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源风物故事集(1)

 昵称17679909 2015-04-26


                   辽源龙山神话故事

 

      说,在吉林辽源呀,提起龙山、龟山(王八脖子)和乌龙山的

地名,那是响当当的,几乎没有谁不知道,家喻户晓。可你要问及它

们的传说故事,都能说个一二,但不系统,不全面。为此,笔者根据

多个流传版本,重新补充改编整合,理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传说故事,

以此表达对家乡的厚爱。


      传说,古时候,一个李姓人家在咱们东北辽水(辽河)上游(

今辽源)居住。这里是辽水之源,白山之尾,东北腹地,土地肥沃,

森林茂密,物产富饶,种啥长啥。人参,貂皮,鹿茸广有,野蒿子比

人高。用棍棒可以打着狍子,用瓢在辽水可以舀到鱼,野鸡自己会飞

到饭锅里,一派原始风貌。

      据说,李家先后生了9个儿女,只有老嘎瘩、老小子不喜春种

秋收农活,专事走南闯北拜师学武艺。
      他排行老九,长得黢黑、膀大腰圆,乳名“老黑”。发小就喜

欢来辽水游泳、戏水。打架斗殴,抱打不平。

      十七大八,成了孩子头。习武之余,领着一帮小弟兄弟上南山

拳打猛虎,去北山脚踢黑熊。所以,猛虎见到老黑让三分,黑熊见到

老黑绕道走。野鸡脖子蛇见着老黑都列队、点头、拜礼。野蒿、野草

见老黑都躲闪、弯腰让路。一时,本地的强盗、小偷都回避老黑,远

遁他乡去了。百姓奇之。

      一日,老黑一帮小兄弟在小树林喝酒,小弟兄们各个喝得烂醉

如泥,七倒八歪躺在草地上,呼呼大睡,碗、筷子、坛子、啃完的骨

头到处都有,狼藉一片,酒气冲天。
      一个叫田二的喝的相对少一点,他揉揉睡眼,起来要撒泡尿。

田二懒洋洋的、晃晃荡荡地站起身,走几步,伸手要解裤子,这当口

发现一个什么玩意,黑乎乎的,象一面墙挡在前面。仔细一看,妈呀

,不得了!这不是一条乌黑乌黑的大龙嘛,还正在这儿呼呼大睡呢。

看到这一幕,田二这小子吃惊不小,目瞪口呆。惊得一身凉汗,酒醒

大半。他不知道这是吉是凶,撒开脚丫子往屯里就撩(辽源方言:跑

),去喊大人来。田二在屯里火急火燎、歇斯底里地大吼大叫:

   “了不得啦,南山发现一条乌龙,比牛还粗。大家快去看看啊--

------”
     一时间,十几个村民在田二带领下,直奔南山而来。可到了跟

前一看,哪有什么龙呀,无非是老黑和几个小混混喝得烂醉的现场。
     村民说:“你小子是喝蒙圈了(辽源方言:蒙了,迷糊了),

胡说八道,哪有什么龙呀。”
     田二 :“我----我---我明明看清楚了,就是一条龙啊。”
村民说:“真是嘴巴没毛,说话不牢。没事逗闷子(辽源方言:逗乐

呵)。”

    转眼,到了伏天。由南往北传来一个爆炸性新闻:安惯例,每隔

21年,渤海的老海龟,都从渤海顺辽水逆行而来,吸食东北山川精华

,习练邪门法术,索取供品宝贝,辽水及两岸生灵敢怒不敢言。这老

海龟力大无比,武艺高强,法术莫测。生性残暴,邪恶无比。如有“

刺头”敢说三道四不满,轻的一顿胖揍,重的让你消失的无影无踪。

传说,老海龟不仅能呼风唤雨,还能使河水一会暴涨,一会枯干无水

。一切全凭他高兴与否。
      还说,今年不一样了,老海龟不是自己个来的,他又收了两个

海龟徒弟。据说呀,两个海龟徒弟,一个五大三粗大,一个小巧玲珑

,不白给,都会五马超。并且还说,要到辽水的源头,找土龙,要他

贡献宝贝“龙珠”。否则,就荡平。总之,传说的沸沸扬扬,怎么说

的都有。一时,恐怖的气氛象雾霾一样尼曼在人们的心里。

     这些流言,自然传入老黑一帮小弟兄的耳朵里。老黑说:
    “咱们是爷们,是汉子,是站着撒尿的,保卫家乡这嘎达平安,

是我们的理所当然,水来土挡,兵来将挡。我们要用我们的热血,捍

卫我们的热土。”
        几天后,在辽水,只见海龟大师兄托着师傅老海龟,二师弟

小海龟在前面开路,还呜呜咋咋地嚎叫,“都闪开,都闪开!”他们

一路行来都很顺利,不想,当来到辽水上游,三水交汇的地方(三水

即今日的:梨树河、东辽河、渭津河),遇到了麻烦。

      但见老黑大手一挥,“停,停!你们几个海龟,不在海里呆着

,上这里干什么?”
     老海龟看了一眼老黑说:“你小子,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想找

不自在嘛?”
    “这话怎么说,难道是我们到海里,找你海龟的不自在嘛?”
    “好!话说到这儿,我要让你见识见识马王爷是几只眼!

