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海甸溪(组图)

 狐狸阿君 2015-04-23
我们的海甸溪(组图)
我们的海甸溪(组图)
我们的海甸溪(组图)
我们的海甸溪(组图)
我们的海甸溪(组图)
  本报记者 许欣 实习生 赵洪潭/文 摄影师 陈光安/图

  在很多老海口心目中,海甸岛的主要标志不是林立的高楼,不是车水马龙的马路,而是随大海的律动潮涨潮落的海甸河,河边以庙宇排序命名的村庄,和那幢忠实见证城市变迁的钟楼。

  一条有潮涨潮落的河

  海甸河又称海甸溪,是南渡江的分流,有丰富的鱼、虾、蟹、蚌及水鸟等资源。沿着海甸溪,有很多个小码头,很早以来就是海口货运的水运要道。从内陆运来的货物,都通过海甸溪港口到达海甸岛,再从海甸岛运往海口市区。有人说,没有海甸溪就没有海口的今天,她被称为海口市的母亲河,是当之无愧的。

  在规划专家的眼中,海甸溪的风情、长堤路的繁荣、中山路的沧桑都是海口的亮点。海甸溪把万绿园、秀英港、南渡江入海口、新埠岛水域连接在一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甸岛一度迎来了开发高潮,大学建成了,酒店开业了,楼盘开盘了……唯有海甸溪北岸,一片片低矮青黑的瓦房与对岸长堤路上的车水马龙和现代气息十足的都市楼房,形成鲜明对比。

  而今,海甸溪北岸的拆迁改造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昔日杂乱小瓦屋的旧址上,将立起高高的楼房。但不变的,是那停泊在溪边的渔船,依然是摄影师们眼中绝佳的风景。

  一座见证历史的钟楼

  海甸溪畔的钟楼有80多年历史,堪称海口城市变迁的忠实见证者。但只有老海口才知道,这座钟楼最初建在中山横路对面,离街很近。1987年长堤路扩建,才挪到现在这个地方,离海甸溪更近了。

  钟楼的诞生与海口发展密切相关。清代咸丰年间,海口被辟为对外口岸,来往商贸活动频繁。但当时海口没有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带来很大不便。1928年,有人倡议集资在海甸溪畔建一座钟楼,以便统一全市时间。这一主张立即得到海口总商会的支持,当时海口商界、香港琼籍商人、海外琼籍侨胞纷纷捐款。钟楼很快建成。

  居住在长堤路附近的一些老人至今记得,老钟楼钟声洪亮。当时这座钟楼旁边就是码头,对钟楼最有感情的,还属华侨们,当年他们都是从这踏着钟声出岛的,钟楼承载着他们对故乡的回忆。

  1987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拨款改建钟楼,依照原貌重建的钟楼高6层,27.3米,外墙铺土红瓷片,顶端为箭簇尖角。大钟设在顶层,30分钟报时一次。“古钟新声”现已成为海口八景之一。

  多年来致力于海口历史文化研究的陈光安先生说,海口的发展与海甸溪息息相关,以前博爱路一带是海口最繁华路段。清末民初,很多华侨回乡建房,中山路、得胜沙路一带密集的骑楼记载着当年的繁华。1924年,根据扩展的需要,海口城墙被拆掉,拆下的砖石沿海甸溪南岸填成了一条马路,名为长堤路。以前的长堤路只有200多米,而今,长堤路的长度是以前的10倍。

  那些以“庙”为名的村庄

  海甸溪畔,耸立着一座座庙宇,这里有一座座以庙宇排序命名的村庄。据史料记载,傍海甸溪而建的海田村从东向西延绵10多里,海田村分成一庙、二庙、三庙、四庙、五庙、六庙6个村庄,每个村都建有自己的庙宇,奉祀各自信奉的神灵。

  一庙的村庙为郭公庙,又称文武庙;二庙位于海甸岛和平北桥头西侧,村庙是武圣庙;三庙的古庙为泰华庙;四庙的庙宇为张天师庙;五庙在六个庙中,村里有关帝庙;六庙的庙宇为海口第六宫,清乾隆初年奉祀关圣大帝和火神娘娘。

