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知道,怕苦、怕穷、怕挨饿是人之常情,对于贫苦的读书人来说也是如此,那么怎么缓解呢?读书,考取功名,在十年寒窗的苦读中,在一朝成名的渴望中,忘却心中的恐惧。现在呢?小学我们读书,是害怕上不了重点中学;初中我们读书,是害怕上不了重点高中;高中我们读书,是害怕上不了重点大学;大学我们读书,是害怕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就这样,我们一直处于恐惧之中,是如此的害怕落于人后,以致将所有的一切都作为竞争的砝码。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忙于各种各样的名和利,除了学生在被功利捆绑着专职读书外,书,似乎成了奢华家居的摆设,读书成了一种象征,太多的人如今已很少读书。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是鼓励人们阅读的节日。它的设立,表现了人类追求知识的共同理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个人觉得,读书应该是我们一辈子的事,读书可学习知识,更可以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好书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有为人之道、处事哲学、济世良方。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博古通今。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会感叹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阅读,或每月少一次不必要的娱乐、每周少一次朋友间的应酬,用于阅读;一天工作之余的闲暇、睡前饭后,甚至上下班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之时,无不可以用来读书。 从今儿起,从自己书柜中找出那本一直想读而一直未读的书,轻轻打开、静静捧读、细细品味,感受那久违的书香,或许,你会被书中精彩的情节打动,或许你会为书中睿智的语言折服,或许你会因优美的诗行飘飞你的思绪……不管如何,生活中的烦恼,工作中的压力,一切的不顺心都暂且抛开,让心灵沐浴文字的光辉,丝丝缕缕的抚慰、点点滴滴的滋润,尘世的喧嚣会离我们远去,留下的是生活的空灵和生命的纯真。 从今儿起,让自己和书成为朋友,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习惯,通过阅读了解自己,让自己远离浮躁、心境平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和他人沟通交流,进而了解世界。让我们读点书,未必一定要经典,开卷自然有益;让我们拿出自己的好书,未必豪华,与他人分享,享受共同的乐趣。“世界读书日”是这样,平常日子也是如此。 建设书香氤氲的文明社会4月2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国家而言,书香氤氲,社会清明,国民儒雅,则兴旺发达;对个人来说,腹有诗书,勤读善思,博闻强记,则受益终身。阅读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尤其在当下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涵养书香社会、推动全民阅读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素质提高,离不开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科学精神的启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关注力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全国300多个城市开办经常性的阅读日活动,财政扶持实体书店、图书馆、农家书屋的资金连年增长。现在的关键就是塑造氛围、培养与提升全民阅读习惯。据近日公布的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读的纸质书不到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更不用说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一个拥有诗书气质的泱泱古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需要多方入手,再造书香充盈的美丽精神家园。 建设书香社会,呼唤更多的精品力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统一的图书精品,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不仅如此,现在我国每年出版几十万种图书,浩如烟海,也需要做好推介工作,让人们能够通过阅读频道、优秀书目,尽快了解出版信息,激发阅读愿望与激情。 建设书香社会,呼唤更新的模式渠道。日益普及的移动终端让阅读随时、随地成为可能。但是面对阅读需求强劲的高知群体,时下的阅读产品还不适应碎片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变化,“大部头”和“标准化”令不少人望而却步。还有同类产品搜索上不够智能、呈现方式过于单一、阅读形式太过传统,等等问题都需逐步探索解决。在移动互联时代,生产更多的个性阅读产品才能在提升读者阅读兴趣上大有作为。 建设书香社会,呼唤全民的习惯养成。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要摒弃功利性心态,不能把读书只看作应付考试的工具,或是装点门面的装腔作势。哲学之深沉、数学之奇妙、历史之宏大、物理之精细、伦理之庄重、经济之严谨……在每个人增强自我修养的道路上,广泛阅读兴趣应该受到鼓励和培养。沉下心来读书,要摆脱浮躁急切之风,从急于逐利、急于成名、急于求位中走出来,以一份宁静的心态阅读,会让人走得更稳更远,进而打造理性平和的社会与人生。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绝非一日之功,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需要政府大力倡导和推动,更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参与。只有这样,一个书香氤氲的全民阅读社会,才会前景可期。 |
|
来自: 你是不一样 > 《格物致知~读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