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楚庄王

 廿氏春秋 2015-04-25

1、楚庄王称霸简述: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芈(读作米)姓,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


楚庄王在位时期,任用令尹孙叔敖辅佐朝政。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孙叔敖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芍陂(今安丰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国力。


庄王有称霸之心,但是当时北进受齐国抑制,后又与晋国城濮之战失败,于是韬光养晦,向东发展,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而齐晋霸主地位逐渐衰落。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在前公元591年楚庄王去世。


2、跟楚庄王有关的成语: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白话: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伍奢之父,伍员(即伍子胥)祖父)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


“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3、跟楚庄王有关的成语:问鼎中原


晋文公死后,霸权逐渐不保,楚庄王跃跃欲试,亲领大军北上,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


当时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


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


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4、绝缨之宴侧面了解楚庄王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


楚庄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缨带。


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 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


很多古人的故事,我们拼凑了好多,却仍然不了解这些人,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Bad还是Good?如果你去深究应该会有一些新的发现。而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庄王能够听贤任贤才能韬光养晦一鸣惊人,而对于下属的一些可以原谅的过失是宽容的态度的,“绝缨之宴”中拉许姬的人后来为楚庄王奋力杀敌保卫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注: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孙叔敖举于海”(治水被提拔),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