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听不厌的京剧“老旦戏”--老骥伏枥

 LuXin4164 2015-04-24

*回首往事兼“老北京杂谈”

百听不厌的京剧“老旦戏”(图)老旦老旦

从四岁时开始看京剧,我就喜欢各个行当的角色,“丑角”逗笑;“武生”武打看热闹儿;“老生”嗓子让人觉得那么“宽”和“亮”;“青衣戏听了感到温柔、悠扬、细腻;“花旦”戏活泼、轻快;“黑头”戏嗓子洪亮浑厚;那“老旦”戏呢,大概是因为从小儿在我心中对“母亲”的形象感到非常神圣,所以喜欢看那些老旦演员扮演的母亲角色的“老旦戏”,何况那老旦的唱腔一般都是那么高亢洪亮。在上中学时,语文课学了一篇鲁迅的文章《社戏》,其中谈到孩子们不喜欢老旦角色,所以待“老旦”一出场,就骂着离开戏台时,我似乎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讨厌老旦戏呢?

记得启蒙我喜欢京剧老旦角色的,是我家对门儿院子里住着的那位“赵爷爷”,他是京剧票友,专工老旦戏。一次我去赵爷爷住的院子里去玩儿,他正好在拉着胡琴唱京剧《吊金龟》,就他那一嗓子“叫张义,我的儿呀”真把我震住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真棒”。老爷子很高兴,问我喜欢听老旦戏吗,我自然说喜欢了,于是他竟教我唱起了《吊金龟》,您还别说,我很快学会唱了,而且这第一句“叫张义,我的儿呀”就唱得有滋有味儿,当时就受到赵爷爷的夸奖,以后我也就成了他的“弟子”。不久,赵爷爷参演了票友们演出的一出老旦戏《打龙袍》并邀请我去看,我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尤其是听了赵爷爷那句“龙车凤辇进皇城”时,竟忘形地大声喊“好”,我母亲批评我不讲道德,可是我真的是听入迷了。

我父母都喜欢京剧,我的外曾祖父也喜欢京剧,也是京剧票友,专工“余派”(余叔岩)老生,也和余先生是好友。他是位知名人士,我从小儿就从他那里获得不少京剧知识。至于我父母经常买票带我看京剧,这些曾发表文章介绍过,就不重复了。

老辈儿人都经常谈论那著名的老旦演员龚云甫,少年时期听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说的相声《改行》时,那里面也提到这位龚云甫在旧社会因贫困而改行卖青菜,侯大师还模仿龚云甫以老旦唱腔叫卖青菜,模仿得真像。这位龚大师的戏我是没看过,但是最早喜欢的老旦演员,就是那位著名的演员李多奎先生,据说他曾拜在龚云甫门下,但实际是二人住处近在咫尺,他经常向龚云甫求教。李先生的戏看了不少出,习惯成自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两出戏,即《吊金龟》和《打龙袍》,看《打龙袍》的整出戏,自然包括那前部的《遇太后》。李先生的扮相,给人一个纯粹的老太太感觉,他嗓子洪亮甜润,有时候又略显得低沉,高低音转换自如,吐字清晰,声调抑扬顿挫,特别是《打龙袍》中那段儿“一见皇儿跪埃尘,开言大骂无道的君……”真是千古绝唱!李先生堪称老旦“首座”!

我在迷上老旦戏后,也学会不少戏,其中就包括上述那《吊金龟》和《打龙袍》的唱段儿。上小学时,在一次联欢会上我演唱《吊金龟》时,第一句就是“叫张义,我的儿呀”,偏巧我们班一个同学的名字也是两个字儿,那名儿与“义”字同音不同字儿,但是在表演后,几个淘气的男同学对那个同学起哄说:“听见没有,他(指我)叫你‘儿’!”这种玩笑自然是引起大家哈哈一笑。无独有偶,我们班一个姓魏的同学也喜欢老旦戏,他身材瘦长,背微驼,加上嗓子不错,所以他唱起《吊金龟》中“叫张义”那段儿唱时,那形象也像老太太,我很快就甘拜下风。

就是李多奎这样一位受广大听众喜爱的老旦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竟受到残酷迫害而且祸及家人,1974年,这位著名的老旦演员病逝,永远离开了喜欢他的广大观众!