     老海龟:“徒儿们,上,打。”
    “且慢。咱们合计合计,是文打,还是武打?”
    “文打怎么打,武打怎么打?”
    “文打,一对一,我输了,你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们输了,

滚回海里,不准进入辽水。武打,就是混打,不计后果,不限人数,

打死活该。”
     老海龟:“那就武打。”

    “一言为定,驷马难追。”
     老海龟:“徒儿们,打!”于是乎,海龟大师兄、二师弟变化

成人形,与老黑交手,拳脚相加打了20几个回合,不分胜负。
老黑的一帮小兄弟在内圈,想帮忙,怎奈功夫不行,伸不上手,书到

用时方恨少。外圈是老百姓。
     打着打着,老海龟下令停止。老海龟对徒儿们耳语,不知说些

什么。
     老黑的一帮小兄弟给老黑擦汗。

     休整完毕,双方又开战,于是海龟大师兄、二师弟变化成俩大

癞蛤蟆,想喷射毒液,前后夹击老黑,老黑来一个扫荡腿,俩大癞蛤

蟆倒地,顺势变化成俩大雕,盘旋于老黑周围,要伺机啄老黑的眼睛

。老黑用拳打,打不着,用脚踢,踢不着。人家有空中优势。怎么办

呢。老黑急得火上房,脑门发热。情急之下,老黑眼睛出现了幻象:

前方是一个大湖,于是老黑两手掌合在一起,两胳膊夹住脑袋就要投

湖洗澡降温,老黑一跃,奇迹发生了:一阵光耀闪烁,老黑变化成一

条黑龙,生龙活虎般飞翔于天空。老黑的一帮小弟兄都看傻眼了。

     田二大喊:“上次我说我看见了黑龙,没人相信。这回大伙都

看见了。我从来不撒谎-------”
     于是,老黑大战海龟变成黑龙的消息飞速相传,不久就传到老

黑的家里,老黑的爹妈都70了,站在山坡上向东北方向眺望。看到的

是乌烟瘴气、烟尘滚滚,听到的是天崩地裂的爆裂声音。
     话说这会儿黑龙抢夺了空中优势,那俩大雕哪是黑龙的对手,

被龙尾巴拍击坠落于一个山上,原形毕露,变回海龟,受了伤。
     老海龟一见这场面,心疼徒弟啊,急忙去搭救。

     这时,但见黑龙在空中曲折翻飞增粗加长,变得巨大,冷不防

向那两个受伤的海龟徒弟俯冲,到了海龟头上又急转300度弯,黑龙

想用龙尾拍击海龟。
      这工夫那老海龟见情况不好,搭救无望,一个就地十八滚,躲

开了。
      只见巨大的龙尾“轰----”的一声,用力过猛,将半个山拍没

有了,沙石泥土漫天飞舞,剩下半拉山。这就是现在财富桥(昵称:彩

虹桥)附近半拉山的来历。
      两个海龟徒弟因为躲闪不及,被拍得向北方飞去,摔落在25里

外一个地方,一抻脖,死了。留下个地名儿,大王八脖子、小王八脖

子。在石河乡附近。
      话说当时老海龟一看,明白了,龙尾是黑龙的利器,必须设法

除之。于是,一个诡计在老海龟心里形成了。

      老海龟爬入辽水中,霎时,辽水涨起来。黑龙在空中飞了几圈

,不见了老海龟,知道他在辽水里做法术,于是一个蒙子钻进辽水,

寻找老海龟,游着游着黑龙发现自己尾巴被咬住,黑龙痛阿,痛得黑

龙左翻身、右翻身、前翻身、后翻身。无论黑龙怎样折腾,老海龟都

不松口,还狠命地咬,终于给老黑的尾巴咬掉一大截,龙血满地都是

,殷红殷红的。黑龙张开大嘴,射出水柱,老海龟的眼睛被射瞎了。
     老海龟向西边逃走。被田二一帮小弟兄和老百姓拿镐头、二齿

勾给刨死了。死后化为作一坐山----龟山。(即,王八脖子山,在重

型厂东侧。)

      再说黑龙,尾巴被咬掉一大截,飞不起来。一个老头建议:大

家都去抱柴禾,用柴禾给黑龙围起来,然后点火沤烟。不久黑龙借助

尼曼的烟雾,缓缓地飞上了天。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烟雾散去后,龙尾化作一坐山,这便是龙山的由来。
      话说黑龙飞上了天,首先飞到自己家的上空,看到爹娘,行了

3个礼,好一会,才恋恋不舍地飞走了。黑龙在那儿流淌的血,化成

了一坐山,叫乌龙山。

      由于黑龙受伤不轻,当务之急,得找地方疗伤,往北一千里地

,有条大江,可治疗龙伤,但那里是霸道成性白龙的地盘,如今老黑

也顾不了那么多。
      后来,听说,老黑在那儿不但养好伤,还赶走了邪恶的白龙,

成了一江之主,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名曰,黑龙江,外号叫秃尾

巴老李。功成名就,载于史册。
       黑龙是从辽源这嘎达走出去的英雄好汉,咱们辽源的父老乡亲

不要忘记呀。 (刘振起 编创)

-------------------------------------------------------


                   道玄献礼的故事

 