  海甸溪北岸拆迁之前,这是一片在都市一隅守望着千年历史与憧憬未来的古村。

  这一带的村庄为何建不同的庙宇?为何奉祀不同的神灵?研究人员发现,作为水运要道,海甸溪畔成为南来北往的客商置业首选地点。海甸河一带有居民至今保存着先祖留下的地契。而在清朝乾隆年间,河畔有很多商务会馆,证实居民的来源地确实是不同的。

  我们喝着海甸溪的水长大

  海甸溪畔的人家以做生意为主。临河而居,即使不以捕鱼为业,也都有下河捞鱼捞虾的经验。

  林红妹的家门,正对着海甸溪。与很多在海甸溪边长大的女子一样,林红妹性格爽朗、自信要强。林红妹说:“以前,我的父母在工厂干工,逢周末有空时会下河拉网捕些鱼虾,打上的鱼虾吃不完,就拿出去卖。我们这些小孩子喜欢到河里捞螺回家煮来吃。”

  林红妹说,在她很小的时候,海甸溪上没有桥,从对面的长堤路到海甸岛要坐船过河,附近有个村叫“过港村”。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多,建成了人民桥。和平桥建得更晚一些,只有20来年的历史。她记得,1988年建省后,上岛的人越来越多。

  海甸岛很多居民都对海甸溪有深厚感情。“以前海甸溪里的水很清,我们这一带的居民都饮用海甸溪的水。”中老年居民全都记得海甸溪水的滋味,海水涨潮时,海甸溪水会有一点咸,要想挑水的人们,就得等到海水退潮。建省之后,海甸岛上人口暴增,河水越来越浑了,村里铺上了水管,就不再从海甸溪里打水吃了。

  我们的家在海甸溪上

  海甸溪中停泊的绝大多数船只不属于附近人家,水上渔民的家,最近的在灵山,最远的在琼州海峡对岸的徐闻、湛江一带。渔民们从文昌铺前一带打来鲜鱼,在海甸溪一带靠岸卖掉。

  捕鱼的船每天按时回来,卖鱼休整,然后再驾船出海。靠岸之后,渔民们坐在路边晾晒鱼干、缝补渔网,如坐在自家门前一般悠闲自在。傍晚时分,男人们和女人们围着一张小桌子,盘腿而坐,兴高采烈享用晚餐。

  按照很多渔村的传统习俗,渔民出远海捕鱼,女人是不能去的。但在海甸溪云集的渔船上,却时时可见女人的身影。她们跟随丈夫或父亲住在渔船上,渔船开到哪里,一家人就渡到哪里,日子也就过到哪里。风里来,雨里去,一条渔船一家人,追随着鱼儿在海上游弋。前几天这一块海域捕捞,后几天又在那一块渔场撒网。

  他们的渔船虽然大小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几个基本功能相类似的船舱:“生活舱”、“储藏舱”和“轮机舱”。生活舱是渔民休息、活动、做饭的场所。储藏舱放置着各种捕捞工具,装鱼虾的箩筐,生活用的淡水、粮食等物,还有用木板隔开的舱房。


  有几条船肩并肩停靠在海甸溪上,这几户渔民全都来自海安的同一个渔村,在家是街坊邻居,出门也结伴而行。记者登上其中一艘渔船,船主已经在海上打了三十年的鱼。他告诉记者,他们平时就在这一带近海作业。一般夜间12点出海,选准海域后,利用锚把船固定在海上,把网放下海后就回舱睡觉。等到第二天早上6点左右起来收网。大约早上10点左右返回海甸溪。有很多宾馆酒楼的采购人员与渔民约好时间,守在岸边等着收购最新鲜的海鱼、龙虾。将近中午,渔民们会上岸买些肉、蔬菜和水果。船上空间小,做饭、行走均需弯着腰,但是渔民们习惯了,活动自如。

  渔民们的娱乐生活要枯燥一些,闲暇时刻,几条船上的孩子们会聚在一起打牌或结伴上岸玩。天气不好时,许多渔民把船绑在岸边,带老婆、孩子上岸去玩。

  这些住在琼州海峡对面的渔民们,平时很少回那边的家,他们把海甸溪视为长久的家。 (本文来源:南国都市报 ) neteas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