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瓶颈

 许愿真 2015-04-25

“当下中学生们写作文最大的问题是离生活太远。”。两点一线的生活、沉重的课业负担,家长过于呵护……都使得中学生无法关注现实生活,这样的环境也隔断了他们写作和生活的联系,刻意的“作文语言”缺乏灵气,非常干枯。

有人认为中学生作文比较死板,跟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也有一定的关系,高考作文题通常比较“虚”,对现实关注不够。近些年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的确比较多的喜欢那种带有一定人文色彩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其中还蕴含一定哲理意味的作文题。传统形成定势,大家觉得出这样的题目有安全感,觉得这样的题目好写。

出现这种现状,是由于高考命题有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要让将近50万考生都能有话可说。像法国那样的作文命题,对一个哲学命题表达看法,学生没有受过那样的训练,写不出来。或者像美国高考,出一个两难式的论点,然后提一个问题,问学生“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同意或是不同意,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阐述你的观点。类似的开放性命题,在中国的考试体系中,更多被作为简答题,要求学生答到要点上,否则阅卷时没有标准。

“我们的作文,讲究的是义理、考据、辞章,希望孩子的作文要有文采。而西方的写作学,强调的是思维的考查。”曹勇军表示,我们的作文,在审题正确的情况下,比较侧重表达,与表达有关的是辞章学;西方比较侧重实用,“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你能不能对现实的问题作出评判,表达你作为公民的意见和立场”,更讲究思维的清晰和深刻。

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与考生实际上是相互制约、相互博弈的关系。命题人都有顾虑,每次出题变化的步子不敢太大。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通过一段话引入命题,形式上有点像材料作文,很多人就说高考作文发生了很大变化,意见很大,实际上跟往年的命题思路还是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