       唐朝时,画师道玄为唐明皇所遣,往华夏10大名山采风、写

生,为创作山水画准备素材。一路通过驿道的接力护送,向北方而来

。计划先到渤海国首都上京,再去太白山(长白山)。当来到渤海国

地面(相当于现在吉林省东丰县境内),遇到一家在给儿子操办婚事

,画师道玄说,咱们几个去参加婚礼吧,体验一下当地风俗。于是,

道玄与几位驿衙一起走进这家靺鞨族人(满族的古代称谓)的婚礼现

场。
 
     婚礼,由新郎的族长主持,请的族人、亲戚、高句丽朋友。他

们带来了丰厚的礼物:熊、鹿、狍、猪、鱼、山果、蜂蜜等食物和鹿

皮、鱼衣等衣料。婚礼格外隆重。据说,要进行三天。头一天,当晨

光初露的时候,萨满引新郎跪在祖先神位前,萨满击鼓祝词,意为"

美满夫妻,鹊神安排。路神保佑,娶到家来,万事如意,相恩相爱"

。太阳出来后,人们到院子里祭天地诸神,主祭萨满焚香祝祷,众萨

满打鼓甩铃,边舞边唱,宾客、族人和新人一起跪拜天地诸神,礼毕

宴会。
 
    宴会在院子中,道玄与几位驿衙商量说,咱们用什么礼物恭贺婚

礼。众人说,银子。道玄说,俗。要体现大唐的风范。于是,唤司仪

,耳语。之后,司仪说,大家静一静,来之大唐长安的贵客(切),

画师道玄先生,要向婚礼献上一份礼物,请大家欢迎。一阵掌声。


    道玄先生说,我是长安的画师,我要用“画术”向婚礼献上一份

厚礼。请大家看看洞房后边的百仞高山。于是大家一起注目洞房后边

的百仞高山。只见山坡长的树慢慢变成牡丹花,杂草变成绿叶,一副

巨大的“花开富贵”卷轴画挂在山上,与蔚蓝天空形成对比,十分鲜

艳、逼真。大家哪见过这个,无比惊奇,一个个,呆了。此景唯恐天

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于是乎爆炸般的掌声响起,经久不息,象爆

了吧一样。


    一个老人说,我眼睛不计了,不然,非拜师学这个“画术”不可

。几个年轻人说,大师,我学,我学-----年轻人来到道玄画师的面

前,下跪、磕头、拜师。道玄画师说,起来、起来,先起来。我收弟

子可是有门槛的。年轻人起来了,问大师,什么门槛。来,我给你们

每人发三颗“画术”种子,回去种植。等它长大长高,用它的衣服当

画纸,要千学百悟。----能否成功,要靠个人的造化。师傅领进门,

修为在个人。、、、、、


     不成想,这些年轻人将“画术”种子种植了,长大长高了,却

是桦树,不是“画术”。没有人学成画师。不过,挂“花开富贵”卷

轴画的地方,留下个有纪念意义的地名:“挂画地”。地点在吉林省

东丰县小四平镇福胜村。


     需要说明的是,画师道玄就是画圣吴道子,绘画的祖师爷。到

了20世纪80年代,祖师爷的绘画种子才开花结果。画圣吴道子为咱们


东丰农民画的兴起、发达,埋下了千年的伏笔和基因。目前,东丰农

民画已花开中外,追本溯源,基因好啊。

                  (刘振起老汉原创)
---------------------------------------------------------

 

           “辽源七厘散”由来的故事

   

 

     清朝在盛京(沈阳)、宁古塔和内蒙古几个行政区的分界线上

修筑了柳条边。
     柳条边的修筑办法是,先用土堆成一米见方的土堤,堤上每隔

60公分插1根柳条,柳条与柳条再用绳子连结成篱笆状。土堤的外侧

,挖上宽2、7米,底宽1、7米,深2、7米的深壕,壕内有水,以禁偷

渡。
    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别。老边又称盛京边墙,建于辽河流域,

南起辽宁凤城,北到开原的威远堡,再折而转向西南,直到山海关与

长城相接,长约 1950 余华里。是顺治初年到十八年(1661)完成的


   吉林地区的柳条边修筑时间稍晚,故称新边,是从威远堡向东北

方向修到吉林市北法特。在柳条边上,初设 21 个边门(即关卡),

展边后改设 20 个,凡进出边门的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

卡验证进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边内外的皇族围场和人参、貂

皮等产地均为禁区,不许私自采捕。
   但是,关内各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嘉庆二年(1797年

)、嘉庆五年(1800年)连年大水,嘉庆六年(1801年)又遇河堤决

口。由于关内自然灾荒不断,加上人多地少,饥寒的百姓,为了生存

,抱着在家“困死也是死,饿死也是死,闯闯关东说不定能闯个饭碗

来”的信念。难民又听说,关外东北,地广人稀,水美地肥,只要肯

干,就能生存。所以,生存欲望吸引了他们。“北飘”,成了人们逃

荒求生的目的地。于是,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有如今天的偷渡客,置

生死于度外,不顾一切地涌入东北。突破封禁界线,到乾隆年间,柳

条边已形同虚设,如稻草人一般。
    据史书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仅吉林将军辖区内,增加汉

