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阳相州窑

 西西232 2015-04-24
 三、安阳相州窑瓷器的造型及装饰特点
     1、造型特点
    相州窑器物的胎壁较厚,胎质较为细腻,胎色灰白,说明瓷泥是经过淘洗的。器里外施釉,器外施釉不到底。青釉呈玻璃质,光泽较强,透过釉层可以窥见胎面。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常见的有青中带绿、青中带黄以及青灰、青褐等色。施釉一般薄而均匀,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因系叠烧,器物里面都留有支烧痕迹。也由于是裸烧(不用匣钵)有的口沿外部多有互相粘连的残迹。
    从三次考古发掘出土器物及安阳地区北齐—隋代墓葬出土器物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分析证实,隋代张盛墓等出土的瓷器应为安阳相州窑所烧。据出土器物地层的排比并结合墓葬出土器物,安阳相州窑烧造年代可早到北朝晚期。经隋朝达到鼎盛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唐朝。这和文献所记载的:相州北齐时在邺城,隋朝南迁安阳城的历史发展过程相吻合。烧造品种主要以青瓷为主,其次为白瓷和褐瓷。而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瓷器应是河北临漳县曹村窑的产品。
    由于相州窑产品质量优良,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喜爱。从目前考古发掘得知,北齐著名的范粹墓、李云墓和李亨墓出土的青瓷和白瓷与临漳县曹村窑相关。但有些器物与相州窑也有关联,如窑址出土的一件长颈瓶与范粹墓造型一样,腹部的彩斑装饰相同,唯呈现褐绿色,当与窑变失败有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60余件瓷器都是相州窑所烧。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自1966年至1975年间在安阳殷墟发掘了29座隋墓,除少数为平民墓外,多数为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僚阶层的墓葬。说明相州窑的产品不仅被普通百姓所喜爱,并且也为上流社会所青睐。
    (1)罐
    北朝、隋代瓷器以罐为大宗,一般为二系、三系、四系不等。在罐的下腹部有一道较粗的弦纹将罐分为两部分,北朝时期的罐一般较宽矮,腹径和通高的比例相当,多为1:1,上腹通常做成莲瓣形。隋朝时期的罐类器形比较秀气,造型自然流畅,实用性强。通常为短颈直口,腹部圆鼓,腹的中部有一周粗壮的突棱,使腹部明显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较下部瘦长。腹径的通高比例一般为1:1.5左右,少数为1:1。颈肩之间安复式双耳或桥形耳,或者两种耳相间排列,耳的高度与口沿的高度一致或略高于口沿。施半截釉。
两系盖罐:
图片76.jpg
四系罐:
图片77.jpg
    2)瓶 隋代形制可分四种,一种是喇叭口,细长颈,丰肩,圆鼓腹,实足,瓶外部施半截釉。这种形制的瓶明显带有北齐同类器物的痕迹,与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长颈瓶极其相近。(图十八)另一种为盘口,细颈,颈部呈竹节状,斜肩,弧腹,实足,施半釉。北朝时期同类器形的口沿比较直,盘口比较深,沿唇比较尖,有的器物的颈部呈竹节状,腹部圆鼓。隋朝时期这类器物的口部多做成盘状或浅杯状,口微侈。颈部较长,肩部较斜。饼状实足,足的边棱用刀削去,部分器物出现浅圆足。(图十九)初唐时期盘口变成浅盘状,侈口,颈一般都变长,瓶的腹部成橄榄状。另外两种瓶分别是三系或四系瓶,三系瓶口小,瓶身胖或矮。四系瓶口大,瓶身瘦或长。底部有平底,平底实足和浅圈足3种。
长颈瓶:
图片78.jpg
盘口壶:
图片79.jpg
    (3)龙柄双身壶
    隋代典型器物。(图二十)北朝时期目前没有发现,唐代也有双身的造型,但双龙柄单身的器形则很多。瓶的特征是盘口,细长颈,斜肩,有的腹部较圆鼓。
图片80.jpg
    (4壶的造型很多,有象首螭把,肩有八系,盘口有盖;(图二十一)有喇叭形座,扁腹长颈带盖的;(图二十二)还有带盖的腹部有四个环及口部似流尾装饰。

图片81.jpg

图片82.jpg

5)天鸡壶(鸡首壶)一类器物 北朝时期,壶的腹部较宽矮,底部也比较宽,鸡头小,鸡颈像管状。隋朝造型比较修长,上腹较圆鼓,下腹瘦长。鸡头雄健,鸡颈粗肥,像一只矫健的雄鸡。(图二十三)唐代初期天鸡壶较少见,个别造型类似茶壶(注子)。
图片83.jpg

(6)罈的上部为多级状的盖,器身侈口,束颈,身似圆桶,下有座。(图二十四)
(7)盘的形制可分为3式:Ⅰ式圆形,圈足低矮,盘心稍鼓起,内有凹弦纹;Ⅱ式上作浅盘形,口沿微外侈,圆唇,下为喇叭形高圈足;Ⅲ式为浅沿平底,盘底用泥条做成三个环足支撑盘体。
