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混元意识论的特点

 智能人做超人 2015-04-24

混元意识论的特点

    混元意识论包括意元体理论与意识活动的理论,它是吸收了佛学、道学意识理论的合理髓核,吸收了当代科学、医学、心理学的成果,在刻苦的练功实践(包括众多功友的实践)中创立的。它不仅赋予意识以唯物主义观点,改变了“头倒立”的佛、道的意识观,使意识登上科学的殿堂:一方面阐明了意识对常人生命活动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现今人类意识活动的不足,这一切不仅为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使智能气功以崭新的、科学的面目展现于世。为了加深对意识论的认识与理解,把它的特点作如下归纳。

    I、意元体理论是向前发展的混元气理论

    一、意元体较初始混元气上升了一个螺旋

    传统气功理论认为,人的精神属于人的原始祖炁,而人的原始祖炁则是天地原始祖炁——道的表现,认为人的原始祖炁与天地原始祖炁是同一的。

    智能气功的混元气、意元体理论是向前发展的理论,它不是返还原点,也不是发展为封闭的圆圈,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这可作如下表示:无形无象的初始混元气→凝聚成实物并充斥在其中的混元气→独立存在的意元体,意元体的特性似乎重复了初始混元气的某些特点,如两者都是极微细、均匀的混元气,两者都可以生化出复杂的事物来,然而初始混元气经过混化生成的是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意元体经混化生成的是主观世界的意识内容。不仅如此,初始混元气生化出的万物是自然的,而意元体混化出的意识活动有了主动性。因而两者不是同一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否定之否走,上升了一个螺旋。初始混元气发展到意元体之后,不是到了顶峰,也不是又回到原来的老地方,成为封闭的圆圈停止不前;相反,意元体形成后,又在不断向前发展,呈现出一系列变化,从初始意元体→自我意元体→偏执意元体。智能气功练功,不是返还,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使意元体的功能全部展现,由偏执意元体→圆满意元体→混化意元体。

    二、练气功不是使意识返归原始,而是向前发展

    过去高层次气功,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返还”,或称“返朴归真”。道家认为,原始祖炁(或称原始道气),演化出天地人万事万物,而人的神又从元神演变为识神,形气也从先天演变到后天。练功不仅要“返老还童”“返先天”,而且还要“返还”到无识无知、浑浑噩噩的混饨状态,最后返还到原始祖炁的层次上去。佛家认为,不生不灭的法界真如之性,被无明惑业系缚,从而生死轮回,迷失本元之真性。修炼则是逐妄归真,破除无明,恢复本有的佛性,最后进入“常寂光土”。佛道两家主张虽有不同,但最后的主张都是返回原初之始点。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过去的修炼者达到一定程度后,都幻想返回原始的虚无境界而主动丢弃自己的生命,因而成为练功者的一大悲剧。试看过去一些有成就的练功者,生前可谓“神通广大”,而死后则无一再现者。这些人生前都是悲心普运,教人谆谆,并以弘扬道业为己任,为什么死(按他们的说法叫得道)后,不再显身说法,教化徒众呢?这只能证明他们不是什么得道,而是真的死了。即使在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中也不能返还虚无的原始祖炁的状态。因为人静时感觉到的意元体的静态体性,在没有任何意念活动时,还是有体察之动态存在,因而体察到意元体是有体察内容的意元体的状态。而体察也是意识活动的一种,体察达到能所合一的境界,仍是动态平衡,而非虚境的原始祖炁的状态。如果没有体察意识存在,则成了“顽空”,这是佛、道两家都反对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返还无论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在练功状态中都是不可能的。

    智能气功的意识论认为,现在人类的意识是建立在偏执意元体基础上的,修炼气功克除意元体的偏执,在于开发出超常智能,改变常态参照系,增添参照系中超常智能的信息内容,从而使其偏执逐步达到圆满,这是意元体的向前发展,是使人向高级阶段跃迁。