人二千三百八十七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增至一万三千八百零

二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汉人已跃增二万七千四百零七人。

汉人的大量涌入,使清政府的封禁之策有名无实。饥民的涌入势不可

挡,“闯关东”成了中原饥民“北飘”的响当当的口号。在防不胜

防的移民浪潮大趋势下,清政府终于低下了他尊贵的头,于咸丰十年

(1860年)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75年全部开禁。
    辽源地区经百十年的孕育,到1902年,诞生了西安县。这就是辽

源建县设治前的大背景。

    光绪初年,辽源市区一带叫“大嘎达”。龙山叫“大嘎达山”。

大嘎达山东面住着一户徐姓人家。主人老徐除了种地,还会看病抓药

,因为交通不便,本地山上有什么草药,尽量采挖就地使用。随着草

药的采挖时间不同经常适时去山里采挖。有些草药是产于南方的,要

到开原马市去进货。有一次,去开原马市赶集,老徐买回一本谢元庆

编集的新书《良方集腋》。有空就翻看,非常喜爱。书里有400来个

方子,其中,《七厘散》老徐最感兴趣。原文:

七厘散治跌伤科,冰麝红花血竭和;
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效常多。

【处方】 血竭十钱,麝香、冰片各一分二厘,乳香(制)、没药(制)

、红花各一钱五厘,朱砂一分二厘,儿茶二分四厘。
【制法】 上药八味,研极细末,瓷瓶收贮密封。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治跌打损伤,瘀滞作痛,骨断

筋折,创伤出血。外敷一切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日服一至二次。或用酒调敷患处。
不可多服,故以七厘名之。(七厘相当于现代0、26克)

      于是,老徐再去开原马市赶集时抓了一副“七厘散”,研成细

末,将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腿部肌肉都割伤出血,然后外敷七厘散,

包好,观察疗效。结果是,6天都长好了。但,母鸡有20多天不下蛋

。这说明,七厘散有小毒。正常人,也不可以长期服之。那年代,缺

医少药,方圆百十里会点医术的不多,农民、猎人、炮手、赶山的、

挖参的知道了“大嘎达”老徐有红伤七厘散,都来买点或拿物交换,

以备不时之需。猎人打伤了名贵动物,抓住后要用红伤七厘散外敷伤

口救治,卖活口的赚钱多呀。所以老徐的红伤七厘散销路颇好,在“

盛京围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俗话说,360行,行行都不容易干。有一回,老徐没结伴、独自

骑马去200里地的开原马市买草药:阿魏、麝香、冰片、朱砂、儿茶

什么的。因为一般的马一天可跑200--300百里。一岀溜一天,在开原

住一宿,回来也得一天。不成想,回来的半道遇上了老虎。跑,来不

及了,情急之下,弃马,爬上了树。马,逃跑了。老虎没去撵马,蹲

在地上,不急不慌,靠上了。晚上,老虎一阵奇怪的吼叫,唤来一只

母老虎来值班。老徐想,坏菜了,老虎和我玩起了“车轱辘战”。我

是郎中啊,有退热、退烧的药方,也没听说有退老虎的药方啊。真是

书到用时方恨少。
     第二天,雄老虎来换班了。
     第三天,母老虎来换班了。
     老徐饿了三天,有些抗不住了,又饥又渴。把草药拿出来吃。

一看,只有红花可以吃。用油纸包的是阿魏,老徐打开,奇臭无比,
难以张嘴。此时,老徐脑袋急中生智,“臭”可是一味能退老虎的药

哇。老虎是宁吃鮮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吃活口。于是老徐开始

不动弹了。身上,放少许阿魏。第四天,阿魏加量。第五天,老虎来

换班。俩老虎到老徐的树下,仰头向上嗅了嗅,无可奈何地、很遗憾

地一起走了。好半天,老徐没敢动弹。怕老虎来个回马枪。偷看,没

事了,这才包好东西,下树,逃了10来里地,进入一个人家。喝水,

吃一些稀粥。人家父子二人护送老徐骑马回了“大嘎达”。一路走,

一路唠嗑。通过唠嗑,老徐知道,这家儿媳妇,去年孕期受伤,内服

外用老徐红伤七厘散,造成流产。联想到,自己拿母鸡试验药效,母

鸡有20多天不下蛋。看来,红伤七厘散,会耗气动胎,孕妇不可以使

用。
    为了克服红伤七厘散副作用,老徐决定研究、变更配方,使(毒

性)副作用,降低一些。药效提高一些。经过八年的动物、人反复试

验,一个“大方七厘散”的药方,诞生了:

    血竭26钱,红花240钱,田三七26钱,当归48钱,乳香(制)128

钱,没药(制)108钱,土鳖虫44钱,方海128钱,骨碎补(烫,去毛

)128钱,川大黄128钱,儿茶86钱,降香128钱,冰片9钱十三味。

    用黄酒为引内服,红肿没破的用白酒调和外敷(破伤处不用),

红伤直接外敷。
    口服,一次一钱四分(5克)。孕妇不可用。
    本方除治疗外伤外,尚可用于治疗无名肿痛、烧伤、烫伤、带状

疱疹,也可治疗心肌炎、冠心病、胁痛等。

   “大方七厘散”和“8味七厘散”作为红伤药一直在东北一广隅泛

流传使用,名声洪亮,深受大家认可。当时,因为药方保密,作坊式

生产,虽然是“大嘎达”特产,没有大面积商品化生产,也没有占领

全国市场。老徐年老去世后,医术失传。但“大方七厘散”药方传给

儿女。
    1958年大跃进,辽源市卫生局号召大夫贡献药方,有大夫举报,

老徐家的“大方七厘散”在辽源久负盛名,应该动员捐献,为人民的

健康做贡献。于是卫生局领导去徐家动员捐献,不成。后来,张树仁


市长(老红军)亲自去徐家做思想工作,才同意献方。命名为“辽源


厘散”。药方交由辽源市中药厂生产。


    目前,全国有12个药厂生产“辽源七厘散”。“辽源七厘散”是

中成药里(不论谁来生产),唯一的用“辽源”冠名的药品。是辽源

的骄傲。

                           (刘振起老汉原创)
---------------------------------------------------------

 

