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推介】孙晓娅:跨越时光碎片的现代性“返源”(上)

 洒金谷365 2015-04-24

跨越时光碎片的现代性“返源”(上)

——评灵焚的散文诗集《剧场》

孙晓娅

前 言

灵焚是一位肩负着强烈的现代性文体意识的散文诗作者,他始终以求新的姿态打破传统散文诗外在形态与内在深度的规范,将一种孜孜不倦的探索意识融入散文诗的建设和创作之中。二十余年的创作探索,他一方面坚定不移地从“诗性”的内核突围散文诗文体自身的摇摆姿态,努力提升散文诗境界;另一方面,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体现出的深邃的精神世界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为当代散文诗写作确立了鲜明的现代性写作路向和文本典范。他是一位不断形成和突破已有风格的散文诗作者,他的散文诗蕴藏着深奥神秘的意义,“彼岸的真与美”,生命的“寻根的感动”和原始古朴的生命热力;浸透着现代的、哲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突出的象征意义、鲜明的反叛精神——三个鲜明的现代性传统。他善于在喷薄激情中创造生命,衍生形象,营造语境,赋予散文诗以哲学和思想的深度,在深层领域探索情感与理智、原欲与道德、命运与归宿的终极问题,在“独异”追索中,丝毫不掩盖坦荡与自由的心灵宇宙,富含哲理思辨的诗性气质。读他的散文诗我时常想起波德莱尔所说的“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

现今距灵焚第一本散文诗集《情人》(1990)的出版已有二十余年,此后,又有《灵焚的散文诗》、《女神》两本散文诗集相继面世,如今,灵焚在新作《剧场》(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9月出版)中对自己逾二十年、跨世纪的创作生命作了一次超拔而有意义的回溯与反顾。他说:“在作品中重返自己的历史,让我与一种事实相遇,那就是碎片。碎片既是自己的生命经验,也是自己的审美经验。”“这些碎片或片段,提醒着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某种角色或身份。”(《在碎片里回溯》)易感而易被遗忘的生活最幽微又最困惑处、难以言辞述尽的生命细节以及关乎哲学命题的刹那启悟与长久思索都在灵焚笔下被还原为一种由现实、想象、诗意、审美和哲思交织而成的碎片,这些碎片又切实接续起一段关乎自我、人类、乃至生命终极的岁月长河,使灵焚得以与逝去时代的自己逐一相遇、逐一相知、又逐一告别。他回溯、审视自己的创作历史,同时也回溯、审视自己的生命历程。在这本刚刚出版的散文诗集《剧场》中,灵焚以穷源竟委、抉发精华的精神,探察和思考现实的动荡与变幻,个人情感体验的痛苦、困顿、愉悦与安宁,生命的丰沛与虚无,灵魂的漂泊与停放,以及形而上的追寻与求索,这些,都在其审美中得以紧密、清晰的凝注。他以不拘格套、别是一家的文理形态,以姿态横生的内真实挖掘生命碎片的意义;他以赤子情怀的坦荡和精诚渲染诗性的光晕,从而完成了始终在路上却直指终极的现代性“返源”。


一、弥合与分裂:“剧场”背后

纵观灵焚的散文诗作,从“情人”时期的灵魂漂泊到“女神”时期的生命寻根,再到如今探讨人之生存境遇、身份与生命的归属等问题的“剧场”,其创作显现出从完全的形而上境界过渡到现实关怀与形而上相伴相生的广阔的精神视域的转变。这不仅体现在其于艺术题材上有更为多元的选择,也体现在其于具体意象及叙事方法上向写实的趋近。但这并不意味着灵焚放弃了他的哲学追求,实际上,在他的作品中,在个体生命的灵魂诉求背后,在对世间黑暗、荒谬之事实肆意地揭示、嘲讽与批判背后,在对现代人类群体之行为模式的反思背后,在关于生命、生存本相的终极探问背后,潜藏着统一的内在旨归:即人类对基于审美乌托邦幻象的弥合体验的持续追求,以及人之为主体在不断变动之时空中所必须面对的分裂结局。在这本诗集的后记中,诗人这样解释《剧场》的命名:“自身作为某种‘物’的存在,虽然拥有时间的连续性,但是‘物’的主体性需要通过‘事件’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而当‘物之存在’转化为‘事件存在’时,其连续性必然被‘事件’分解,成为非连续性的各种角色,并被其所替代。《剧场》的命名,首先源于这种人的生存性质的指认。人活着就是这样,在时光这个‘剧场’中被构成,同时也在这个‘剧场’中被分解、被解构。我的这些作品,既是自己在每一个‘事件’中的不同角色,也是至今为止,在过往岁月中作为‘物之存在’所拥有的一种宿命角色的破碎整体,呈现在各种审美经验之上。”(《在碎片里回溯》)在较为显在的层面上,诗人意图通过对过往真实生命的记录来勾勒一段完整的自我时光,然而,当这些文字进入“事件”从而取得存在的意义之时,生命的连续性却被裂解。时光的“剧场”是完整的,个体生命的“剧场”却无法完整,诗人所获得的只是拼凑想象中之永恒的文字碎片,但也惟以这些碎片才能对时光与自我做最真实的记录。这其中所隐含的宿命性体认,即不可克服的生存困境——人类摆脱分裂性的欲望与分裂的必然存在间所产生的矛盾是灵焚意欲反复揭示的哲学命题。

纠结而不可调服的矛盾首先表现在后工业时代的精神匮缺与人类潜意识中所追求的生命丰富性的对立之中。机械轮转的现代化进程使现代人类屈服于物质及金钱的迷乱与狂欢,随着工业文明的极速发展,情感与精神的震慑性似已消散,现实社会的腐朽与荒诞一一现形,物质力量在与心灵的角逐中逐渐占据上风,自然而柔软的诗意荡然无存,保留一种亲密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几近成为奢望。诗人以极为讽刺的笔调揭示这一无以抹去的存在事实:


一群毛线鸡在门口晒太阳,低廉的口红格外抢眼。

我们还不能下岗!

