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论草书帖》:追求魏晋的风流!

 浑圆流韵 2015-04-23

书法素材库腾讯官方认证唯一书法素材库,千册古今名帖数据,回复数字免费下载!



24.7×3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论草书帖》,又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草书,属米芾传世的《草书九帖》之第五帖。推测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从帖文来看,此帖系米芾的一则随笔手札,讲的是他对于学习草书的看法以及对几位以书写草体为主的书家的评论。

在帖文前两句,米芾明确表示学习草书要追求晋的品格,否则易流于俗品。可见他在书法学习上对于追溯魏晋风骨的重视。事实上,米芾习书最早是从唐柳公权、欧阳询入手,从他字形中宫紧结、笔画挺拔劲健等特点可以看出习此二家的痕迹。之后他上溯魏晋,专心研习“二王” 爽劲、精到的书风,后融诸家之长于己身,形成了米字体势展拓,用笔有“八面出锋”之感的丰富、灵动的独特风格。

文中第二行后半部分举张旭、怀素、高闲及辩光四人做评。总体看来,米芾对于此四人的评价都不高。其中对于张旭的评价为“俗”,说他变乱了古法,欣赏他的人皆为凡夫,评价可谓较低。对于辩光的评价“尤可憎恶”,可见米芾也不欣赏他的字。相对于前两者,怀素和高闲的“待遇”貌似好一些。怀素是“平淡”却“稍到天成”,无奈限于时代的环境而无法进入高古之列。高闲的字只能“悬之酒肆”, 可看出米芾认为其字格调也不高,只适合悬挂在酒馆一类的铺子里。

作品字里行间流露着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前几行结字紧峭,严守法度;中部几行,情绪渐涨,坚持沉着;后三行不似前几行的拘谨,已完全放开,呈现出潇洒、舒展的己意,虽非同于他行书中惯用的“刷字”之感,但足可见其颠放的本色。总体说来,米芾的草书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有着精到、大气的疏朗之风。

值得注意的是,帖中倒数第四行第四字“辩”,有几种释文的版本中都未译或释作 “□”。“辩光” 其人在《宋高僧传》有所记载。为何人,说法不一。“□”处湖南美术出版社《米芾尺牍》、上海辞书出版社《米芾墨迹选》注为“巩”下加一“言”,究其为何字,参见1989年版的《辞海》,“巧”下加一“言”读“bian”第四声,乃“辩”的本字。但从字迹笔画上分析像是“功”下加一“言”。因为笔画是先写“工”,第二笔是一撇,第三笔是一个向左的折笔,下面再加一“言”。或许是由于米芾刷笔过快,其中一撇过快且长了点,紧接着是一笔横弯钩。这些还只是推测,结论还有待考证。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宋徽宗时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因他个性、举止怪异,遇到奇石便以“兄”相称并膜拜不已,因而也人称“米颠”。他工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释文: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书法家必备,古今名帖免费下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