                  参马驹的神话故事

 

    传说,远古的时候,辽水上上下下宝物很多。有一对人参生长

了1千多年。俗话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这两棵人参都16两,

成精了,变化成参马驹。到处溜达。那时,辽水流域动物极多,谁

也没注意这两个马驹是参马驹。一来二去,这两个参马驹胆子就大

了,竟然往北跑,到相当于今天白城、松原市一带去溜达、戏耍。

那里有蒙古人,蒙古人对马相当的懂,这两个牧羊的蒙古人夫妻搭

眼一看,呀,这不是普通马,是参马驹,宝马啊,外号“草木精”

。这“草木精”500年一见,是雕琴上好材料。于是牧羊男人,打

马加鞭奔向琴师家。牧羊人向琴师报告这个好消息,并合计了一套

捕捉参马驹的方案。


    第二天,他俩带足干粮,拿上红绳套马杆和梨木剑,骑上马,

开始跟踪参马驹。参马驹向南走,他俩向南行。翻了不知多少山,

过了不知多少河,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


    这一日,参马驹来到东辽水地界。天快亮了,只见两个参马驹
同时打盹。每回都是换班睡觉。琴师示意牧羊人,上。牧羊人鸟悄

的拿着红绳套马杆,慢慢地,一步,一步,靠向参马驹。距离参马

驹还有3米远,牧羊人双手紧握红绳套马杆,一下子套上一个参马

驹的大脖子,参马驹惊醒,嗷的叫了一声,另一只参马驹闻声急速

逃跑。被套的参马驹动弹不得,琴师拿着梨木剑割下马首,象割草

木一样,不出血。马身子撅着屁股趴在地上。7天后,变成一坐山,

马屁股山。(此山在辽源北环白家沟东1公里。今年春天,辽源吧

组织网友们去一日游了呢。)


    话说逃跑那只参马驹吓坏了,玩命地往东跑,牧羊人和琴师骑

马趁胜追击,一口气跑了60里。参马驹边跑边回头,一个没注意,

撞树了,撞得它天旋地转,牧羊人骑在马上双手紧握红绳套马杆,

出其不意,冲到跟前,一下子套在参马驹的脖子上,琴师下马,拿

梨木剑割下马首,马身子撅着屁股趴在地上。7天后,又变成一坐

山,也叫马屁股山。(在我市东丰县大兴镇东面4公里。有趣的是

,两个马屁股山不但都在我市,每个马屁股山都有个马尾巴屯,真

实奇葩。)

    故事到此,没完。牧羊人和琴师带着一对参马驹的马头凯旋,
琴师将马头雕刻成琴,试弹伴唱,发出天籁之音,受到广大牧民的

喜爱,命名“潮尔”,后来称“马头琴”。现在,你去松原市,那

里有个专门纪念马头琴的公园。如果你运气好,赶上马头琴心情好,

马头琴就向你讲述她那美丽曲折的沧桑。(刘振起老汉原创)

---------------------------------------------------------


 
                 苞米的神话故事

 


    传说,有一年东北辽水流域春天大旱。老百姓把高粱、大豆和

谷子都播种好了,老天一个多月滴水没下。种子刚冒出芽被渴死了

。庄稼人心疼阿,节气不等人,这可咋整,上老火了,一个个都唉

声叹气,一脸无奈。在这节骨眼,村里来两个买卖人,一老汉一妇

女,赶着牛车,车上拉着一个大肚子水缸。村里好芯的都来围观。

谁也没见过这么大缸,两人合围抱不过来。
    村民问:这缸是卖的吗。
    男的说:不卖。我们是赊种子的。
    怎么个法赊?
    赊多少,秋后还多少。你种上我们的种子,不论旱,不论捞,

都有收成,起码能吃饱肚子,不会挨饿。
    这叫什么?没见过,样子像人的牙齿 。
    叫饱米。饱米,人可以吃。饱米杆子可以喂牛。
    于是,村民你三升,他两斗,赊了好几天,方圆百十里地的都

来赊。
    细心的村民心里犯嘀咕,赊出那么多,缸里的饱米却不见少,

很纳闷。就去问村里见多识广的闫秀才。闫秀才摇晃着脑袋,想了

半天。也没有答案,说,我去盘问盘问 。
    这闫秀才是个讲究礼仪的人,他不敢乱开口,说:“ 敢问二

位哪里人氏,怎么称呼?”
      老汉说 :“俺----两口子,蓬莱山人。”
      闫秀才边想边说:“两---口···吕也。山---人···仙

也。---莫非,您老是蓬莱仙师---吕洞宾?!”
      话刚落地,这老汉妇女二人就不见了。
      扔下个大水缸。此地名字叫“大水缸”。地址在辽源市东辽

