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张幼仪

 梦蝶庄 2015-04-23

曾不知张幼仪为何许人也。

一度很喜欢林徽因,林的博学多才,在建筑学上对共和国的贡献是令很多人敬佩的。林更吸引我猎奇心理的是她身后的三个极优秀的男人,身为女性的我,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能够令三个男人对她如此的倾慕。

在这刨根问底的过程中,我逐渐知道了另外一位女性,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怀着好奇的心理,我不断地找张的资料来读,渐渐地我喜欢张幼仪要比林徽因多一些。我知道能够做到如林徽因不易,但是能做到张幼仪更难,试问,有几个女性能如幼仪一般?

在《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一书中,对张幼仪是这样描述的“古往今来,婚姻状况差得过张幼仪的女子恐怕也没几个。婚后四年,他们相处的时间加在一起大概只有四个月,都是在他的假期。她到法国马赛看他,他穿着黑大衣,围着白色的丝巾,虽然她从来没有见过他穿西装的样子,还是一眼就从人堆里认出了他。因为,“他是所有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她的心凉了一大截。 在国外,他总对她说“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她因晕眩而呕吐,他嫌弃不已:“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他冷酷地要求离婚,完全不顾她已经怀孕,她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他答:“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读到这些描述时,我的心都跟着疼。多年以后,张幼仪遇到了一个愿意与她共度一生的人,她写信征求儿子,儿子给他回信中说:“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曾经怎样的付出,才会赢得儿子在再婚的敏感问题上如此善解人意的支持?如果人生是一颗秀逗糖,她已经尝完了酸涩的外壳,开始感受甜蜜的味道。

读了张幼仪的经历,我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一些步入中年的女性毅然决然的走进佛家,像叶曼先生,像刘雨虹老师等等。我想她们走进佛家,不只是对生命的追问,她们的原动力应该是人生中的困惑令她们无法找到出路,一个机缘使她们在佛家豁然开朗。

在阅读一些女性人生历程书后,我在浮躁的尘世中逐渐的沉寂下来。曾读的《居里夫人传》给了我莫大的人生鼓舞,在我消沉的时候,想想这位曾经饱受磨难的女性是怎样的坚定的站立了起来,成为令世人仰慕的优秀女性。读了幼仪的坎坷人生经历,我的心突然释然了,我知道了世间众多生存状态中,还有幼仪选择的这种,这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生选择是多么的震撼人心。正如梁实秋先生在《谈徐志摩》一文中评价张幼仪说的那样:“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其实佛是无相的,为什么观音菩萨常常现女性相,因为这个世间女人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平地对待。很多的时候,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女性选择了隐忍。如果一位母亲的隐忍能够换来孩子一生的健康幸福,我想大多数母亲都是愿意如此选择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他最佩服的是贤妻良母当下一念清净,身处万难而一言不发,这样的女性是人世间的菩萨,幼仪在我心目中便是这样一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