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董清
王懿荣的七言行书楹联“金台名士高前席,紫府真人 异书”,纸本,纵129厘米,横29厘米,品相及装帧俱佳,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王氏的一件十分难得的珍品。
王懿荣,字正孺,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受编修;后入直南书房,署国子监祭酒。他是晚清一介书生,一生两次遭逢劫难。一次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军攻陷荣城,登州危在旦夕,王懿荣请归督练团勇抗日,时逢议和,免于一死。另一次是在1900年庚子事变。作为团练大臣,他奉命防守北京西便门,奋勇当前。七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西便门,清军溃不成军。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史书记载:家人环跽泣劝,厉斥之。仰药未即死,题绝命词壁上:“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知之其所止,此为近之。”遂掷笔赴井死。早先王懿荣命人浚井,或问之,笑曰:“此吾之止水也!”至是,果与妻谢氏、寡媳张氏同殉。就这样,一代忠臣,殉了国家。
王懿荣不但是一位抗敌忠臣,也是一代饱学的读书人。史籍称他泛涉书史,嗜金石,学问与翁同龢、潘祖荫比肩。他比翁、潘更高一筹的是,他最早判断出北京、天津药房中龙骨中的刻字,有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他将自己收藏的一部分龙骨和龟板,赠送给作家刘鹗(1857—1909),刘氏整理之后,收录在自己的《铁云藏龟》中,成为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集,由此罗振玉、王国维才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部书开启了中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先河。
王懿荣这幅七言行书楹联,没有赠款,也没有署期年,详情无从考起。但从笔势苍劲有力来看,乃是其中年所作。王懿荣早年学颜平原,后学刘墉。其字苍老之至,不苟一笔,貌丰骨劲,绵里裹铁,不愧为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