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学新加坡,收获到的远远超过一张国际文凭!

 haosunzhe 2015-04-25

留学新加坡,初衷或许是为了收获一张全球认可的国际文凭。当然,这条路不是平坦的,最终收获到的,也是有着远远超过于文凭且更重要的东西。不仅是知识上,还包括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良好的锻炼和提升,以应对未来的生活。那么除了一张国际文凭,我们还收获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吧!


1. 超强的适应能力


新加坡是一个最适合培养适应能力的国家,作为一个种族、文化、宗教等都很多元的国家,在新加坡首先要做到不卑不亢,出国在外就要进乡顺俗,了解新加坡的礼节习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尽量做到与朋友和同学以礼相待,这样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很多人对中国并不了解,我们也不需要对他们自惭形秽,堂堂正正做自己,自尊然后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留学新加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就学习,新加坡英语的口音和大部分国家不太一样,新加坡的学习氛围和老师的教学和国内的老师也很不一样,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适应能力的过程。

  

有着这么多的差异,在新加坡生存下来了,怎么能收获不到超强的适应能力呢?

 

2. 独立的能力


现在的留学生们尽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了新加坡肯定不会再有这样简单舒服的生活。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国度,再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校园生活,学习、吃饭、玩耍、睡觉那么简单。有很多事情需要独自面对,自己处理,开银行账户、电话牵线充值、洗衣做饭、租房子等等,可以说是从琴棋字画直接跳掉到了柴米油盐。


留学是一件感动父母的事情,因为留学一段时间回国后,父母都会惊讶的发现,以前的王子公主已经蝶变,成为了可以生活独立的小大人,看到这样的变化,哪位父母能不感动!


3. 国际视野


新加坡是一个可以培养出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的国家。这不是吹牛,新加坡的人才屡次被誉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还有着国际视野。小红点新加坡,小岛一个,是如何培养出国际视野的呢?


从牛车水到小印度,穿越马来村,再到荷兰村,走了几个地方,不难发现,新加坡确实是一个小联合国,在这个小红点上,有着来自很多国家的人,或是读书或是工作,种族文化多元就是培养国际视野的一个前提条件。


留学新加坡的过程就是培养国际视野的最佳阶段,在读书的时候,可以遇到不同国家的同学或老师,走出新加坡,去其它国家旅游的时候感觉不再那么陌生,因为这正是其中一位同学的祖国。


4. 活到老,学到老的能力


新加坡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新加坡的教育体制和中国不同,通常新加坡的老师不会督促你学习。所以在新加坡,必须要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多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


中国学生到了新加坡首先碰到的题目就是缺乏主动性,新加坡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主,课堂上的分组讨论、课题展示、课外实践等一连串的教学活动,远远重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几句讲解。中国学生习惯于在国内呆板的填鸭式被动教学,刚开始很适应那些活泼多样的开放式教学,这一点就需要学生有主动性,主动往放开自己,放心大胆地表现自己。


一旦掌握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定能活到老,学到来。


5. 创新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是全世界最具有创新性的。新加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寻找教育上的颠覆,就是为了培养出有创新力的一代。简而言之,新加坡的信仰是“一个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有创新力的人才”。


新加坡的留学生,一定能够深切感受到,新加坡很多科目是没有固定课本的,老师不断整理新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新的思考。除此之外,老师们不断激发学生的辩证式思考,扩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新加坡的老师们也经常鼓励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去创造一些东西,做一个模型、研究一个社会问题并给出建议、编写一个软件或做一个网站等等。


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6. 知识以外的一技之长


“学习好”不等同于“好学生”,因为新加坡要培养出的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在新加坡自小学开始,学生们就被鼓励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CCA),或是学习体育项目,或是学习一门乐器,或是学习书法,或是学习新的文化或者语言。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CCA,新加坡教育部将CCA和升学结合在了一起。


为什么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呢?新加坡不仅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坚持传授给学生其以外的一技之长,这样,学生离开学院不仅懂得学术知识,更是有着终生受用的技能。


未完,待续~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留学新加坡的信息,欢迎留言交流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