残存的春色不是用来下蛋的!

嘎嘎,嘎嘎,咯咯咯……

她们就这样有说有笑,毛线团在手上慢慢滚动,慢慢编织体内的荒凉。

——《新闻短讯》

被“毛线鸡”浪掷的青春时光已一去不返,但它们仍在价值的错乱中妄想生命的欢愉,在它们“有说有笑”的外表下深藏着的是“体内的荒凉”,生命也因此开始分裂。“除了学会适应,习惯这白天隔着玻璃,夜晚隔着街灯的日子,城市的植物只能在水泥的裂缝里,窗风的皱褶里寻找记忆中的泥土。”(《女神》)“植物”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喻象,被困于现代化都市的铜墙铁壁中,它渴望返归作为精神源泉的“泥土”,返归生命的灵动与丰满,却限于自由的遥不可及。事实上,现代化进程正是造成生命连续性断裂的基本原因之一,物欲满足所形成的精神充盈只是一种暂时性假象,会随时间的流动而逐渐瓦解,人类终将意识到个体与精神原乡的分离,意识到自身已失去安放灵魂与生命的伊甸园。

其二,在灵焚的散文诗中这种矛盾的另一形态表现为个体生命的分离。灵焚早期的散文诗作如《情人》、《飘移》等作品显示出人类灵魂的流亡与漂泊状态,其时的主体意象“情人”是作为一种“不可靠近的终极之美,一种灵魂、一种归宿性的精神指向”(《我与我的“情人”》)而存在,而后,灵魂的困顿处境与对审美的不懈追求又促使灵焚找到“女神”这一新的主体意象,用以返归生命的原始状态与原初之美。无论是寻找“情人”还是寻找“女神”,都是作者自身以及作为个体的人类渴望逃离生命的孤寂与分裂,寻找灵魂的绝对自由以及彼此生命的充分弥合状态的显现。人类渴求生命情感、心灵精神与欲望肉体的紧密联结:“时间穿过那个被镂空的暗道,在19个小时里拥抱,5个小时里使劲地蓝”(《再一次写到清晨》)。然而,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紧密结合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虚构,其背后暗含着更深层次的分离性,如在《碎片·反转》中,他隐隐地透露了这一观点:

爱情从对面而来。其实,我们并不相爱。

真的。而我们只能穿着衣裳拥抱。

“对面”一词已暗示了个体既定的分离性,在个体生命的结合中企图取得灵魂的共生或许是一种谬误,即使最密不可分的灵魂,也“只能穿着衣裳拥抱”。个体为摆脱分离境遇而做出的种种努力都将成为幻影,灵魂仍在漂泊,分裂是不可逃脱的生命结局。

其三,在更为深刻的意义上,灵焚一直以来所关注的生命“存在”问题即存在的虚无也同样意味着等待在人类寻求弥合之路尽头的惟有分裂。在《空谷》中,诗人为我们展现了存在的虚无:

这里的时间是古老的,也是崭新的。

没有人指望少女们虔诚的许愿,数千年来高悬的星座一夜之间会在掌心纷纷圆寂。任何一种境况都不能企求自己与他者共同承担后果,必然是对于结局的最好阐释!

当蒙克的笔触让每一个行人都成为影子,每一座桥梁都在痉挛中扭曲,呐喊者成为一声不绝如缕的呐喊,与影子一起消失在呐喊之中……

曾经饱满的风从此空荡荡,在大地上形只影单千年万年地漂泊。

曾经丰腴的大地,由于空谷多了一种沧桑的记忆。


诗人借蒙克之笔表现其对物质存在的真实性的质询,一切“存在”图景乃至“存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都将面对一种共同的结局:归入空无一物的虚无之境。对这一生存结局的揭示包含着诗人对于主体归宿的终极理解,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在焦虑:“任何一种境况都不能企求自己与他者共同承担后果,必然是对于结局的最好阐释!”实际上,与存在之虚无并蒂而生的正是作为独立个体之生命为摆脱焦虑及孤寂的危机体验,寻求与外界各种形式的结合以恢复生命的完整性却始终孑然一身的命运。诚如诗人所言:

有人说,孤独往往不是发生在一个人的时候。但孤独恰恰是由于感到自己是一个人。而在一个人的时候,每一个蓦然回首都是对生命的深入啊!

那时你会明白的。你要明白:所有的在者都会背身而去的。

——《某日:与自己的潜对话》

在当下生存空间,人类摆脱分裂性的欲望与分裂的必然存在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生命彼此靠近、寻求弥合的行动被众多外在力量阻隔,灵魂始终处于漂泊状态,无法回到生命内部的自足原野得以安放,文明异化,机械与荒凉统治着我们的时代。“如何在这种生存背景下让生命能够保持鲜活的本真,让灵魂获得安宁与平静,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背景与思维所面对的审视对象,是生命抵达审美境遇的必经之路。”(《从灵魂的漂泊到生命的寻根(代跋)》)这是灵焚的生命追求,也是灵焚的审美追求。只有通过审美提炼与转换人类在追求弥合过程中遭遇的生命的分裂性,才能达到对这一生存困境的超越。或许,正是人类渴望超越自身生存境遇的本能,促使灵焚持续地追求着生命的本真与灵魂的安宁,也持续地在他的散文诗创作中为这样的追求找寻安放灵魂的新的彼岸。



【作者简介】

孙晓娅 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专职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