    II、正确对待常态智能意识活动与超常智能意识活动

    对于常态的意识活动,佛家谓之虚妄分计,是偏执、是障道之根;道家谓之识神,是修道之贼。佛道两家都极力主张破除之,而破除的方法则是去知混智,返还到浑浑噩噩的无识无知状态。认为只有彻底破除常态意识活动,才能呈现超常智能的意识活动;认为唯有超常智能意识活动状态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常态意识活动状态下的世界是虚假的。总之一句话,两者是对立的。

    对此,混元意识论认为:

  一、两种意识活动都是意元体动能的体现,只有微小差别

常态意识是借助一般感觉器官得来的关于事物的局限性信息,在意元体内综合而成的意识;超常智能意识则是借助整体的特异信息而成的意识活动。两者摄取信息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在意元体中的结果都是整体性的。因此,智能气功认为:常态意识状态下与超常智能意识状态下的世界都是真实的。

二、发放信息的过程、途径不同

超常智能意识活动发放出的信息是整体性信息,可以直接作用到自身或自身以外的客体,从而与客观实物建立起特异联系并使客体呈现出特异性质。常态意识的信息在意元体中虽然是整体性的,但发放时则把整体信息分解成若干局部信息并借助不同器官作用到目的物。由于信息恢复了感觉器官接受时的原来的局部属性,因之与客观实物建立的是常态联系,客体呈现的是常态特性。然而实物这两种不同表现,都是客体实物的特性,并没有因为其呈现出不同状态而改变其实质。

三、两种意识状态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常态意识活动与超常态意识活动的表现虽然有异,但在意元体中的信息都具有整体性,只是综合了所反映客观事物的各方面特点,但不是事物的全部住处。因为对同一事物的表象,可因人的经验、观察方法、文化素质……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象。这说明意元体在综合成表象的过程中,有的信息被强化了,有的信息被漏掉了。正因为常态意识活动垢表象未能像超常智能意识那样表征事物的全部信息,所以不能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异性。虽然如此,表象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事物的全部特征,所以即使是常态意识活动也有微弱的影响客观事物的作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应用工程学院的实验证明:常人的意识活动可使电子温度计升高,就是有力的佐证。能明了这一点,就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全面观察,冷静思考,不带任何框框,正确地反映事物,使之在意元体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也可以呈现出超常智能意识活动的特性。对此,《管子》中说:“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 证。”又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我们在教功实践中发现,形象思维较强的人,易出现特异功能。这一切充分表明,常态与超常智能态的意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四、积极开发超常智能意识——或称特异意识活动的能力

特异意识活动表现出来的功能,过去多被称之为“神通”,无论是佛究还是道家都主张“慧不用”,否则影响练功上进。并且认为,特异意识活动功能的出现,是克除常态意识活动扰动的结果;认为常态意识是虚妄的识神,练功是不能用的,而把两种意识活动绝对地对立起来。

意元体理论认为,两种意识活动都是人体形气的统帅,两者统帅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鉴于此,智能气功主张通过积极主动地加强常态意识活动来开发特异意识活动。譬如智能气功讲授特异意识状态产生的机理与具体的锻炼方法,学员依此进行练功,实际上是在常态意识活动状态下进行的,结果练出了发放整体信息与接收整体信息的特异功能。用这些功能来 强化自身功能,大大加速了练功进程,不仅可以之自体,而且可以施之他人,有于治病或帮助长功。更为重要的是,开发出超常智能是使意元体走上圆满层次的关键内容。

常态意识是否成为开发特异意识的桎梏因素,关键在于常态是否被僵化。把常态意识活动已有的各种知识僵化,并认为可以成为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这种哲学上的先验的危害,使意元体内形成旧有知识信息的优势兴奋灶,抑制排斥了对新信息的反映,其结果则是桎梏了特异意识的产生。如果已有的意识活动不僵化,就会呈现出意元体固有体性,“物来则显”,“物去则空”,就会“不以此一害彼一”,而进入清明境界,特异意识活动即可得到开发。

