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奇文字:很多已难以破解 ...

 生命中不能没 2015-04-23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岁月流经繁华跌宕。因为书写工具、政治、文化、经济等原因,文字演变出现过各种文字,或存于书,或现于器物,或写于木石,或刻于石碑,或镌于石壁,或出现在钱币,或作为作为装饰纹路。至今很多文字难以破解,成为千古之谜。

太极篆:汉时的太极篆,汉武帝时作,取奇偶之象,从汉到明清,印章多用此文。

垂芒篆:东汉蔡邕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八角垂芒之象,作垂芒篆,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梅花篆:梅花篆并非篆体书法和梅花画技的简单合成,而是将这二者的特点经再创造后有机地融合,使之形成苍劲浑厚、古朴典雅、造型别致,独具匠心之特点,使其更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很多书法家依旧画字为画,成为馈赠之上品。

规矩文:宋陈抟规矩文。陈抟又名陈希夷,和皇帝赵匡胤下棋,赢了华山,整个华山无处不见他的影子,是神仙也好,隐士也好,取内方外圆有规矩之形的文字,在古家具,服饰中最常见。

蝌蚪文: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先秦时期的古文。从流传的遗物,可发现风格似西周铜器上的文字,另外商代甲骨及玉片的雕刻与陶器上,都有这种迹象。蝌蚪文据说在魏时,使用也极广泛,唐代以后便少见到。

目前大禹碑铭依然不能解读。字数太少了。据说是楚王的颂歌,而非歌颂大禹治水。

万寿字:目前能广泛看到这类古字的仅仅限于福寿等几个具有字。伏羲氏时期,创造了“龙书”;神农氏创造了“穗书”;仓颉创造“鸟迹书”;尧帝时期的“龟书”;高阳氏时期的“蝌蚪文”等等,因这些造字存在艺术和结构美而作为吉祥图案保留了下来。据说有一万零三个不同寿字的写法,可见中华文字博大瑰丽。

其他一些奇文字比如江永女书,类似日语假名但又可独立使用,又类似朝鲜文字但又不是音素化的音节文字,女字如同假名的外表残留汉字特点属于音节表音文字,可以认为是更简单的一种汉语拼音,而且是永州江永土话发音,书写在手写本(三朝书)扇面(歌扇)布帕(帕书)纸片(纸文)上。这个传奇拍成了电影《雪花秘扇》。

以上为野路子文字演变,绝大部分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式的文字演变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其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以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大篆: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

4.小篆: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隶书: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界,但是难于辩认。

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