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只有明十三陵?

 曰出东海落西山 2015-04-23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陵区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葬入思陵(1645年),前后历时230多年,共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多个妃子以及2名太监。明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墓最多的一处帝陵建筑群,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


明十三陵

翻阅历史可知,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王朝。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为止,前后共历十二世,十六帝,国祚276年。

那为啥明朝总共有16个皇帝,但在北京的帝王陵墓只有13座?按照明朝皇帝的即位顺序,这十六位皇帝先后是:

朱元璋(明太祖,年号洪武)

朱允炆(明惠帝,年号建文,故又史称建文帝)

朱棣(明成祖,年号永乐,葬于明十三陵之长陵

朱高炽(明仁宗,年号洪熙,葬于明十三陵之献陵

朱瞻基(明宣宗,年号宣德,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朱祁镇(明英宗,年号正统,1457年英宗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朱祁钰(明代宗,年号景泰,故又史称景泰帝)

朱见深(明宪宗,年号成化,葬于明十三陵之茂陵

朱佑樘(明孝宗,年号弘治,葬于明十三陵之泰陵

朱厚照(明武宗,年号正德,葬于明十三陵之康陵

朱厚熜(明世宗,年号嘉靖,葬于明十三陵之永陵

朱载垕(明穆宗,年号隆庆,葬于明十三陵之昭陵

朱翊钧(明神宗,年号万历,葬于明十三陵之定陵

朱常洛(明光宗,年号泰昌,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朱由校(明熹宗,年号天启,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朱由检(明思宗,年后崇祯,葬于明十三陵之思陵

从上面可知16位皇帝中没有葬于北京明十三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景泰帝朱祁钰。那他们为什么没有与明朝的其他皇帝安葬在一起呢?

明朝以北京故宫作为帝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一说迁帝都至北平的原因是,在南京建文帝遗臣较多,影响较大,而北平则是朱棣的根据地,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因此决定迁都。另一说是北方胡人时常犯境,迁都利于就近控驭)北京故宫落成时,明太祖朱元璋已经仙逝多年,朱元璋于1398年病逝于应天,安葬于南京钟山的明孝陵。


明孝陵

明朝开国皇帝由平民登上帝位后,为了确保朱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延续下去,实行藩王分封,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在全国各个战略要地,想以此来保护大明王朝。每个藩王均有军事指挥权,在各王府设置亲王护卫指挥司,辖军三护卫,护卫少则3000,多则2万,其中九个藩王(辽王朱植、宁王朱权、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棢、秦王朱樉、庆王朱栴、肃王朱柍)因具有防御北方蒙古族的重任,因此护卫数量更多,其中朱棣拥兵十万。藩王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兵器。朱棣受其岳父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军事影响甚深,军事造诣很高,再加上燕王多次出塞征战蒙古军具有很多实战经验,因此,其所率军队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战斗力却很高。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最后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是各藩王的后辈,对各藩王难有制约之力,且各藩王拥兵自重,在封地多行不法之实,加上藩王均有军权,对其构成威胁,因此,便有削藩之意。及至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承皇位,发布太祖遗诏,令各藩王留守封地,不要赴京奔丧,甚至朱棣都已经前来奔丧却仍被惠帝赶回去,引起藩王的诸多不满。于是,惠帝和黄子澄、齐泰开始商量削藩事宜。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该先对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下手,户部侍郎卓敬也上书请该封燕王封地于南昌,但是黄子澄认为燕王有功无过,拿他开刀无法向天下交代,认为应该从有问题的亲王开始下手。惠帝最后采用黄子澄意见,先对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将其贬为庶人,随后又将齐王、湘王和齐王废为庶人。由于朝廷削藩,藩王和朝廷的矛盾激化,藩王开始与朝廷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藩王之首。有史学家认为,惠帝采用黄子澄计先削其他藩王,特别是先对燕王同母兄弟下手,给了燕王警告,逼其造反,且先削其他藩王给了朱棣充分的时间准备,以致后来兵败,丢失皇位。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旗号,直指黄子澄、齐泰为奸臣,带兵入京勤王。建文帝虽然军队人数是朱棣的数倍,但是由于其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任用有勇无谋的李景隆为主帅,导致主要兵力逐渐被灭。朱棣则以北平为根据地,灵活运用策略,再加上燕军多年的实战,经过几次大战后逐渐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攻击,于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建文帝准备拔剑自刎,以身殉国,太监王钺阻止道,“太祖高皇帝死的时候留下一个木盒,说如果日后子孙有难,可从盒子中的方法。”于是,打开木盒一看,是三张信封和袈裟,然后按信中指示出皇宫,同时放火焚宫。因此,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有两种说法,一者,死于皇宫大火,二者,出家当和尚,云游四方。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明史的一个悬案,与他一同消失的还有他的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在朱棣攻入南京时只有两岁,后来一直被朱棣幽禁在中都广安宫,直至后来英宗复辟后,对他动了恻隐之心,将其释放,此时朱文圭已经是五十六七岁,由于从小便受到幽禁,不与外界接触,因此放出来后甚至连牛和马都分不清,不久便死了,史称建庶人。


明成祖朱棣画像

之前的朱元璋是因为死的时候尚未迁都北平,因此安葬在南京,朱允炆因为下落不明,未能下葬,而第三个未能安葬在明朝帝陵区的是景泰帝朱祁钰,他去世时明朝已经迁都至北平多年,且也有尸体,可是他为什么就不能安葬在明朝帝王陵墓区呢?

这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遣使向明朝贡马邀赏,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剪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制造事端,同年,也先分四路向内陆骚扰。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煽动和挟持下,准备亲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不稳,导致大败。大军撤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军追上,明军被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也先以明英宗为奇货可居,向明朝要求重金赎回英宗。太后搜刮宫中珍宝送与也先,也先照收不误,但是仍旧不放英宗。也先以英宗逼和,大臣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由于太子朱见深当时仅为两岁,未免主少国疑,于谦等说服孙太后立朱祁镇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景泰帝登基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军借口,使瓦剌军意图靠英宗骗取财物、骗开关门的阴谋未能得逞。

突如其来的大权在握使景泰帝不愿放手,即使后来也先想放了英宗求和,景泰帝也不愿意接。他怕英宗回来后自己帝位不保,后来在于谦的劝说下迎回英宗,但是把他哥哥软禁在南宫,直至英宗复辟。此外,景泰帝不仅想自己做皇帝还想废掉英宗儿子朱见深,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就在他朱见济为太子的第二年,朱见济便夭折了。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趁此拥戴被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重登帝位,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景泰帝一听英宗南宫复辟成功,连说几声“好”。

朱祁镇重登帝位后,想到自己弟弟这八年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怀恨在心,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赐谥号为“戾”(这是个恶谥,表示景帝终生为恶,死不悔改),称“郕戾王”以亲王葬礼葬于西山。因此,景泰帝未能安葬在明十三陵中。

作者:守书人-zz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