Ⅲ、意识活动尚需进一步完善

一、常人的意识活动(心态)的分裂状态有待解决

混元意识论指出,鉴于常人还不懂得内向性运用意识,还没形成生命活动和意识行动的律动,意元体不仅时刻受着眼耳鼻舌身各种感觉器官传输来的信息扰动,呈现出多个兴奋中心,而且内在各层面的信息也彼此竞争,情绪对意元体的扰动尤其明显。这一切都严重的影响着意识活动的集中统一,致使心境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是当今人类的一种病态,它使人的智力不能充分发挥,使人的体魄不能健康,使意元体的常态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超常智能得不到开发……总之,使人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完整的整体,这是智能气功强调修养意识的根本所在。

二、人类意识活动的层次有待提高

人的意识活动是从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的,这是被人的种族发生史与个体发生史所证明了的规律。混元意识理论提示了广义的意识活动全部层次,包括属于本能层次的情绪、属于感性意识的感觉、知觉,形象思维、属于理性意识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思维、属于意识的体察思维与特异思维。然而人类至今的意识水平只达到理性意识层次,这是经过了不知多少万年的进化才取得的成果。也正是这些成果才使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大自然的规律,而且为认识人类意识的全部层次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说:

“只有在这些关于统治着非生物界运动形式的不同知识部门达到高度发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408页)

混元意识论指出,理性意识是建立在常态智能基础上的思维方法与内容,智能意识则属于超常智能范围内的思维方式与内容(其中体 察思维属于理性意识向智能意识过渡内容),人类只有学会使用智能意识后,才能使人类向更高级阶段跃迁。

三、常人意识活动具有偏狭性

在前述的意元体变化与意识活动形成的过程中指出,意识活动是在自我意元体的基础上,发展到偏执的主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偏狭性。

(一)错认“主人公”。如前所述,由感觉和知觉内化到意元体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处理主客观关系的参照系,成了人识别、处理客观事物的本底与量度模式。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依据,常人多以此为自己的内在“主人公”。比如常人对某人某事作出的好坏是非的判断,认为是自己(主人公)作出的裁决。实际上,这一评判是量度模式量度的结果,所以这些模式与参照系既不是主人公,也不属于意识活动,而只是产生意识活动的意元体内的依据。《唯识论《称此为意根。意识活动是意元体内量度的内容和过程。这些意识活动是建立在意根基础上的活动,所以也不是自身的主人公。自身的主人翁是意元体能够进行量度、识别以及发放指令的那部分主动功能。意识活动是功能后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的体现也是意元体的功能),而意根是建立的常态智能量度模式用以进行量度事物的背景。而量度、识别模式则是意识活动识别事物的根据。练气功就是要认识自身的真正的主人翁,克服偏执,打破意识中框架、模式和束缚,获得意识领域的自由。

(二)常人的意识活动是以正常感觉器官的功能为基础的。我们知道,意元体有接收、发放信息(包括常态智能信息与超常智能信息)的功能。婴儿在发育过程中,各种信息都可以进入意元体,只是由于周围人的言行所发出的信息属于常态功能信息,所以只能强化婴儿意元体中常态信息。超常的特异信息由于得不到强化,不能内化固定到意元体中,致使意元体中的参照系仅凝聚着常态信息。意元体的这种变化对婴儿的发育有着积极导向作用,所以人体的常态信息层次的功能以及有关的组织结构得到了相应发展,而特异功能层次的功能及其有关的结构则受到抑制,逐步消失。于是把人和大自然界的关系也就限制在了正常感觉信息的层次上,人在大自然界中的自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是正常人的意识局限化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一是通过练功,开发出特异功能以恢复意元体接收、发放特异信息的本来面目;二是改变意元体的参照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旧的模式,才能破除已有的常规。例如,在常态信息层次中的物理学认为,每一种实体性物质都有占位性、不可入性的一定阈值、一定表现。就拿桌子来说,它的占位性与不可入性表现为桌面上的物品,还会透入或透过桌面。然而在特异功能信息层次,桌面上的物品则可无阻碍地透入或透过桌面。现在的不少特异功能者,把钱币往桌面上一放,就可透过桌面掉到下面去。这是意元体中不同信息与自然界客观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特异信息与之作用,就产生特异层次的结果;以常态信息与之作用,就产生常态感觉层次(物理学层次)的结果。人类的意识活动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进入超常智能的信息层次。这正是修养意识的内容。

