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公制“礼”作“乐”

 廿氏春秋 2015-04-25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武王逝后,周公曾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妻长子),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制“礼”、“乐”


”强调的是“”,即所谓“尊尊”(前一个尊是动词,后一个尊是名词,尊尊即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后面的亲亲也是这样理解。);


”的作用是“”,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


不过周公制礼,着眼点不限于诸侯,他较多关注下层庶民。


孔子曾说:“周因(因是继承的意思)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损即减,益即加,损益就是增减),周初的礼乐是沿袭夏、商而来的,不过,在周初,由以周公为首的西周贵族陆续加以厘定、增补、汇集、渐渐成为法定的调整宗法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体系 。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公认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并建立了维系统治的制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旦“礼”、“乐”,而其所处的时代动乱不堪,诸侯不再朝拜天子,礼崩乐坏。而周公强调的“尊尊亲亲”有序制度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这说明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之梦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


而《周公解梦》,是后人借周公旦之名而作,为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