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眉和目到底是什么样子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眉目描写辨正 林黛玉到底长什么模样?在宝黛初相见时,通过宝玉的眼睛来写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给宝玉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的眉毛和眼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对黛玉这样的眉目描写,我虽多次教过《林黛玉进贾府》,但总感到很难讲得合乎情理,学生也多次提出质疑。 后来我读了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十二层》,才知道林黛玉的眼睛和眉毛到底是什么样,是红学史上几百年来,困惑了无数红学家的一个有趣的难题。红学大师周汝昌说,为了林黛玉的“眉”和“眼”,年逾古稀的周先生在1984年隆冬亲赴前苏联列宁格勒验看《红楼梦》的一个古抄本。发现那个本子对林黛玉的眉眼是这样描写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周先生大喜过望,认为不虚此行,终于找到了曹雪芹的原文。因为此前周先生一直对《石头记》的抄本中关于林黛玉眉眼的七种描写不满。如“两湾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两湾柳眉,一双杏眼”;“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非□□□□”。后者有空格待补定,可见才大如曹雪芹,竟也为了黛玉的眉眼而大费心思。无独有偶,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也一改再改,反复了多次。 对林黛玉眼睛和眉毛的描写,显然列宁格勒藏本最恰当。这两句画出林黛玉独一无二的眉目。林黛玉的眉毛细长而弯,形色像挂在树梢上的轻烟。眉好像皱着,又好像没皱着,含着淡淡的哀愁。眼睛好像刚刚哭过,又好像眼里含着晶莹的泪水,但眼泪还没掉下来,“含露”是眼睛里含着露珠,极细小的泪珠。 “罥烟眉”,罥,即缠绕、悬挂之意,双眉如悬着的轻烟,既合黛玉“怯弱不胜”的形容,又显得娇俏可喜。把林黛玉那样一个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小姑娘的那一对还可能继续生长的眉毛形容得非常到位。 而“笼烟”仍是老生常谈,索然寡味,是“千部共出一套”的俗文俗笔,何奇之有,又岂是曹雪芹的用字。再说,双眉笼烟——愁眉不展,满脸病容,这也谈不上是美人图,有损黛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下句:似喜非喜含情目。这貌似不错,其实大有问题,既是“似喜非喜”,后文何来“泪光点点”?另外,双目含情,浮浅,略显轻薄,也不太符合“孤标傲世偕谁隐”的黛玉的形象。 “含露目”,即双目常显湿润,如含有仙露明珠。林黛玉是天界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修成女体以后,追随神瑛侍者下凡,要把一生的泪水还给下凡的神瑛侍者——贾宝玉,所以双目含露。罥烟眉,对含露目,对仗精巧无比,这是曹雪芹的炼字艺术,又岂是凡庸作家可以想得出来的。如“罥烟”对“含情”,不但对仗不工,也显得俗气。而且,“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下文方能接上“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如此才妥贴完整。 “罥烟眉,含露目”的笔法暗含着绛珠仙草向神瑛侍者还泪的艺术设计,比较符合曹雪芹的本意。 作为长篇小说的女一号林黛玉,曹雪芹竟然不像写王熙凤那样系统地、工笔地画肖像,而是大写意地写,只写了她的眼睛和眉毛。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写人物要“画眼睛”的技巧。曹雪芹在画眼睛时连眉毛一起画了。其实中国古代特别强调女人的眉毛之美。诗经写《硕人》就写到“螓首蛾眉”。古代类书记载女子眉毛的有百余条。“愁眉”,“啼眉”,“绿眉”,“柳叶眉”等。当年曹操就规定他身边的女人要参考蛾的细长而弯的触角画眉,就叫“蛾眉”。但是眉毛仅仅是人的面目的一部分,李商隐说:“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只有跟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合在一起,跟她整个人的气度、神韵、文化修养合在一起时,才具有超凡脱俗的美。 小说写林黛玉的眉目,暗用典故,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文化含量。古代最聪明的比干和最美的西施都出来给林姑娘做陪衬。仅仅林黛玉的眉毛,就有两个出处:蹙眉来自《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颦”就是蹙眉的意思,贾宝玉马上送给林黛玉一个字“颦颦”,也是这个意思。罥烟眉来自《西京杂记》,说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又称“远山眉”,罥烟眉的意思是疏朗的眉毛像挂在树梢上的轻烟,是化用远山眉。林黛玉两弯眉毛居然跟古代两位大名鼎鼎的美女挂上了钩,其眉毛之美,自当引发读者无限联想。 |
|
来自: 迎风初开 > 《info for 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