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种阅读风格,十种读书方式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5-04-23
对于很多人而言,4.23读书日只不过是纪念读书的日子。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读书不应该成为一种被提醒和标榜的符号,而更应该成为自知与自觉的行动。 在读书日来临之际,新浪读书随机采访了十位读书人,不同的职业背景、审美意趣、人生阅历,相同的是一颗热爱阅读的心。他们以十种阅读风格,十种读书方式,展示各自在书籍中翱翔的精神世界。

  • 远子,作家,豆瓣编辑。作为“豆瓣红人”,远子曾以一篇《国贸的地下王国》火爆网络,那是根据他图书管理员的真实经历写成的。现在,他依然坚持阅读与写作,实在太累的时候就听音乐或发呆。“读书是一种不可取代的乐趣。”他说,“与影视相比,阅读需要动用更多的想象力。”(摄影/陈国军)

  • 刘璐,见习记者。刘璐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因为这个职业和读书有很多共同点,永远在发现一个更大的世界。她喜欢在书本中解构但又重新建构自己的价值观,那让她感觉生命挺精彩。说起喜欢的书,她推荐了《中产阶级的孩子》与《鼠族》。

  • 清泉浅井,文学翻译。翻译过《深夜食堂》、《断舍离之自在力》等书的清泉浅井,现在在北京做坚持小班教学的清泉日语私塾。读书是她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书籍曾拯救了抑郁时期的她。喜欢日本近代诗歌和小说,也读明清小品文,前者是她正在翻译的书,她会把翻译的诗篇放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与朋友们分享。她近期正在阅读高村光太郎诗集《智惠子抄》与沈复《浮生六记》。

  • 朱学东,媒体人,纸书爱好者。“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目前的阅读状态。”他的背包里永远有一本在读的书。无论在地铁在飞机在高铁上,还是在厕所在床上,甚至浴缸里,随时随地可能翻开书。他说,这些书在他人的眼中,大抵是无用之书,但正是这些无用之书,构建起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使自己获得了精神自治。

  • 桑格格,青年作家。“我的读书习惯是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便笺小纸条,和笔记本。先把觉得好的用便笺纸贴住,看完全书,再看一遍贴过便笺的地方,如果还觉得好,就誊抄在笔记本上。这样的习惯已经十几年了。阅读,在我生活中,和写作并列第一吧。真要论细点,可能比写作还重要。写作要看状态和心情,而阅读,在任何状态和心情下都可以进行,都可以让我快乐。”(摄影/沱沱)

  • 郑在欢,影视工作者,90后作家。郑在欢坦言他的阅读时间比较碎片化,“地铁上,马桶上,床上,电梯上偶尔也能看两页。”他颇为无奈地表示,好多以前读书的朋友现在满足于电视剧,书很少看了。不过,读书对他来说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很长时间不读书,身心简直比北京的空气还干燥。”

  • 乔蕊,编辑、商务、网络作家。一个爱笑的北京女孩儿,每天的工作就是跟文字打交道,喜爱看书是她从事这份工作的初衷,这么多年过去了,桌子上的书越摞越高,每一本书都见证着生活的过往。“或许,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行业,但读书会一直继续下去。”

  • 金维国,职业保安。来北京有5年了。鉴于工作的特殊性,他的空闲时间会比较多一些,因为在职的是一家做阅读文化的公司,偶尔的也会去公司的书架上看看又到了什么新货。“或许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我会抓住每一分钟充实自己。”他笑道。

  • 林静,蒲蒲兰资深绘本阅读推广人。她说:“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我用书来寻找语言。学着像婴孩一样,观看这个世界。在书的世界里,每一种感受都得到真实的显现和重视,不再是无足轻重的。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人在认真地听你说话,我们的灵魂是在一起的。”

  • 赵瑜,作家。鲁迅爱好者。曾长时间阅读鲁迅日记和书信。并写作出版《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一书,受到好评。在写作小说的闲暇,他喜欢阅读鲁迅的书信和日记。“这种阅读让我能体会一个优秀写作者的生活习惯,甚至是精神成长的隐秘参照。”赵瑜这样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