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脊要点解析

 wyfx100 2015-04-24

?人人都需要脊柱矫正:
人体脊柱是可以矫正的。
有症状时需矫正治疗,无症状时则矫正维护。就像洗脸、刷牙一样,人人都能进行脊柱矫正,阻止脊柱不良发展。
  其实,脊柱从20~30岁左右就开始发生退行性变,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无症状期:没有症状,这时疾病有相当大的隐蔽性。

  轻度退化期: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这类疾病易使神经受压,出现手、胳膊、腿、脚发麻现象,好发于30~50岁之间。

  明显退化期:症状明显,多发于50岁~65岁之间。

  功能障碍期:椎间盘退化显著,神经受到压迫并影响到某些器官功能,一般发生在65岁以后。此时,脊椎弯曲就像拧毛巾一样,如果扭曲到极限就会出问题,久而久之与内脏相关的各种疾病就产生了。

  脊柱矫正学主要针对人体脊椎异常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找出并恢复移位的脊椎,祛除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使身体回到健康自然的状态。脊椎的肌肉和骨头是身体重要组成部分,脊柱矫正学就是从纠正每一块椎骨着手,调整脊柱及肌肉和韧带,改善其功能障碍,调节神经系统,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维持体内生理平衡。

脊柱矫正手法简介:脊椎,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任何人都会随时感到它的存在。但是正式由于人们忽略了脊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们容易忽略因脊椎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典型的现代生活,诸如坐办公室、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不正确的坐卧姿势,也许会使你出现以下情况:颈背部和腰背部的酸痛不适、颈项僵硬、驼背、腿麻、行走困难、弯腰受限和翻身障碍等等,似乎这应是人过五十以后出现的情况。但这正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增加造成的健康问题,是相当严重和普遍的。
   脊椎矫正术是一种以X线学、解剖学、生物动力学等现代医学为基础,,根据生物动力学及病人的实际情况,让患者在特定的姿势下使其被矫正的某一节脊椎处在最松弛的位置上,之后用特定的手法在特定的方向及用力点上,通过一个很轻的瞬间力,将位置异常的脊椎(如旋转、侧移等)推回到正常位置上。从而有效地治疗那些因脊椎不正常的形状而引起的疾病,
   此方法在全世界日渐流行,是相当成熟、完善的治疗手段,这与我国传统推拿中的整复手法不谋而合,并在理论上对于手法的科学性分析有了极大的补充。同时配合按摩手法将受累的相应部位的肌纤维组织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达到消除疼痛、麻木等症状,其特点主要有针对性强、无痛苦、疗效显著、非常安全等。
   脊柱矫正手法可以治疗以下因脊柱原因引起的多种疾病:
   ①颈椎病及综合症(头痛、颈部疼痛、头部转动障碍、手臂麻木、上背部疼痛)。
   ②落枕,脊椎小关节紊乱,脊柱侧弯症。
   ③脊椎各种急、慢性损伤。
   ④腰椎病症(腰痛、腰部脊椎及椎间盘压迫神经造成的腿脚麻木、疼痛) 。
   ⑤亚健康性疲劳的保健性治疗。

什么样的睡姿矫正脊柱?很多人都喜欢侧着睡,尤其是采取右侧卧的睡姿,认为这样不会压迫心脏,是正确的健康睡姿。但对于脊柱不好的人来说,长期偏重于某一侧卧位,脊柱会逐渐侧弯,轻者醒后腰背僵硬不适,需要起床活动方可恢复正常,重者则可能使原有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那么,什么样的睡姿对脊柱健康最有利呢?


研究显示,最利于脊柱健康的睡眠姿势应以仰卧为主,侧卧为辅,要左右交替,侧卧时左右膝关节微屈对置。俯卧、半俯卧、半仰卧或上、下段身体扭转而睡,都属于不良睡姿,应及时纠正。例如,有人喜欢趴着睡,为了呼吸,只能将头扭向一边,这样会发生1~4颈椎扭伤。颈轴侧弯,达到失代偿时,就会出现头昏、头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状。又如,有些妇女带孩子睡觉,常面向孩子侧卧,如果枕头不合身材高度,将置颈胸椎于强迫体位,容易形成侧弯,可导致脊柱病。另外,睡觉时头部应放于枕头中央,以防落枕。脊柱疾病患者应选择相对较硬的木板床,而弹簧床对脊柱生理平衡没有任何好处。


