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在中国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倡议和发起的。公约宣布:因年久腐变,或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恶化等原因,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威胁。另一方面,遗产所在国因受经济的和科技的力量限制往往很难完善地保护这类遗产。而这类遗产遭受破坏或丢失直接影响到全世界遗产的保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宗旨之一就是维护世界遗产,并在必要的时候建议有关国家订立相应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根据现有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对那些具有突出重要性的文化或自然遗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这种按助可作为遗产所属国保护行为的一个有效补充。因此特缔结本公约,目的在于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指那些具有世界地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和独特价值的人文或自然产物。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部分。文化遗产中,按规模大小分有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
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部分)
云居寺搭及石经(北京房山) -------- 当时站在一帮人后来听导游讲解,这是泰山两个著名的字迷。李和?是个根红苗正苦大仇深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没了双亲,从小在餐馆里打工糊口,慢慢混到了掌厨,天天为客人炒菜。但李和却从小喜欢书法,但他没有钱买笔和纸,就天天用勺子练书法。一天和同伴同游泰山,看到满山的题字,同伴提议他也写个留下,他在写了这个象老鼠又象茶壶的字,其实是“如意”二字。另一个字迷是“风月”的去头字“虫二”,全国有两个虫二,一个是泰山脚下,另一人细心的人在西湖边能看到他。 -------------------- 泰山刻石,作为构成整个泰山风景景观的古老书法刻石作品,其内容博大精深,辞韵丰富,从这些书法刻石中,可以充分领略到泰山景致的秀美与诗情画意,泰山书法刻石,其形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众多的泰山刻石作品中,还蕴藏着一些无论是从表现形式上,还是从词义表达上,都较为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标新立异、妙趣横生的表现方式,在刻石中展露头角,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品评内容。 ------- 作为泰山刻石中的佼佼者,“二”刻石是令人侧目的作品。它外观表现比较怪异,看上去生涩费解,令人摸不着头脑。“二”,是泰山刻石中为数不多的字谜之一,它是繁体字“风”和“月”的字芯,寓意为“风月无边”,所表现出的真正内涵,是说泰山风光的幽静秀美和雄浑深远,这样的书法构思可谓精深独特,别出心裁。寓意中的“风月”,是清风明月之意,指景色清雅秀丽。《褚彦·回传》中有“初秋凉夕,风月甚美”之句,“无边”是指眼前的一切景物都在云盘雾绕之中,引伸得非常远。以当代人的眼光看,这副刻石,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价值。 以“二”隐喻泰山景观“风月无边”,其表达形式简练精确,情感抒发细致入微,把作者对于泰山风光的眷恋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这副作品的作者,是清末文人、济南名士刘廷桂,他留在泰山上的书法刻石作品大约有数十副,“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副刻石为行书,笔力沉稳挺拔,豪情昂扬,两字之间,动静相宜,前呼后应,蕴意无穷。 ---------------- 关于“二”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些传说,比较公认的一种传说,是刘廷桂在与朋友游览泰山时,谈到杭州西湖的那座“风月无边亭”,刘廷桂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泰山景色峻拔奇峭,松壑云深,才是真正的“风月无边”。于是,为了与杭州的“风月无边亭”有所区别,刘廷桂在书写这副作品时,有意舍弃了两字的部首,只写了字芯,这便有了如今的“二”之谜。 “虫二”的来历: ------------- -------------------------------- 风月无边 泰山斗母宫,右依高山,左临深涧,富丽堂皇的宫殿,粉饰一新。西侧的名树卧龙槐巨枝伏地,宛如卧龙翘首,东面的名泉老龙泉,清莹的泉水绕宫而流。宫内后院的东厢房,名曰“听泉山房”,坐在房中可听到中溪水哗啦哗啦川流不息,如仙女低吟。南院东楼名为“羁云楼”,紫霭缭绕,白云悠悠,似天外仙阁。 《泰山小史》记载说,斗母宫“幼尼妙婉秀丽,解文字,衣饰如美少年。其室宇陈设,饮食供客,极其豪奢。”先前,这里的尼姑为方便香客,增加收入,除收香火钱之外,还开设了餐馆与茶馆。 传说,清代光绪年间,莒县有个大财主,名刘殿锡,字廷桂,在济南府和别人合资开办电灯公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又加有钱,生活也十分放荡,常常来泰山游山玩水。他特别喜爱斗母宫的风景,一天到晚住在斗母宫,白天观看山水,晚上赏月。后来看上了一位名叫靛云的尼姑,三番两次向她求爱,一次又一次碰了壁。他快怏不乐,奋笔写下“ ----------------------------------- 你们去过泰山吗???这是泰山一处有名的石刻,如同风月无边的石刻一样很有价值.有一个泰安人,他告诉我,,这个字是上面的"李和经游山乐",也就是快乐[乐]字. ---------------- ------------ 泰山《石刻文宝》(上) 8月31日 ------------------------ 五岳独尊 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崇拜大山,“山高而尊者为岳”就是说,高峻而出名的大山又被尊称为“岳”。尧舜时代就有了“五岳”的说法。3当时的天子,每五年一次 “巡狩”,到各地巡回视察,分别召见东、西、南、北、中的五方诸侯,召见的地点,就在“五岳”之山。 这五岳之山,就是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随帝都的变迁而变迁:东周以后定为嵩山。除中岳外的四座大山,后来又成为四方诸侯之长的代名词。 《史记》这部书里就有尧帝与四岳的记载,说的是尧帝与四方诸侯之长,共同协商帝位继承者的事情。当时尧帝在位七十年,想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四岳就向尧推荐平民男子虞舜,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又经过一段考察,让位于舜,开始了有名的舜帝时代。尧舜两位领袖,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圣贤。 古人崇拜高山,进而又把受尊重的山岳当作一方诸侯的象征。五岳之中最受尊崇的是东岳泰山,因为人们也崇拜太阳,日出东方,普照神州,所以古人认为泰山是众山之宗,天下之尊,五岳之长。这就是成语“五岳独尊”的来由。 《述异记》里有个神话故事:开天辟地的盘古是一个巨人,他死后倒在神州大地上,头朝东,变成了东岳泰山;腹部变成中岳,左臂变成南岳,右臂变成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巨人之头变成了东岳,所以泰山就是“五岳之首”了。 神话传说也会变成现实。从伏羲氏到炎黄二帝,从秦皇汉武到封建末世的康乾,历代君王都对泰山奉若神明,“五岳独尊”,祭拜如仪。泰山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被历史学家郭沫若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成为今天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