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第六回 (十大困惑) 1.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这么难教育?(参见21日每天读点) 2.为什么今天的孩子总顶牛?(参见22日每天读点) 3.为什么孩子会疯狂追星?(参见23日每天读点) 4.为什么孩子会早恋、早孕?(参见24日每天读点) 5.为什么孩子会离家出走? 6.为什么孩子这么能花钱? 7.为什么孩子不会交朋友? 8.为什么孩子爱“煲电话粥”、狂发短信? 9.为什么孩子上网成瘾? 10为什么孩子痴迷电视?
孩子为什么要出走?这是很多父母搞不懂的事。 “平时孩子挺好的,没和家里人怄气,没听说有什么心事.也没表现出什么情绪问题.怎么说走就走了。” “哪怕打骂他.也是为了他好.不用离家出走让父母担心吧?” “现在的孩子承受不了一点儿压力.有点儿事动不动就以出走威胁。” 一、孩子离家出走三大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离家出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逃避学习压力,二是逃避惩罚.三是负气出走。 1.“学习太累了!”——逃避学习压力型出走 压力,这个在过去似乎只是成人世界的名词,如今却已成为每一个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必修课程。巨大的学习压力是引发孩子离家出走的最主要原因。 2005年,湖北某校的15名初三学生集体离家出走。出走原因是在前一天的摸底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担心受到父母责骂。于是,孩子们凑了几百元钱,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后来因为钱不够,只好下车,幸亏及时被车站民警发现。令人意外的是,当民警问他们是否愿意回家时,15名少男少女大多数摇头。一个男孩说,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大人谈的都是学习,他很反感。另一个孩子说,她害怕考试,害怕父母。而离家出走的策划者说父母越是关心他的学习,他越是感觉压力大。他希望学一门手艺,可父母却反对,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孩子们的想法很单纯,只是希望远离老师的看管、父母的唠叨。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明白,在外面他们什么也做不了。离家出走的日子饥寒交迫,累了只能在路边打个纯,俄了只能凑钱买几个面包分着吃。在离开家20多个小时之后,多数孩子终于无法忍受了。 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压力大容易出走.但并不愈味着学习优秀的孩子就不会离家出走。 一个初一孩子离家出走3天后自己回到了家里。看到担心不已的父母,说:“不用着急,我在外面玩得很开心。”3天的时间里.孩子独自骑车四处游玩。让他的父母想不通的是,成绩非常好.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呢。孩子的回答很简单:“平时学习太累了,我就想自己出来放松一下,要是能天天这样自由地出来走走多好啊!” 现在大多数学生厌学状况非常严重.据《中学生时事报》的一项调查显示,34%的被访中学生说,“有时因功课太多而忍不住想哭”;58%的学生说,“学习成绩下降,老师会嫌弃”;75%的学生说,“父母对上学期的成绩不满意”。面对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压力,35%的学生坦言“做中学生很累”,41%的学生说“有点儿累”,更惊人的是,1/5的学生有过“不想学习想自杀”的念头。 所以,父母们应该懂得,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不能强求他们做无法做到的事情。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先要理解和安慰,多从正面去教育和指导,尤其对一些先天条件不足又尽了努力的孩子,更不能一味地批评斥责,那样只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对于学习优秀的孩子,要警惕好强、焦虑等心理,防止因考试失利而心理无法承受,更不能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逼迫他们去选择“一走了之”。 2.“我怕爸爸、妈妈打我!”——逃避惩罚型出走 许多时候,理解比说教更让人感动,宽容比惩罚更有效。 严小华是个11岁的女孩,平时父母对她管教十分严厉,规定她晚上8点以前必须回家,否则就要惩罚。 一天放学后,她和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后,几个人又一起吃饭,玩得高兴的小华早把父母的规定忘在了脑后。回到家门口时,才发现已经9点多了,想到自己这么晚回家,肯定得挨训,小华非常害怕。在楼下徘徊了很久,就是不敢进去。这时.她想起了好朋友林燕的家就在附近,不如到她家借宿,明天再回家,爸爸、妈妈的气也许就消了。于是,小华跑到林燕家里。可不巧的是.这天晚上林燕和妈妈去了外婆家,只剩林燕的继父在家。林燕继父收留了小华,可是品行不端的他却把年仅11岁的小华强奸了。 父母应该知道,让孩子怕你是十分简单的,而这样的后果却是危险的。法律为什么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呢?