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少川
所以,指数的分析是针对指数而言,指数看涨或看跌,不代表个股同时看涨或看跌。因此,指数的分析只是针对指数本身解读,除非针对股指期货指数的操作,否则指数本身的涨涨跌跌不代表个股一定也会跟着涨涨跌跌。个股的涨幅一定大于指数的涨幅,个股可以因为单一资金的投入而狂涨,但指数不可能。 个股的操作才是关键,如何做好个股操作更重要于对大势的判断,所以针对个股进行操作判断与应用才是重中之重。但在某一些特征出现时,进入相对高位的演变,尤其是资金量大幅度扩增,筹码大量换手的情况之下,绝大多数的个股会被大盘牵动,跟着大盘而走,往往在进入一个被市场认定的绝对高度时,风险也会大增。 到底如何论断高度危险周期呢?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即使指数的分析,也可以分成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深证成指、中小板与创业板指数,即使如此归类,还有各种综合指数、板块指数,还有ETF指数等,要如何认定呢?光就分类就如此多种,显然要完整讲解的确有很大难度,因此只能从上证指数加以说明。 市场分析最关键在于资金的总量分析,即到底有多少资金流入股市?说真的,这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别说个人做不到,连央行都无法做出准确的统计,只能采取大致上的状况解释,无法完整做到细部的计算,到底应该如何测算呢?本栏以为可以根据麦氏理论的量潮应用统计,如下: 1、 针对日成交量的区域量与均量线趋势加以解读,例如横向区域完成20天周期的大量累积情况,以及在长周期均量线及短周期均量线之间的差异与差距,最重要是自己的差异比率,以此测算短长周期量能在扩张与收缩自己的比率,以此作为差距观察。例如中小与创业板指数在20天区域周期量已经形成初步的高度,它造成20日均量线开始走平后助跌,这样基础是否可以促使指数再度上冲呢?如此的上冲就是量与价的背离,说明的是风险。是应该根据这样的风险规避呢?还是要跟着市场热度持续冲高呢?这个时候要看每一个介入者的认定条件,没有一定的答案,只有“风险控管”差异。如何拟定自己“可以承受的操作风险”,尤其是一旦出现“价格操作风险释放”时,如何规避?是主动的风险释放,还是被动跟着调节?这些必须自己决策处理; 2、 采总市值与流通市值与GDP及货币流通量比较是一个比较俱有对比条件的应用,沪市总市值40.0897万亿元,流通市值30.3302万亿元。深市分别是21.6106及15.2142万亿元,应该如何比较?需要看每一个观点的不同解读。 没有一定的条件可以认定那一种状况会偏向下跌,当然也无法简单认定俱有那个条件就会上涨。涨与跌是市场的供需问题,这个状况牵涉到市场的持股信心。信心的强与弱对盘面会产生多大影响?实际上很多时候说起来是“似是而非”,又是“似非而是”。偏左边解读也对,偏右边说明也可以,左还是右?看个人解读。 周五开盘下跌家数搞到876家,会有何种直接冲击呢?市场持股信心一夜之间改变,只是直接的低开接近5日均价线区域,此时观察上涨1%的板块只有三个,显然周四本栏谈到人气倾向与板块动向的转变,周五真实出现调整。这样的条件调整对多方这一刻会产生多大压力?继续看盘中的演变,从开盘的状况来看非常不利于多方,务必谨慎小心应对。 每一个操作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天枰,有自己衡量的一把尺。每一个人对风险的解读不一样,所以操作的手法模式与可以承受的压力极限也都不同,差异在那里?只有自己知道,也只能自己处理,别人帮不了你。 |
|
来自: wengguolin >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