除了喜欢李多奎的戏,我后来又迷上了著名老旦演员李金泉、王玉敏、王晓临、王树芳等,我觉得李金泉的嗓子特别洪亮,而王树芳的嗓子和做派颇似李多奎。上世纪60年代初,又一批新的老旦演员脱颖而出,可以说他们毕业演出的首场剧目都有我去捧场。当时,一出由中国京剧团四团青年演员演出的京剧《杨门女将》,引起了戏迷的关注和喜爱,这部影片后来拍成彩色电影。在这部剧中,扮演剧中人物佘太君的青年老旦演员王晶华给了我深刻印象。她在剧中的几段儿唱,凸显了京剧界“后浪推前浪”的趋势。特别是那句“老令公提金刀勇冠三军”的唱段儿,我最喜欢听。

自1964年前后,一批现代京剧剧目陆续上演,其中就包括后来被列入“八个样板戏”的《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红灯记》等。还有一部没有列入“样板戏”的描写抗日战争时期节振国烈士的同名京剧,后来也拍摄成影片。说实话,有几出现代京剧中的老旦演员的唱段儿也很好听,我喜欢听京剧《沙家浜》中扮演剧中人物“沙奶奶”的演员万一英的唱儿;《红灯记》中扮演李奶奶的演员高玉倩的唱儿,这位高玉倩原来是青衣演员,记得我曾经看过她表演的青衣剧目《人面桃花》、《秋江》等,不知怎么改唱老旦了。《节振国》中的一位扮演剧中人物“杨小霖”母亲的老旦演员,唱得也很好听,那唱腔设计得也很优美。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少老演员、年轻演员遭受的厄运,这里就不谈啦!

我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进入企业工作的,那时候的工人群众的政治任务之一,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经常有一些群众联欢活动。我们厂职工多次举办职工自编自演的节目,其中也有不少人表演清唱样板戏京剧。我所在的部门每天中午都是“天天读”时间,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读当天的报纸要闻。如果学习过程中大家感到疲劳,就会有人提议请某位职工演唱一段儿京剧“样板戏”唱段儿。我们班组一位老职工,他的父亲是给京剧演员做“把子”的,他是个京剧戏迷,每当要他演唱时,他都是唱老旦唱段,尤其是他那口“闹工潮,你亲爹娘惨死在魔掌”,真比专业演员唱得的水平不在以下。我厂卫生室的一位年轻女医生,唱老旦戏的功底也很深,在一次全厂举办的联欢会上,她演唱的《红灯记》中人物李奶奶的唱段儿,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振兴京剧的口号提出、一系列振兴京剧的措施采取后,京剧虽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年轻演员,也包括很多老旦演员,如赵葆秀等,但是却很少有新剧目诞生。如今,赵葆秀这一代演员也开始步入老年了,一些年轻演员也活跃在京剧舞台上,但是每次看京剧时,看到台下有数的观众,特别是有几次台下只有数十个观众,而大多数座位空着时,心里总有凄凉的感觉!

喜欢京剧中的老旦角色,我也喜欢评剧中的老旦角色。“文化大革命”前不少评剧中的著名老旦演员,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深受观众喜爱,如著名评剧演员筱俊亭连同她表演的剧目《打金枝》、《对花枪》、《杨八姐游春》等,那些唱段儿脍炙人口、余音绕梁,至今令人怀念!

老北京胡同里有不少戏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没有消遣和娱乐的场所,胡同里、较宽敞的院子里,就是戏迷“发泄”的地方。如我们胡同里有两个老太太,都是京剧戏迷,也都迷恋老旦角色,她们模仿老旦的唱腔也很到位。其中一位老奶奶就住在我们邻院儿,夏季人们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时,时不时地就听见这位老奶奶唱几段儿,她最拿手的唱段儿,就是《吊金龟》、《赤桑镇》和《徐母骂曹》的唱段儿。每当她放开嗓子唱时,胡同里邻居倒落个白听戏。因为她爱戏、唱戏入迷,邻居们送她一个外号“疯老太太”。可是这“疯老太太”在“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受到批判,罪名就是喜欢“封资修”的戏而不喜欢唱“革命样板戏”,数次批判和扣在她头上的罪名,差点儿没把这“疯老太太”逼成真的疯老太太!

我很感谢我的几位爱好京剧的亲戚,也感谢上述那几位喜欢老旦的邻居老奶奶,她们对京剧的爱好使得她们自己有一定的唱的功底。闲暇之余与她们聊天儿,她们分别教我唱会她们拿手的老旦唱段儿。除了前面提到的《吊金龟》、《打龙袍》外,我还学会了京剧《吊金龟》中的另一段儿老旦唱段儿《老天爷睁开了三分眼》;京剧《杨门女将》中老旦唱段儿《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京剧《罢宴》中的唱段儿等。还有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节振国》等剧中老旦唱段儿等。

唱戏,唱自己喜欢角色和行当的戏,可谓一大快事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