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和斯洛维尼亚,确切地说,阿尔卑斯山脉遍及欧洲6个国家,这次旅行我精心选择了瑞士和奥地利,只有这两个国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阿尔卑斯型国家,尽管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在法国境内。这点,就像喜马拉雅山脉,也属于亚洲很多国家,而只有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
高山缆车是一项难度和复杂度都很高的建筑设计技术,这往往是门外人士无法匹敌的地方。莎哈·哈迪蒂在阿尔卑斯山的峡谷中建造了著名的北岭公园缆车,这条代表着当今最新技术的现代化缆车,让我饶有兴致,它把因斯布鲁克市中心与阿尔卑斯山的支脉,——北链山连接起来。
因斯的天空总是那么碧蓝如洗。站台旁的地面落满了黄澄澄的树叶,沁凉的空气弥散着草木的味道。我穿过铺有铁轨的街道,直奔老城缆车站所在的位置。霍夫堡宫画着大大的L型,靠近雪山一侧,有个银白色透明的弧线建筑,我想那一定是缆车站台的所在地了。乘电梯而下,买卡,进站。缆车票是一张卡片电子卡。缆车小的像是我在韩国娱乐园看到的“蜈蚣”,在缓缓地启动后,只听“嗖”的一声,缆车就钻进了隧道。隧道不长,嗖的一下就窜出黑暗,天光大亮。
轨道,沿着斜角向上攀升,缆车两侧有着大扇通透的玻璃,沿途的山水风景一览无余。“因河”泛着淡绿色的水波从眼前流过,随山形而建的屋舍错落不一地排列着,教堂高高的尖顶突兀之上,青铜一般的蓝绿色像翡翠一样生动。很快,缆车脚下一片密集的树林,树林丛中有隐秘的屋舍,落满雪痕的崎岖小路。忽然,我看到红色的影子在动,以为是个什么动物,仔细查看是个腿上绑了沙袋的徒步者。又行进了2秒,一个蓝色衣衫的人影在动,不过由于缆车攀升的更高,而略显模糊。
两个活泼的少年在缆车里。他们叽叽喳喳地在我的眼皮下,而父母却站在我的身后接吻……呵呵,欧洲人浪漫起来真是让你无法想象。十几分钟,缆车驶入终点站台。两扇翅膀一样的外壳造型灵巧而又细腻。人们兴冲冲地走出微型缆车,沿着弯曲的道路向一个白色的门洞而去。路两旁有很多屋舍,木制的屋顶掩映在赭红色的树叶中,透露着一种迷人的宁静之美。我来不及仔细阅读路旁的咖啡馆、餐馆,甚至没有停下来给木桌子后面一对恩爱的老夫妇摁下快门,他们安静地望着屋舍缝隙间的山峦景色,一动不动的样子,仿佛是在享受天伦之乐。
门洞出来,我就惊诧了!和前面的景象判若两样。严峻的雪山就在不远处,到处是厚厚的积雪,空旷的地上,除了几个简单的活动设备,没有一棵树。这是哪里?我问旁边的一对母女。那女孩有着德国人的慧根,我请她配合做一个望向峡谷的动作,她立刻微笑着摆了几个poss。原来我到了山顶上的一个公园,除了接待游客餐饮歇息的白色餐馆外,这里没有任何建筑。但是,雪地的空旷,和居高临下的视线让人大快朵颐。我站在阿尔卑斯山海拔1600多米的地方,一个人欢快起来。孩子似地荡起秋千,登上木制滑梯,冲着远方光线直射的地方眯起眼睛。眼海里有我儿时的木滑梯,有秋千荡到几米高时的尖叫,有一帆风顺、节节高的小学生时代。
“Can you help
me to
photo?”大胡子先生向我的方向走来。他的妻子牵着一条黑狗正在不远处向我招手。“Yes,i
do。”我噌地跳下滑梯,接过他的相机。一红一黑出现在镜框里,还有那条跟随主人的狗。就在兴头上时,突然,那条黑狗疯了似地向雪山脚下奔跑过去……我们三人愣在雪地上。那山脚下还有一个人和他的狗。那白色的狗体型大,看到黑狗突然扑来,却也没有摆出绅士风度,立马迎战。瞬间,两条颜色分明的狗就厮打扭动起来。大胡子赶忙撇下妻子向狗跑去。两个主人使劲地去拉扯自己的狗,却不停地被狗推搡的东倒西歪,最后哐叽摔了个四仰八叉,我和那妻子憋不住地哈哈大笑,而那两条冤家一般拼命的狗呢,呼哧呼哧地冒着粗气,嗷嗷地叫着,激战不已,不知道下一秒会出现什么惨烈状况……
平展的雪地被动物踏践的一塌糊涂。终于被各自的主人拉了下来,黑狗却还在向着对方吼叫。我有些迷惑地询问红衣服的女人,她连说带比划的意思是:她家的黑狗再向白狗求爱呢,只是未果。吓,这也有点太过于恐怖吧。
后面跟过来两个西欧的女子,有一个是西班牙。她们请我帮忙拍照,我也就请她们帮我拍。山崖边上留下我的身影,女孩拍了不少,还在问我要不要,一个人的孤寂就瞬间消失掉。“请你也来帮我们一下吧”,有人在和我说话。我转过头去,一对儿印度人正看着我的脸。在这样的地方,遇到什么人都是有趣的,当然可以。那女子已不年轻,看上去也没有男子漂亮,但是她一直在笑,暖暖的笑着,她摘掉背包,摘掉围巾,又抖了抖衣衫,然后倒在男子的身上……你在模仿我吗?我笑。那一对儿印度人更活跃了起来。他们在我的镜头里跳,拉手转,还做起了各种亲密状……此刻孑然一身的我,被感染的欢快起来。我又回到滑梯上,回到跷跷板旁,请你们来拍我吧。
一只黑色的鸟飞临到我脚旁的石块上。如果它的头不是在动,我几乎看不到它的存在。全身黢黑,只有小小的喙上泛着一抹鹅黄。是血雁吗?我猜测不到,但绝对不是山上惯有的鹰。一片云彩遮了过来,雪线上留下巨大的黑影。人们渐渐地走进餐馆,也有一些人向回返。我没敢太久耽搁,因为这只是阿尔卑斯山的第二段停留地,轨道式缆车的终结点。而要上达山顶,还得要换成悬吊式缆车!看来,对于因斯布鲁克河谷的全景瞭望,还要再等候一刻了。
越往上,地形越复杂崎岖。多个电缆从头上穿过,拉成一个铺开的半径。森林变成了光秃秃的山石。山石上落满了积雪。积雪上有看不见的未知和经历……