县云顶镇。

      咱们再说老百姓吧,到了秋后,饱米获得了大丰收,家家都

吃上了饱饭。这饱米的名字,用了好多年,后来叫白了:苞米。
        (刘振起老汉原创)

---------------------------------------------------------
                                                          

                鹿妈妈的神话故事

 

 

      辽源市东辽县石河镇西边,有一坐山,叫双顶子山。古时候

,在双顶子山的前面山沟里,住着一家猎户。虽说是打猎的,那活
也不是容易干的。老虎、豹、狼、野猪和黑熊这些大型动物无比凶

猛,难以猎捕,野鸡、野兔、狍子、獐子又不能保证天天有收获。

谚语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有一天,猎人发现了远处几只梅花鹿。于是就开始“哨鹿”

。什么叫“哨鹿”?“哨鹿”最少得有两个人,一个人举着制作的

公梅花鹿的脑袋,形象逼真,在草丛中东张西望,嘴里用口哨模拟

公梅花鹿发情的叫声。另一人手持弓箭隐蔽侧面(那时他们没有猎

枪)。这时,如果鹿群里有公鹿,公鹿就会醋心打发,“竟敢勾引

我的小三,胆肥了”,会过来一斗高低。如果鹿群里没有公鹿,母
鹿就想,既然对方对我那么有情有义,不妨过去看看嗨不嗨。谈谈

情,说说爱,也不错。不巧的是,这次“哨”的鹿是个单身鹿妈妈

,她领着儿子过日子。鹿妈妈想,我半老徐娘,是哪个公鹿老蹬逗

我的哏,我去瞅瞅。于是,鹿妈妈往公鹿鸣叫的地方走来,她的儿

子鹿公子紧随其后。走着走着,鹿公子发现草丛中,小树旁,一支

箭头裸露出来。大喊:“妈---,有弓箭,快跑!我掩护。”鹿妈

妈调头就跑。嗖的一声,鹿公子用身体为鹿妈挡箭,屁股上中了一

箭,他忍着巨痛,继续奔跑。跑了一里多地,终因失血过多,倒地

气绝。鹿妈妈用嘴把箭从儿子身体里拽了出来。远处,传来了人的

奔跑脚步声。鹿妈妈躲起来。猎人父子俩呼哧带喘赶到,扛起鹿公

子就走了。鹿妈妈心如刀绞,远远地跟踪着,一直跟到猎人的家。
   半夜,熟睡的猎人被一阵一阵连哭带嚎还唱的声音惊醒,听了

好一会,明白了,是母鹿用蹦蹦(二人转)形式来演唱《十八

哭》。用的是二人转里表现哭泣、悲哀、痛苦的曲牌《哭糜子》《

大悲调》《小悲调》,有悦耳的伴奏。唱得悲悲切切,撼天动地,

沁人肺腑,余音绕梁,弄得人泪眼汪汪,鼻子酸酸。
   猎人支上糊着毛纸的窗格子,不看罢了,一看,惊呆了。但见

,篝火通明,鹿妈妈引吭高歌,山神、鹿神、树神等等诸神,排成

排,拿着乐器伴奏,半空中,十二个花神姑娘(迎春花、杏花、桃

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花、桂花、菊花、月季、梅花和水仙)

,穿着发光的衣服,象鱼儿在水中那样上下翻飞,随着歌声起伏、

意境,变换队型,比现代的立体电影还真实、唯美、浪漫,极具

震撼。   


  《十八哭》歌词大意

漫漫长夜我来哭,
思念儿子心痛苦。
一朵花儿还没开,
阴阳两界河相隔。
猎人心狠箭张弓,
射中我儿娘的肉。
世上谁不爹娘生,
谁的儿子谁心痛,
哪个心肝不肉长,
将心比心天理通。
......

《十八劝》歌词大意

活在世上要行好,
冤冤相报何时了,
贫穷贵贱不久长,
河东河西事无常,
因果轮转灯走马,
......
     鸡叫头遍之前闭幕了,此后天天晚上上演。第七天晚上刚刚

上演,猎人受不了,跑了出去,给鹿妈妈磕响头,赔罪,并发誓说

:再也不杀生害命了,再也不打猎了,以后开荒种地,自食其力。

之后若干年,这里成了鹿及其它动物乐园,和谐、双赢蔚然成风。
    于是,鹿妈妈哭诉儿子地方留下个地名叫“鹿鸣屯”,猎人开

荒种地的地方留下个地名叫“力耕屯”。
    如果你好信儿,可去“力耕屯”“鹿鸣屯”打听打听,问问老

百姓有没有这档子事,有没有这两个村子,也许他们讲述的,比我

写的更接地气。        (刘振起老汉)原创  2014年12月
---------------------------------------------------------

 

                   辽水娘娘的神话故事

 


     古时候,辽水之上游,发生一场地动山摇的大地震,那时叫

地动。老百姓可遭罪了,不但房屋倒塌,大量人员受伤、遇难。当

时的氏族首领叫“辽水娘娘”。她组织力量抗震自救,遇难的,掩

埋;受伤的,外敷或口服“辽水七星散”。最挠头的是,有一批吓

破胆的,急需换胆囊。于是辽水娘娘召开了氏族扩大会议,辽水娘

娘的丈夫土龙,龟伯伯,白头翁等38名中高级头领参加会议。会议

通过如下决议:号召捐献胆囊,拯救被吓破胆的人群。主治大夫:

