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期望的大学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给21世纪的大学确立一个特定的模式是不切实际的、愚蠢的。但是,至少在高等教育的某些部分中会有一定数量的相同主题。高等院校根据学生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年龄、性别、种族和社会背景等的多样性,应该怎样建立与此相应的教学计划呢? 他是住在大房子里的乞丐,他和他的妻子是这个小社会里的第一家庭,他是一家复杂集团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他是牧师,他是西部小镇上的警官,不停地跟人拔枪出来决斗——白人,男性,他还在常青藤联盟读了本科,在其他位于美国高教系统“金字塔尖”的研究型大学拿了博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受学生欢迎和同行尊敬,并且积累了多年担任院系主任的经验。 他究竟是谁?是《21世纪的大学》作者,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1988-1996年的校长。 作为现代美国大学校长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他对校长“一人分饰多角”的概括非常到位。按照上面的描述,现代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能包括筹款、服务学生、管理、传道解惑、处理各种校园里的突发事件。难怪他回想往事会庆幸:“过去的十年中,我尽力履行校长的各种职责,却只留下少许伤痕,还真让人高兴呢。”但这不是一本个人的传奇,而是他集十年的管理实践,在世纪之交这样特殊的时刻,反思社会的飞速变革以及高校该如何主动应对。如果说2000年该书在美国出版和2005年在中国翻译发行时,还给读者一种“盛世危言”的感觉,时至今日,美国高校经过2008年经济危机的洗礼,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大幅缩水,加州大学系统运营困难,布兰迪斯大学一度拍卖博物馆藏品。读者更能体会“像一辆失控的汽车开向悬崖的时候要控制住轮子一样”。 本书对于国内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公立院校的管理者,具有特别的参考价值。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为首的常青藤联盟名校,都是位于美国东部沿海,规模相对较小的私立大学。而密歇根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中北部五大湖区的巨型公立大学,学生超过五万人,分布在不止一个校区。密歇根大学的运营体现了一种“非哈佛化”的尝试。(而且成功了!)对所有位于不同区域,拥有不同规模,实行不同管理体制的大学而言,他们的校长作为决策者和实战者,这种“在哈佛模式之外独辟蹊径”的类似思路和行动都值得阅读、分享和讨论。 高校将被重新定义 知识的大门从来不是为所有人敞开的,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吸收并使用它。因此,无论是普通的学校还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大学,都将在我们的社会进入新世纪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下,越来越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与培训,就像今天的美国有大约三分之二的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这就意味着在今后几十年中,大学学历将成为寻求工作的最低门槛。美国人口变化的特点与需求使大学生和高校这些概念被重新定义。今天进入大学的学生只有17%是处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的,这是我们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我们的校园中的学生不再是主要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高中毕业生了,学生的多样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年龄、性别、种族和社会背景等,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建立与此相应的教学计划。 他们(指学生)热切需求更高的教育质量,以及更贴近现实的训练。因此,我们正在开始面临这样的压力,就是学校从以教师为中心向着以学习者为中心转移。进一步说,我们以前实行的是“以防万一式”的教育,就是在学生真正需要这些知识之前,学生完成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来取得学位;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及时式”的教育,也就是不以拿到学位为目的,当工作有需要的时候就去学习,而且课程也是依据学生的需要来制定的。 “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大学将会承担巨大的压力来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中,教师决定教什么、谁来教、怎样教以及在哪里教和什么时候教。大学将会转变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机构,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决定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以及和谁学习。这并不令人惊奇。在我们越来越民主的、市场推动的世界里,个人/消费者/客户所关心的内容已经成为大多数成功机构所关注的焦点。 21世纪的大学教师将会发现有必要把教师的角色放在一边,而成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这个过程中,明天的教师将会舍弃目前单一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己阅读、写作和解题来学习。相反,人们会要求他们开发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教师们更像是顾问或者教练,而非教师。大学和教师的作用在于推动学习社区的形成,既要通过正式的学术课程,也要通过大学里有助于学习的社会的、课外的和文化的活动。当教师和学生加入到这样的社区中,他们就可以分享通向学习的彼此的观念、价值和实践。 教师确实必须重新取得对本科课程的控制,摆脱相互分裂的各系的专制,而且要把课程建立在学生需要学什么而非教师想要教什么的基础之上。尽管一般来说文理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对这样的努力会有极大的帮助,但它们不能垄断大学的智慧。本科生教育的许多目的——批判性思维、交流技能、判断和容忍——也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来实现。然而大学教育的价值远在课程之上。它包括在一个学习社会中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一整套复杂的经历,它们的背后是大学所提供的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机会。它依赖于个人间的关系,有些正式的关系通过学术性课程,很多非正式的关系是通过课外或社区经历。在这些大学所提供的经历和关系的中心是对学习的专心追求,使人们认识到探究、发现和创造理应是大学教育所有层次的基础。而且,大学中所有的成员,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员工,都是学习者。 21世纪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 我们所期望的大学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给21世纪的大学确立一个特定的模式是不切实际的、愚蠢的。但是,至少在高等教育的某些部分中会有一定数量的相同主题:以学习者为中心;负担得起;终身学习;交互与合作;多样性;智能化和适应性。 更有建设性的似乎是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来确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关键性的政策问题: 1)在一个知识型的社会里,我们怎样回应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在为全社会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同时,我们也要致力于满足已经工作了的成年人的复杂的学习需求。 2)我们怎样平衡市场力量和公众意志在决定高等教育未来中的作用?我们能够通过公共政策和公共投资来控制市场力量,来保存大学最有价值的传统和价值观吗?或者,市场的竞争和商业压力会横扫教育机构,留下一个平庸的高等教育吗? 3)在高等教育或许会发生的变化的广阔背景中,研究型大学的作用会是什么呢?是变化的带头人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