(8)高足盘一类器物 盘较浅,口沿微外侈,圆唇,平底,多数盘内心有阴线弦纹二周,靠近盘心或周边。并在盘内心有3或5个支钉的痕迹。足有高或矮之分,高的为束腰形,矮的为喇叭形。北朝时期盘的边沿很直,沿唇较尖,喇叭形高足比较高而窄。隋朝的口沿比较宽,口微侈,喇叭形高足,比较宽矮。
(9)碗  大多数碗的口微敛,腹部微鼓,腹壁较浅,浅实足,足心微凹,施半截釉,碗内心有3个支钉痕。少数碗是直口,腹部斜直,腹壁较深。可分为四式:Ⅰ式口微敛,曲腹平底;Ⅱ式直口或微敞,腹较浅直,碗里有三个支烧痕;Ⅲ式直口微敞,深腹;Ⅳ式为敞口外侈。与北齐的深曲腹,高实足外撇,有明显区别。
(10)平底杯可分为三式:Ⅰ式口微敞,曲腹平底,杯心有三个支烧痕;Ⅱ式敛口深腹,腹部圆鼓;Ⅲ式直口或微敞,深腹,腹壁较直,在盘心有一圆柱。
(11)枕的特点是枕面凹下,两端翘起。
(12)砚为圆形,直领,砚面隆起,周围凹槽,下有间隔不等的15-22个蹄足。
(13)隋代器物底部一般为小平底,底下安一圆饼状实足,足的边棱用刀削去,部分器物出现浅圈足。北朝时期通常没有圈足,而初唐时期逐渐多起来,圈足也逐渐加高。
    2、装饰特点
    相州窑烧制的器物不仅釉面光亮,而且往往还有花卉纹饰。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多种方法。器物的纹饰简单、质朴。花卉类的莲花瓣纹样仍是装饰的主流,有仰莲、覆莲,有的装饰的瓶的颈部,有的刻在盘子的内底。出土大量瓷片标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器物是利用覆莲瓣的形状巧妙地做成器座,这在隋墓出土器物中经常见到,在相州窑标本中也有相当数量带有莲瓣图案的残片。这些莲瓣装饰的大量使用,是受北朝佛教装饰艺术的影响。属于花卉类的还有卷草纹、花叶纹、宝相花纹等。另外,在相州窑瓷器的装饰题材中,也有不少几何纹,有阴刻或凸线纹,还有乳钉纹。相州窑出土器物中几件高足杯,杯身施满大小不一的乳钉纹、新颖别致,在同期隋墓中很少见到。
    相州窑隋代青瓷器里处施釉,但外部施釉不到底。釉为青色玻璃质,光质较强,透过釉层,可以窥见胎面。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常见的有青中带绿,青中带黄以及青灰、青褐等色。施釉薄而均匀,流釉现象较少。因系叠烧,器物里面往往留有支烧痕迹。
    纹饰以莲瓣为多,常见于器盖的顶部,碗芯的中央,瓶的肩部和器座的表面。莲花纹样的出现,看来是与佛教有密切的关联。邺都在东魏、北齐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竺佛图澄、道安、法上、僧稠、僧凭、慧光、僧达等高僧,曾劝说隋文帝恢复佛教的名僧昙迁也曾隐居过邺西林虑山净国寺34。由于佛教广泛流传,象征清静高洁的莲花作为图案标志就反映在某些生活器皿里。瓷器的装饰艺术也就有的经过艺术提炼的莲瓣图案,并渐扩展。与佛教有关的纹饰还有卷草纹,又称忍冬纹,主体呈二方连续的横向S形,在S形的不同区域可随意添加不同内容的花草纹饰,构成变化多端面又延绵不断的绳枝形图案,象征着动物息息相生,永无止境的强盛生命力。其它装饰题材有草叶纹、三角形纹和水波纹等。以少量的模印或刻划在器表上面简单朴素纹饰为绿黄色的薄釉笼罩,使器物表面显得分外美丽,这些均为相州窑青瓷的显著特点。
       四、相州窑的烧造年代
    有关相州窑的烧造年代,古文献中并无记载。从窑址试掘材料看:出土的大、小碗、高足盘、矮圈足盘、四耳罐与隋仁寿三年卜仁墓同类瓷器相似;小碗、矮圈足盘、四耳罐与隋开皇九年宋循所出器物相同;武士俑及莲瓣装饰和开皇十五年张盛墓器物相似;云形饰物与西安郭家滩隋大业六年(610年)姬威墓出土的方形玉饰也相同。另窑址内还出土隋代五铢钱。据此,有关学者已推出该窑的烧造年代为公元七世纪的隋代。
    由于该窑址只是发掘面积有限,出土遗物欠丰富,不能在整体上揭示该窑的内涵。窑址的上限还不清楚。但从相州窑址内发现了贾壁村窑早期产品相近的青瓷罐器形、莲花纹饰、耳系装饰等。都在相州窑同类器中有承袭关系,所以李云、范粹等北朝墓中出土的部分瓷器也应属相州窑的早期产品。因此,相州窑烧造瓷器的最早年代,可以上溯到北齐时期。
自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元善迁都邺城以后,政治中心转移,豫北冀南的漳河沿岸一带,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北齐时,这一带出现短暂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所以陶瓷手工业才得以较快的发展。隋王朝统一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各种的窑口迅速兴起,开创了制瓷手工业的新纪元。仅从安阳市西南部的洹河两岸密布的唐、宋、元各代古瓷窑址,相州窑给后代瓷业发展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五、相州窑青瓷的渊源与发展