与此同时,纠正生活中的很多不良姿势对脊柱的保健也十分重要。比如,有人平时姿势尚好,但当看小说、看电视时,不是窝在沙发里,就是趴在床上,而且习惯把头靠在床栏杆上或沙发扶手上,长期维持这样的姿势便会形成屈颈、屈背、扭腰等不良姿势,这样会因脊柱椎间韧带损伤而致该段脊柱失稳,导致脊柱疾病。

保持正确姿势:尤以坐姿及睡姿须特别注意.


不做激烈及跳跃运动,使用柔软体操,避免肌肉僵硬.

不睡太软床铺,不抱重物.

穿著轻快,柔软且具有弹性的鞋子,以免增加脊椎负担.

常做热水浴可消除肌肉僵硬.

常做仰泳运动(尤以海水较具浮力)可使肌肉强化,以保护脊椎.

每星期定期做脊椎矫正,以利脊椎之保养.

若有酸痛再犯,应及早治疗,以免延迟病情.


脊椎为何需要矫正?

人体脊椎即便发生微小位移,也会对整个脊椎生理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症,出现头晕、头痛等脊柱相关性病症。美式脊椎矫正学就是把脊椎结构上的位移分析出26个编码,并依此采用相应手法加以矫正。喜来健家用温热理疗器正是以美式脊椎矫正学为基础,结合中医经络学理论,利用多种理疗手段作用于以脊柱为中心的筋、骨、关节等组织,长期进行脊柱矫正,可避免脊椎损伤,控制脊椎退行性病变。

整脊疗法揭开了偏头痛不可治愈的“千古之谜”:头痛是一种病状,偏头痛不是说头的一边痛。偏头痛的定义是:找不到原因的,反复发作的头部、颈部或颜面任何部位的疼痛或非疼痛性不适,都称为偏头痛。


我国最早描述头痛的是汉代的张仲景。他在景岳全书中写道:“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英国的弗里泽先生在他写的《头痛的秘密》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头痛的各种情况。在书的结尾写道:“……总之,未来是有希望的。”


这个从古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医学难题,被人们称为“千古之谜”。


据报道美国有三千万人患有偏头痛;欧洲有一亿人患偏头痛,英国还专门有个偏头痛协会,会员都是偏头痛患者,有两千多万人。


十年间在我们已治愈的5231个偏头痛患者中,有脑力劳动者,也有体力劳动者;有百岁老人也有年青人。1989年我们发表的一篇题目为《偏头痛的治疗》的论文,揭开了“千古之谜”的谜底。原来形形色色的头痛是因为颈椎椎体错位引起的。


人们在生活、工作当中,因外伤或落枕,都可能造成颈椎错位。错位的椎体会压挤到椎动脉,形成大脑供血不全。正常情况下,另一侧椎动脉能代偿供血。当思考、焦虑、气愤等大脑需血量大幅度增加,会出现供血不够,脑血管产生缺血性痉挛,引起头痛。


既然偏头痛的发病原因是颈椎错位引起的。显然要治愈偏头痛,就必把错位的颈椎整复好。这就是治疗偏头痛的基本原理。也是偏头痛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所在。人们没有想到,头痛这种神经症状,会因为骨伤科的颈椎错位,甚至和简单的落枕有什么关系。


我们在70年代,给一位张大妈治疗颈椎病时。治了几次她对我们说:“治了几次,我的脖子没好,可头不痛了”。就是这句话,提醒了我们。当时我们想:会不会头痛都是颈椎错位引起的?于是我们碰到颈椎错位的患者,就问她头痛不痛?来找我们治头痛的,我们就检查他的颈椎有没有错位……。


通过对一万多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观察(国内五千余人;波兰五千余人),无一例外都是陈旧性颈椎错位,椎体程度不同地都有骨质增生。


由于上面所说的理由:我们攻下了偏头痛无法治愈的难题。在治愈的众多偏头痛患者中,病程最长者达72年之久(其中英国教育部的高级顾问纪崇先生病例比较典型。纪先生的偏头痛也有几十年了。只是到北京访问短短的几天,我们帮他医好了偏头痛。临行前他对我们说:“谢谢你们帮我治好了头痛。我到过一百多个国家,求过上千位医生。他们都没办法。就凭这一项成果,你们就可以申请诺贝尔医学奖。”)。