鸡冠蛇。
    通告发出后,得到广大动物们积极响应。马,一马当先来捐献

胆囊。鹿也毫不犹豫。鸡冠蛇大夫呼吁,吓破胆的还有孩子,希望

小型动物或植物前来捐献小型胆囊。
    有人说,地胆草,你去捐正好,你捐献胆囊,还能再长出来。

不象马、鹿,捐献了就不再有胆囊了。上次,天,歪了,龟伯伯捐

献了四条腿,辽水娘娘把天修好了。
    地胆草说,那我也----我去上厕所。一屁跑南方去了。(所以

,北方没有地胆草,都在南方,怕捐献。)
    鸡冠蛇大夫日夜忙乎,为人移植胆囊。患者张口,鸡冠蛇大夫
入口,把破碎胆囊取出,再把好胆囊植上。大人患者医治完成,小

孩没有小胆囊。辽水娘娘发奖赏令:凡捐献的,奖励服装,花样任

选。于是,布鸽前来报名捐献。从而救治任务圆满完成。
    奖赏仪式上,辽水娘娘,发给马,两套服装,白的,枣红色的

。发给鹿,也是两套服装,其中有梅花图案,鹿老喜欢了。后来人

叫梅花鹿。发给布鸽三套服装。
    所以,到现在马、梅花鹿,还有鸽子,她们身体都没有胆囊。

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希望有正义感网友,抱感恩之心,给她们点

赞。              (刘振起老汉原创)


---------------------------------------------------------

-----------------------------------------------------
                                      关东珍宝的神话故事 

         古时候,辽水边一户人家来个串门的山东亲戚,姓韩,是

个大

汉子,就叫他韩老汉吧。自从他踏上东北大地,就听人们夸赞东北

的种种特产宝贝,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树上结的,地里长的

,林林总总,听也听不尽,听得他哈喇子直淌。于是,他暗下决心

,进山淘宝。亲戚们知道了,极力劝他太危险,不能去。他说,我

膀大腰圆,有力气,怕什么,胆小不得将军做。谁也劝不了,“宝

”迷心窍,就象现在搞传销的一样,没个劝。


    亲戚们见他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就没好气地说,去去

、去吧,真犟,不撞南墙不回头。于是,他打点行装:有简易吊床

、煎饼、大葱,还包了一包葱籽。山东人,爱吃这口。拿葱籽的目

的是,大葱吃没了,吃几粒,借借味道,没葱不下饭。
    东北的原始森林,林高树密。山菜有的是,蘑菇多多。韩老汉
可劲儿捡,串成串,挂在树凉干,计划出山时带上。一路在树上刻

了记号。
    第二天,韩老汉遇到一只受了重伤的黄鼠狼,韩老汉抓住了,

给伤口敷上红伤药,包扎好,养好伤,黄鼠狼回归自然。韩老汉纳

闷,俺山东的黄鼠狼都是黄了巴叽的,东北的杂色,赶不上俺山东

的黄鼠狼纯种。
    一日,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眼看一场大雨就要来到,韩

老汉吊床系在两树中间,他没有蓑衣(suō yī蓑草编织的,穿在

身上遮雨的古代雨具)。韩老汉趴在吊床里,用上衣蒙头,准备迎

接大雨的到来。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20多只黄鼠狼飞快爬

上来,整齐有序、一个挨一个趴在韩老汉身上,为韩老汉挡风避雨


    一个时辰后,雨渐渐地停了。韩老汉身上一点没湿。之后黄鼠

狼一个一个有序撤离。
    突然,韩老汉发现有三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拿着弓箭,慢

慢走来。他刚喊出:“有人来了-------------”那箭就飞来了,

穿透韩老汉的葱籽包,葱籽洒了一地,钻进韩老汉胸腔。血流出来

。黄鼠狼趁机跑光了。
   “奇了怪,上面竟然有人。”于是三个猎人将韩老汉从吊床上

放在地面。一摸鼻口,还有一口气。三个猎人立马跪下磕头,说:

“ 老哥呀,对不住了,误伤你了。我叫那丹,是本地的猎户。本

来,我们是跟踪这帮紫貂的,也不知道,你掺合其间。把你误伤了

。你贵姓?”(那丹,满族英雄,冠名东丰县那丹伯镇)
    “我----姓韩----不要捕获----那些黄鼠狼,是---我的---

好朋友---”
   “哎呀老哥,那不是黄鼠狼,是名贵的紫貂啊,东北三宝之一

。”   
    韩老汉还想说什么,头一歪,咽气了。
    于是,三个猎人给韩老汉入土为安了。在大树上刻个“韩”字

以示纪念。
    烧周年,那丹他们三个猎人给韩老汉上坟,烧纸。发现坟周围
有不少葱。
    来烧三周年时,发现这里的葱老鼻子了。拔一些吃,抗寒,壮

力,保健。老百姓都来采集,问那丹,这葱叫什么名。那丹说:韩

葱。后来韩葱名声越来越大。一度有人说,韩葱药用价值,超过人

参。地方官员知道了,贡献给皇上,皇上一吃,也十分满意。赐名

:“寒葱”。成为东北的珍宝。并传旨,要年年进贡,不得有误。
    寒葱脾气古怪得很,寒葱运进北京,只有浇灌咱们辽源登杆河

的水才不会枯萎,其它哪儿的水都不行。原汤化原水。经过几百采

挖,到解放后,濒临灭绝,十分罕见了。2006年我市发现100多珠

野生寒葱。
    目前,在东北高档饭店,如果点上一盘寒葱,那可是东北人招

待客人最高级别的礼遇。
                (刘振起老汉原创)2015年元月6日
---------------------------------------------------------