因为孩子的不成熟,因为孩子身上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孩子未成年。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时刻关注和指导,需要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最可亲最可敬最可靠的人,是他们生命的安全支柱。 3.“把我惹烦了我就走!”——负气型出走 爱孩子不是一味的纵容,也不是单纯的严厉. 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先娇纵,后严厉,结果是孩子听不得批评,大人一说就负气出走。 一位朋友讲了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位机关干部的女儿,从小学到中学离家出走3次,父母担心不已。孩子频频出走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女孩的名字叫欣雨,从小生活优越,被宠得像小公主,但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在班里中下水平。备受宠爱的欣雨,老师并不喜欢,家访时和她的父母说了不少缺点,欣雨为此怨恨老师。小学四年级时,父母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就打了欣雨一顿,从此以后对她管束严厉。 一天,爸爸下班回家,还没进屋,就听见喧哗的音乐声,原来欣雨把很多同学请到家里,正在开party呢.爸爸一气之下,把音乐关掉,把同学们全赶走了。欣雨非常生气,说爸爸不尊重她,一摔门扬长而去,并且一走就是3天。这期间父母把欣雨可能去的所有地方找了个遍,也没见她的影子。3天后,欣雨回来了,但对于自己去了哪里,闭口不谈。还厉声警告父母:“如果你们再对我不好,我还走!让你们永远都找不到!” 父母听了一筹莫展,“这是怎么了?我们都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可这孩子怎么就要离家出走呢?” 二、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出走问题 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的3种常见类型,会发现,不管是逃避学习压力,逃避惩罚.还是负气出走,归根到底从本质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遇事冲动,缺乏方法,最后只能用出走、逃避来应对。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让孩子多体验责任。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在家中多承担责任,父母可以把家中取报纸、拿牛奶、洗碗等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儿交给他们去做,并尽可能长期坚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另外,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去承担适当的责任。我们知道,孩子犯错误以后,本能的反应是逃跑。比如,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说:“不是我!”或者马上藏起来。这就是儿童心理,遇到问题选择逃避。父母要理解和宽容。但同时要教育孩子: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误不敢承认,不敢承担,好孩子应该敢于承认错误,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一个不好的传统,就是有意无意地让孩子从小逃避责任。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老人跑过来,抱起他,然后狠狠地踹地一脚,“这地不平,真坏,把我们宝宝绊倒了。宝宝不哭,看奶奶怎么踹它!”似乎宝宝永远是好的,宝宝的错误都是别人引起的,都是要别人来负责任的。 中国父母还有一个典型做法,比如当孩子把别人家的玻璃打碎了,爸爸、妈妈气呼呼地赶来,对孩子发脾气:“你怎么整天给我惹事?快给人家道歉!”孩子说了对不起,爸爸、妈妈就说:“快回家写作业去,真讨厌!”这时候,孩子只要老老实实地回家写作业,就万事大吉了,留下爸爸、妈妈给人家赔礼道歉。渐渐地让孩子感觉到原来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帮我解决,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了回避责任,慢慢就会成为任性、自私、不负责任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误区。其实,父母为孩子扛得越多,孩子就越脆弱。凡是没有承担过自己过失的孩子都有很大依赖性,日后当没有人再替他承担的时候,他会无所适从,选择逃离和躲避。 我记起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件事: 夏天的时候,女儿经常领着邻居家小弟弟在附近停车场玩。保安人员怕孩子拿石子划汽车,所以见孩子就轰。保安不管倒好,一管,小孩就有逆反心理。女儿调皮地领着小弟弟藏在汽车后边,拿石头敲地,敲得保安心惊肉跳.跑过来追他们。女儿有点几小狡猾,事先已经侦察好了地形.