    有关青瓷的起源问题,当代许多学者已作过很多研究。随着我国陶瓷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和深入,那么安阳相州窑的青瓷究竟起源于何时,也是需要我们深入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青瓷的产生主要由瓷土作胎,高温窑炉创制成功,以及釉的发明这三个条件所决定的。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1977年底至1987年发掘的汤阴白营龙山文化聚落遗址中,出土了夹砂白陶鬶把、器盖、器盖纽及细砂黄白陶鬶各一件。白营遗址早期年代距今4110±80年,晚期距今3700±100年。属于先商文化35。这种白陶到殷商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胎色更加洁白。在殷墟发现的白陶有:30年代在侯家庄西北岗墓中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容器有10多件,陶埙一件,残片663片36。1950年武官大墓内出土卣,缶、尊、盘、皿等残器10件,残片数10片37。1978年,在侯家庄北一号墓出土白陶片820片38。1984年,在武官北地一甲字形大墓(传出司母戊大鼎的墓)出土90余片39。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时期。商代先后在安阳一带建都的有“亳”(今内黄亳城,)“殷”(今安阳小屯村)。由于都城的建立,不仅使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农业和各种手工业生产,也较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手工业中的青铜冶炼创制了高温窑炉。高温技术的出现为烧造白陶提高烧造度进一步创造了条件,高温下的器物表面局部出现了一层极薄的“光亮面”。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受到这种“光亮面”现象的启发,反复试验,于是发明釉。殷代釉陶上面的石灰釉是后世青瓷的鼻祖。当人们有意识地把配制的釉料涂在用瓷土制成胚上,放入高温窑中锻烧,这就是青瓷的开始。这些原始青瓷大多见于殷墟第四期居住遗址和墓内,器形有豆、瓿形器、罐、壶、器盖等40。西周时的青瓷,是1932-1933年间在浚县辛村西周墓出土的瓷器,器形有豆、瓿形器、瓮、尊连底器和器盖41。1982年鹤壁博物馆征集到一件西周时期青瓷豆42。
    战国时期的赵国,自三家分晋后,先都晋阳(今太原),后徙中牟,中牟城在今鹤壁市境内(据近年考古新材料和文献研究,赵都中牟应在林州境内)43。东汉末年,曹操破邺城,营建邺都。接着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后魏、前燕,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也相继在此建都。都城在此相继建立,使这一地区相继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为瓷器等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9年至2010年考古界最为轰动事件就是安阳曹操墓的发掘,墓中出土了3件青瓷罐44。1974年,在安阳孝民屯晋墓出土褐釉瓷罐45。北齐李云墓和范粹墓出土的精美瓷器正是当时青瓷发展的一个缩景。北朝的青瓷工艺,为隋、唐青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时期带彩瓷器的出现,证明了北朝晚期安阳地区的制瓷工艺,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从而使中原地区的制瓷工艺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46。
    隋统一中国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为各种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安阳一带墓葬出土的隋代青瓷及相州窑青瓷的发现,反映了这个地区在隋代制瓷工艺技术的成就,特别是唐代及其以后陶瓷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48。
    综上所述,相州窑青瓷应起源于四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即先商时期的白陶阶段,经过殷商时期的发展,出现了原始青瓷。到北朝渐趋成熟,形成自己独特制瓷技术的浓厚地方特征。到了隋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北方隋代青瓷重要产地之一,为唐代瓷器业的蓬勃发展作了技术上的准备。也为宋及以后中原地带制瓷业出现的“官窑林立,民窑四起”的繁荣局面开创了先河。由龙山文化出土的白陶器,殷商时期的原始青瓷到北齐、隋唐的青瓷器,它们之间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在不同时期,可能受到各个窑场的窑系的影响,互相进行过交流,但又确实扎根在予北冀南这个肥沃的艺术土地上,并形成自己雄建的艺术风格和农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我国古代青瓷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