老城缆车站的位置。位于霍夫堡宫和会展中心的交汇处。

蜈蚣似的缆车。是我见过的最小的轨道式登山缆车。

雪山、居舍、绿水。

近处的水,色彩变得深绿

宁静幽美的水光山色

没有喧嚣、没有打扰,没有乌烟瘴气,这样的生态环境怎不令人神往

轨道式缆车走过的路线,回望一下来路,真是一片美景,气象万千

海拔
1600米下的景象。可以清晰地看到连绵的雪山线,还有河谷里的屋舍布局

凸出山体的缆车站台,像不像是一个高台跳水的跳台

俯瞰之下,山脚下的居舍,竟然有着类似北京四合院似的结构布局

我想起第一次走出居住地时,找寻老城时遇到的那些奥地利蒂罗尔州人。他们笑眯眯地看着我上车下车的样子,平和而又热情的指点方向……

这里的房子大多不是统一模式,各种各样,每个看上去都很漂亮,有着古堡童话的踪迹

和我在一个车厢里的旅者,一看就是祖孙三代的队伍

这是一段隧道路线,缆车刚起动时必经之地

冲出隧道后的轨道,犹如巨龙钻山

蜿蜒着向山顶攀行

途中,不断有各种明信片撞进视野,大自然的各种作品巧合地搭在一起

当今最新技术的现代化缆车一览无余

和这样的孩子们同行,我不快乐那才叫怪呢

去山上玩的法国青年,言语没有,对着镜头,就是笑,这也就足够了

轨道式缆车的终点,从旁侧看过去,多少有点像是一只伏在海面上的海豚

迎面遇到的木房子

弯到后面的检票口

出口处的停车场

缆车上的狗狗

房子都盖到了山上,门窗关闭,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人

缆车下的地貌

有人正在徒手登山

山上人家。待到山花烂漫时,这里一定会是鸟鸣啾啾,花香四溢

小路越来越窄了,也越来越陡峭了

我凝视着红衣人的背影,直到消失在缆车的后面。勇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无惧攀登。




这是临近山顶的雪路,划着大大的“弯”字形,给登山者减小阻力


这是经过的山坡,积雪已经越来越多了



附近也有吊式缆车在运行`,因为天冷,几乎没有人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