Ⅳ、混元意识论认为意识活动的形成是一混化过程

一、意识活动的形成是先天、后天的混化

这里所谓的先天指人类特具的意元体,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它是一人脱离动物界相并而来的。尽管意元体的完善程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与日俱增,而意元体的基本功能(如反映客体与反映自身的功能)已成了人的遗传因素而代代相传。也就是说,作为人的新生个体,只要发育到一定阶段(胎儿7个月左右)就能形成意元体。意元体的形成与脑神经细胞的发育直接相关。在胎儿的后期,意元体已经具备接收、贮存加工、发放信息功能了,这是形成意识活动先天条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先天条件是指意元体能够接收信息、反映事物的功能,而不是像有的学者主张的先天意识结构或先天知识结构。

现代医学指出,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2年里,脑神经细胞在继续发育,而且这个发育过程是和意识活动的建立成正相关的。混元意识论认为,胎儿出生后的脑神经元的发育的时期正是形成意元体参照系的过程。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尤其是树突的发育,是初始意元体和映入的混元气混化并聚集成有形之物的结果。开始映入的与意元体混化了的、被神经细胞固定了的信息就成了意元体映象客观事物的始基——参照系。成了后来映入的事物的识别模式。人类的所有意识活动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与运动的。

溻元意识论指出,新生儿的初始意元体仅仅有了形成意识活动的先天条件,意识活动结构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是初始意元体与成人的意识活动(尤其是语言)混化的结果。如果没有人的意识与之混化,新生个体的意识活动是不可能形成了,这从狼孩的身上已得到证明。我们这种观点似乎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经验论的“白板”说相同,但实质不同。因为高等动物也有神经系统,也有动物心理,为什么在动物的“白板”基础上不能通过人的教化而形成人的意识?这是因为动物的脑元体与人的意元体先天差别所造成的。诚然,如果对动物(比如大猩猩)进行连续若干代的人工教养,动物的脑元体肯定会在不太长的时间(与类人猿进化到人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间相比)进化成意元体,形成真正的意识活动。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质的差别都是在混化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是有质的差异的。而的进化过程则是先天与后天的不断混化过程。已形成的种属特征的后天是个体的先天,个体的后天活动是种属特征的现实存在的混化,先天与后天不仅是不可能分开的,而且是递相转化与促进的,这就是混化论的进化观。意识活动也是混化前进的。

另外,个人的意识与社会意识也是辩证的混化关系,因为个人意识是在社会意识的背景中形成的。如前所述的成人的意识与评议初始意元体的影响,实际就是社会意识对意元体影响的具体体现。社会意识总是要通过人或物表现出来,社会中这一切都会内化到意元体中,有的成为意元体参照系的内容,有的则成为个人意识活动的素材,经过意元体中的混化可以产生异于已有的社会意识的新思想。当这新思想影响到一定范围时,就又成了社会意识的部分内容,而且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固定保存下来。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的混化,呈连锁式因果关系,相互促进。

