的是共产党军队神出鬼没的攻击,死亡有不确定性,更容易使人产生恐惧感。这一点,从日军士兵的回忆录上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2.在敌后,不管是扫荡也好、“灭火”也好,日军士兵需要跑太多的路,而且作战成果是共产党军队越来越强,沮丧感自然重。而在正面战场,则简单得多,跑路少,作战成果足、成就感强。两者对比,可以发现敌后的沮丧、劳累更能锻炼心理素质。

3.由于共产党军队缺乏弹药,所以最为残酷的拼刺刀多,这有利于日军提高对抗能力。

曾经有一个战例,兵力占优的一支关东军与李运昌部作战不利,反而被20人的华北日军解了围,可以说明问题。

(三)劣势需要客观看待

独立混成旅团的劣势,主要是重武器相对少。但这一劣势需要客观看待:重武器多,有利于攻坚拔寨,而对作战灵活、没有混凝土工事的共产党军队用处不大。

至于甲、乙种师团人数的差异,完全应该忽略:因为作战尤其是敌后作战,是以大队为单位计的。比如说甲种师团1.8万人、乙种师团1.4万人,单独一个师团当然是前者人多、作战力强。但敌后作战,师团总部不可能经常参与,参与的是从各支部队抽出来的各个大队,这边是1个甲种师团的若干个大队,那边是2个乃至更多乙种师团抽出来的大队参加,强调单独的一个师团的人数有什么用?

所以说,甲种师团和其他部队比起来,是各有所长、各具特点吧?前者重武器多,便于攻坚拔寨,后者则非作战人员少,灵活而且平均作战力强。何况华北甲种师团占了一半,怎么能随便说华北的日军战斗力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