      六.安阳相州窑考古发掘工作的主要收获
     1.解决早期北方地区部分出土青瓷的产地问题
    曾有一种“南青北白”的定论,尽管被多年来北方地区出土的大批青瓷所推翻,但是“北方青瓷”窑址到底在哪里,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河南安阳相州窑、灵芝村窑,巩义铁匠炉村窑、白河窑,河北临漳县曹村窑、磁县贾壁村、临水窑先后发现了北朝至隋代青瓷窑址。这些窑址成为探索我国早期北方地区生产青瓷的主要地方。
     2.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白瓷的创烧年代问题
    过去认为白瓷出现在隋朝,通过对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等墓葬及相州窑址的考古发掘,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北方地区(黄河以北地区)白瓷产生的年代最晚应该在北朝晚期。白瓷和青瓷的唯一区别,仅在于原料中含铁的含量逐渐减少,经过长期反复实践,终于诞生了白瓷。(2009年巩义市白河窑出土了北魏时期的白瓷杯。)
     3.解决了安阳及周边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的窑口问题
    相州窑位于隋代相州城北的洹河之滨,卜仁墓位于相州城西北7里定延乡(据墓志),张盛墓位于相州城北5里白素乡(据墓志),两墓皆距相州窑很近,而墓葬中出土瓷器相同。由此可知相州窑的产品不仅是相州一带居民日常生活用瓷,而且洹滨隋墓出土的明器也多出产于此窑。尽管河北磁县的贾壁村窑也生产隋代青瓷器,但毕竟距安阳相州的路途较远,所产瓷器品种也较为简单(碗、高足盘、钵类器),窑的规模也不及相州窑大。多年来,人们对安阳地区出土的大批青瓷的烧造地点猜测不一,如今相州窑的发掘确凿证实了这处窑口的地点,这是我国北方青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
        七.安阳相州窑的历史地位
     1.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北方地区生产早期青瓷的一处重要窑址
    过去,北朝烧造青瓷的窑址除山东外,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一直没有发现。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北齐和绍隆夫妇合葬墓、河南濮阳北齐李云墓、李亨墓等,出土的精美瓷器一直确定不了窑口。这次相州窑的考古发掘,确立了由过去普遍认为相州窑的年代为隋朝而改为创烧于北朝晚期,隋朝达到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唐朝。
    2.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北方白瓷的诞生地之一
    隋代虽已经成功地烧制出接近标准的白瓷,但青瓷是生产的主流,相州窑出土的瓷器也证明了这个史实,无论是墓内随葬和窑址所见,当时青瓷的制作具有较高的水平,为唐、宋时代的瓷业勃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早期瓷器,属于青釉系统。安阳相州窑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它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没有白瓷,就不会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
    3.最早采用白色护胎釉工艺
    瓷器上釉前,在胎体上先施一层白净细腻含铁量特别少或根本不含铁的瓷土作为护胎釉,这样既可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的缺点,又可掩盖胎料中因杂质未除净而泛出的杂色或黑点。具有玻璃质特点的釉层有白色护胎釉衬底,能提高釉色的明亮、莹润和玻璃质感的程度。过去有人认为瓷胎上施白色护胎釉这项新工艺开始采用于唐代的邢窑白瓷,根据实物观察,隋代已采用,这是隋代制瓷工艺上的一个新成就。
  由于水平有限,很多图片未能发上去。其中一件非常难以见到的北齐-隋代的房屋模型给各位老师欣赏。
IMG_6032_副本.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