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刖人守囿”挽车,原件于1989年在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周代古墓葬中出土,是我馆一件耐人寻味的藏品。刖人守囿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反映了西周时期园林艺术的发展,展现了西周时期园林初步形成的面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及园林艺术价值。
西周 “刖人守囿”挽车(原件藏于山西博物院) 此器为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 可打开的车盖 器壁一侧有一小环,另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左脚残,左手拄着一条假足,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门开闭。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足有15处,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是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精品。 刖人及活动的车门 可灵活拨转的小鸟 这件器物为什么取名为“刖人守囿”?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五种刑戮。其中“刖者使守囿”,《周礼注疏》解释为“刖者于囿中驱禽兽者也”,即受到锯足刑戮的人,使其守动物苑囿之门。郑玄注中说守囿是“驱卫禽兽”的意思。《诗·大雅》:“王在灵囿”毛传:“囿,所以域养禽兽也”。我们从这件器物中可以看到在它身上,有20多个动物(禽兽)的形象。 车身侧面共两个伏虎 车轮上的伏虎 除底纹、浮雕动物图案外,只专门镶嵌的立体动物形象就有14个,其中有猴、虎、熊罴、鸟等。 猴形钮正面 猴形钮侧面 铸造工匠用这些动物作装饰以象征“域养禽兽”的囿苑,不仅表达了“刖人”的身份,并反映了“守囿”情况,具体明确。 车身四角 鸟形浮雕 我国存世青铜器中,不乏有“反映周代社会刑法制度”(《青铜器小辞典》,1980年文物出版社)的器物。如: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刖人鬲,只泛然体现了“刖人守门”的情况,但未及这件铜器反映“守囿”的情况生动明确。
故宫博物院藏 刖人鬲(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件精巧的“刖人守囿”车既不是礼、乐、宴享的器皿,又非实用品,而是专供西周贵族艺术欣赏的工艺美术品。这类青铜器在以往出土发掘的古青铜器中十分罕见。另外,这件器物虽有六轮可以辗转而动,却不同于一般的车。它无轴、辕,不可驾马。车后只有一个能动的兽面衔环,可用于倒拽牵引,可用于正面推转,古代叫作“挽车”,即《尔雅·释训》注中之:“步挽撵车”是也。 兽面衔环局部 此器把禽兽苑囿、刖人守门和挽车相为结合,使其活动起来,缀合成为一件盘旋滚动精巧绝伦的工艺品,充分表现了当时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是我国青铜器中独具特色的稀世珍宝。 刖人守囿车体现了周代古朴的园囿形制,明确了中国园林风景式的发展方向,贯穿于后来园林发展的始终,是园林文化的精神依托和山水园林意境的发端。 编撰:夏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