她发砚从停车场到家有一个铁栅门,小孩可以钻过去大人钻不过去。只要保安一过来.他们此跑.一下钻过铁姗栏门。保安气坏了.想了一招.第二天把原本锁着的铁栅栏门挂了把虚锁,一旦孩于逃跑.他可以开了门去追。可女儿不知道。依旧带着小弟弟在停车场敲地. 敲完了就跑。这一次.女儿一听旁后的声音不对.原未保安追过来了.她飞快地跑回家,靠在门上大口喘气.脸色煞白。小弟弟因为跑得慢.被保安抓住了噢噢叫。 我听见声音不对就过来了.问她怎么回事。女儿说:“我们跟保安捣乱.他来逮我们,把小弟弟给抓走了。” 我一听就明白了,于是跟女儿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他是跟着你捣乱的,对不对?现在出事了.你跑回家了.小弟弟被抓走了,你能在家呆着吗?” 女儿不懂我什么意思.于是我非常明确地时她说:“你现在赶快出去找保安.有什么责任你来担着.让他把小弟弟放了。” 可女儿一个劲地摇头:“我不去!我不敢!” 我说:“不行,你今天必须去.你今天不去承担责任,明天你怎么有脸去见小弟弟呢?爸爸知道你是好孩子.好孩于敢作敢当.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你一定要去!” 女儿没办法,只好哭着去找保安,事情最终顺利解决了。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体验是不能替代的,成长是不能替代的.父母不要剥夺孩子体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什么事情最难忘,不是成功和顺利,而是挫折和教训。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1922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禁放的烟花爆竹,其中一种威力特大的爆竹叫“鱼雷”。一天下午,他到一座桥边,在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一声巨响,引来了警察,把他带到了警局。因违反禁令,要被罚款14.5美元。4.5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真是你放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罚款我先替你交上,但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4.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这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里根童年的经历让他深刻体验了责任。 三、给父母支招 应对出走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但是一旦孩子出走已成事实,父母就应该用博大的胸怀接纳出走的孩子。如果孩子回到家里依然感到非常压抑,与父母的尖锐矛盾无法解决,就很可能再次离家出走。父母应该看到,孩子的离家出走实际是从内心呼唤爱呼唤理解,父母何不用爱去回应呢? 1.自然地欢迎孩子回家 父母对于离家出走归来的孩子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这也是一个很艺术的问题。有的父母用眼神瞪着孩子,潜台词是:你还回来呀!有本事就别回来啊!这种态度会让孩子感到冷漠甚至绝望,很可能萌生再次出走的想法。父母不如避而不谈,不说孩子的出走,而是热情地拥抱孩子,让已在外面经受磨难的孩子立刻感受到家的浓浓暖意。当然,也不能一反常态,甚至于大摆宴席,让孩子错误地产生出走对了的感觉。父母的恰当做法是,让家里保持一种自然而温馨的气氛,先让孩子一颗纷乱的心安定下来,然后慢慢地讲清道理,让孩子从“出走”的失误中懂得人生。 2.平静地倾心交谈 和离家出走归来的孩子交流是教育的核心环节,需要父母的巧妙安排和引导。出走过的孩子大都经历了坎坷,应尽可能安排一个安全从容的诉说机会,让他一边讲述一边思考。自然,父母也应该敞开心扉告诉孩子如何为他出走而担心和焦虑,如何艰难寻找,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产生了不良后果。但要注意,不能越说越生气.以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导致孩子的反感。如果孩子不愿说自己去了哪里,就不要急于逼问,以免造成新的对立和冲突。因为重要的不是孩子去了哪里,而是离家出走这件事情本身。平静而客观地分析,让孩子心悦诚服是最大的成功。 3.敢于向孩子说“对不起” 孩子出走一般来说父母是有责任的.因此·父母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敢于向孩子说“对不起”,推心置腹地谈想法·但不能为了不让孩子出走就答应一切要求,做不必要的承诺。可以尝试和孩子约定.双方积极改变自己,相互监督,彼此促进。 4.用真爱和规则开始新的生活 孩子离家出走归来应成为新生活的起点。新在哪儿呢?首先,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应当是关心的,对孩子的合理需求是满足的,对孩子的正当选择是尊重的。其次,家庭生活是有规则的,而规则是全家人民主协商制定的。完全可以相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不会离家而去的。 (本章节完,下一章节——困惑之六:为什么孩子这么能花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