二、意识活动的过程是脑与意元体的整体混化过程

混元意识论认为,尽管意元体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但它与禽是一紧密相关的整体,因而决定了意识活动过程中的两者之间的混化变化。譬如,当外界客观事物映入意元体时,虽然是通过分区定位的脑神经元的变化来完成的,但发生了变化的脑神经元的混元气一旦进入意元中,就成了意元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来源于局部的信息变化会呈现出整个意元体的变化,由此而形成的意识活动也是遍布于与全脑兼容的意元体的。这可能就是现代心理学“大脑等功说”的依据吧!当意元体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集聚成有形物质,这一“无形生有形”的过程是在意元体的中心部位完成了,这是把映入意地元体的印记固定并被贮存起来的关键,没有这环节,就难以形成持久的长期记忆。这种物质变化可以形成神经细胞中的蛋白质的颗粒,也可以形成神经细胞的树突的定向发育。这些实体性带有记忆特征的物质又以混元气的形式影响意元体。现代心理学的“生物分子记忆说”“突触记忆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作是以上观点的佐证。

Ⅴ、意识活动是人的本质表现

人和动物都有属于物质层面的新陈代谢、种族繁衍与属于精神层面的神经反射感觉、情绪等简单思维活动。正是这个缘故,西方一些心理学者把人和动物等同看待。混元意识论认为,这是一个历史误会,它将随着人们以意元体及其功能活动规律奥秘的揭示而解除。人虽然也有觅食、进食、排泄、求偶、交媾等动物层面的生命活动,但这些生命活动被人类注入了道德性、理智性、艺术性等高级层次的精神内容,也就是说,使这些生命活动具有了意识性。人的感觉、情绪也变成了被意识到的感觉与情绪,是受更高的精神支配下的感觉与情绪。人所有的生命活动不仅是为了生命层面的需要,还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而且人类在不断追求、不断创造着人类自身的精神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总是先有精神上的向往,而后付之以实际行动——属于生命活动的肉体的行动。在这里,生命活动不仅是在意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而且生命活动成了满足精神活动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人的生命活动的发轫点——即行为动机,不同于动物的被动的本能反射,而是一种意识领域中自觉、自由、自主产生的行为指令。这种意识活动的特殊性,是建立在生命活动基础上的人类特有的活动,因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内容。

前面我们曾经阐述了人的意识活动过程与内容是受着意元体参照系限制的,或者说意识活动是在参照系背景上进行的。同时我们又在意识活动的偏狭性里指出了错认“主人翁”是错把参照系的活动当成了主人翁。也就是说,不能把属于参照系的意识活动当作主人,在这里我们又把属于参照系的意识活动说成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岂不自相矛盾吗?否,我们把意识活动说成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本质而言的。前面说的把参照系错认为主人公,是对意元体的活动本质——自由、自觉、自主性质而言的。因为参照系在一定程度上把意元体“锁结”在特定的模式上,使其自由、自觉、自主之性质服从于参照系的模式。或者说意识活动的发轫活动受到了参照系中已有的科学、艺术、道德等意识模式的制约,使意元体本具的虚灵、能动之性印上了已有的科学、艺术、道德 意识模式的印记。诚然,任何意识活动都会包含着一定的内容,没有任何内容的意识活动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意元体参照系的内容随着人类的前进在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人的意识活动也就不断走向更加正确、真实的境地。前面讲的意识偏狭,一方面是在参照系中没有超常智能的信息内容,导致科学意识、艺术意识的偏狭,另一方面在参照系中建立起来的属于道德的价值模式是以私人占有为基础的,因而形成了一切为我的道德意识模式。它严重地限制了人的思想,使人的生命本质局限在占有欲的圈子里。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道德意识会对人的生命本质有如此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道德属于参照系中较基本层面的内容,它关系着人的行为动机的发轫,关系着对周围事物的爱憎取舍……这一切不仅将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有形之体的生命运动。比如,有的人为了正义事业可以献身出自己的生命而流芳百世,也有的人为了苟且偷生投降变节而遗臭万年。至于意识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前面在意识作用中已经作了论述,而道德对人生命活动的本质的影响则将在下章《道德论》中全面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