因此我们得出了结论:凡是偏头痛患者,颈椎都有错位;当然,不一定颈椎有错位的患者都会有偏头痛。


西方整脊疗法应用:

人体所有软绵绵的组织与器官能「挂」得起来,全靠骨骼系统的帮忙,而骨骼系统的支架,全在脊椎骨,脊椎骨上头顶着头颅,下面吊着荐骨,中间还保护着脊髓,脊髓是周围神经的主轴,周围神经成对的从脊椎骨体中间分出来,向左右再往前及上下分布。除周围神经外还关联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因此可以说神经网络的原发点在脊椎开始。脊椎是由七个颈椎体,十二个胸椎体,五个腰椎体及一块大荐椎骨体组成,神经即从由脊髓通过椎体间的空隙走出来,一旦脊椎体发生移位,或产生压迫或甚至周围肌肉,韧带组织紧张,都会直接影响通过的神经,间接引起神经供应的末端器官,肌肉或分泌腺体。


起源


在19世纪末,加拿大的帕玛(Daniel David Palmer)移居美国,在爱荷华开设诊所,发现一个早期失聪的病人脊椎出现了异位,经过他用手将其推拿回正常位置后,患者居然恢复听力,因此他推想脱节的脊椎压迫到神经,会干扰到正常肌肉、呼吸、循环、消化以及抵抗力,若然将脊椎体的移位,用手法将其推回原位,使脊椎回复良好的曲线后,病症即能解除,这就诞生了「整脊疗法Chiropractic」。1897年帕玛创设整脊疗法学会,并传授理论及发展治疗的手法,自此整脊疗法开始推广延伸。


演变


演变过程中,整脊人员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直接派」即以帕马理论为基础,不论何种病症皆认为是由于脊椎不完全脱位Subluxation 所引起,所以治病方法就是将脊椎复位。第二类是「混合派」他们专注在维持神经系统机能完整,可是亦认为疾病的发生还有其它因素存在,必需合并其它方法,同时加以改正。第三类是则将疗法的运用设限在非手术性的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如因肌肉痉挛、神经发炎、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


在目前这种界限已不明显,在美国统计已有五万名整脊医师,三分之二以上已采用混合疗法,即是除了用手法整理脊椎外,还采用物理治疗、按疗、针灸及营养改善等来治病,大家亦不多用'不完全脱位'的观念,改用'不正线Misalignment'(即河洛话的'走精')为多,学校训练课程亦采「混合」式。


长,短,杠杆:脊柱矫正:

  长杠杆脊柱手法操作过程中,手法力要通过多个应力传递联结才能最后作用于目标节段,这些应力传递联结又或多或少存在解剖和病理上的差异,给传递联结的调整和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临床上常有难以准确定位于目标节段的事例,传递过程中均有能量损耗,这样就形成了应力分布在各连结的不均匀分布。从手法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快速运动的方法学缺陷在于:(1)动作控制的困难性和不易撤除性;(2)高能量特性。那么从手法安全性和对临床医师的职业健康角度出发,理想脊柱手法的标准应该是:(1)最轻的手法动力;(2)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3)最准确的目标作用节段;(4)100%的调整成功率[3]。

  短杠杆手法直接施力于病变节段,通常以组成该节段上下两椎的棘突或横突为骨杠杆。与长杠杆手法相比,在手法的可控制性方面,较长杠杆手法更为准确。由于短杠杆手法直接在病变节段的棘突、横突或关节突上发力,只要操作者对人体骨性标志熟悉,就很容易准确地控制所要整复的节段位置。其次,短杠杆手法避免了手法应力的多链接传递,应力最大的节段就是目标作用节段,使非病变节段不需承受额外的负荷,不会伤及无辜组织。再者,短杠杆手法的节段被动运动集中于或限制于目标作用节段及其邻近,因而脊柱的总体被动运动一般控制在5°~7°之内,而这一运动幅度范围在患者日常自身的生理运动范围之内,基本可避免脊柱内外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的应力性损伤。即使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加手法调整,也可在保证手法安全性的基础上,取得理想的脊髓减压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