                        豆角的神话故事

 

 

    传说,古时候,辽水上游土地肥美,农耕发达。农民过着日出

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息,上那儿息,自己的家。看看那时“家

”的样子,大坯砌的房子,门窗木制,那时没有玻璃,用毛纸在外

边糊在窗格上,光线朦胧,赶不上现代的塑料薄膜。房上铺垫的是

苫草,苫草学名叫小叶樟。房屋低矮,在东大山、或西大山,距离
大山一米单独砌个烟囱。屋内是对面大炕。
    话说,古时候在咱们辽源市辽河源镇东边8公里的地方,住着

一户人家。他们家有一个70岁的老爷子,还有两个儿媳妇,一个叫

九月,一个叫小青。老爷爷的两个儿子,服兵役,那时,每隔几年

就要服一年兵役。侍候70岁的老爷子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两个儿媳

妇身上。村头有棵老树,好几百岁了。村民有什么问题都愿意问问

老树。就象现在的网民有问题问百度一样。
    这一天,小青、九月问老树说,我家老公公牙口不记,家里种

的蛇豆、老母猪耳朵(媚豆),老公公咬不动(那年代没有牙所)

。有没有容易吃的豆角。老树说,有。人勤地不懒。往北6里地,

有人参园子,人参起走后,往下挖,渗的水,挑回来。往南6里地

,那儿有辽水源头,挑一担土龙的哈喇子水。回来后,两样水掺合

一起,用它浇灌豆角。
     小青、九月安老树说的做了。不几天,豆角结好了。一个个

,水灵灵,胖乎乎。上大锅熬,一个开就烂糊,老人吃后,很满意

,乐得合不上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豆角,见着村民就夸奖。村

民听说好吃,都来要种子。人们问,这豆角叫什么名呀。老爷子说

,反正是她俩弄的,我看就叫“九月青”吧。于是,“九月青”就

一点点叫开了。第二年,全村大面积种植。以后,年年种。那个地

方就留下个地名“豆角沟”。到如今,主要还是辽源、梨树县和长

春东北腹地喜欢种植、喜欢吃。这可是地域特色啊。
                        (刘振起老汉原创)
---------------------------------------------------------


              选马的故事

 

 

     古代人崇尚马,就象现代人崇尚轿车。
     有一年,皇上下诏,征集宝马良驹,这可难坏了咱们辽水县令

。他苦思几日,没有结果。召集手下开会,要大家献计献策。有人说

,咱们东北不产马,可以外买呀,打肿脸充胖子还不会?有人反驳说

,这可使不得。咱的马,一旦被选中,朝廷让咱们大量提供,咱们拿

不出来,可有欺君之罪。呛呛一天,也没有个好办法。最后,一个衙

役说,高手在民间,我认识一个,叫“小孔明”的,一肚子智慧,可

问计于他。知县说,好。
     两月后,北京天坛选马现场。各地马儿选手编号列队,皇上大

臣验看、试骑。
    首先验看蒙古马,地方官介绍说,蒙古马耐劳,不畏寒冷,生命

力极强,可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训练后,是上好的军马,战场

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
    接着,又验看新疆的哈萨克马、产于黄河上游的河曲马、四川建

昌马、云南丽江马、贵州马、三河马、伊犁马。验看完名贵的汗血马

,就验看辽水县的马。只见辽水县令,手拎着一个大食盒子(木制)

,不见有马,皇上在纳闷。县令说,我们辽水县的马,尙无名称,恩

请皇上赐名,说着,打开食盒子,透过竹篦子皇上看见食盒子里放着

一只例似于蛤蟆的动物。皇上乐了,顺嘴说:哈---是马?
    辽水县令一听,马上跪地:恭谢皇上赐名“哈---是马”。
    皇上说:平身,此马这么小,何用之有?
    辽水县令:禀告皇上,秤砣虽然小,可压千斤。这“哈---是马

”是关东地域浓缩的精华,是关东的特产,它地所无。术有专攻,业

有所长。比方说,皇上试骑宝马良驹有所疲乏,那么,在用膳时,食

用一些,保证您立马精气神充足,元气大增。为它马所不及,实乃马

中之珍宝也。------最后,得了个特别贡献奖。在书写时,作“哈士

蟆”。
    早先,“哈士蟆”有很多土名:山狗子  、臭迷子、红肚跪地囊

、雪蛤,草蛤蟆,花肚蛤蟆 。现在,学名叫“中国林蛙”。
                   (刘振起老汉原创)
---------------------------------------------------------

 
                  “水线”的神话故事

 


      辽源市体育馆西面有一坐山,地图上命名为,少年林。民间

叫太信山。山上有静安寺和高高的电视转播塔。在东坡,早年,山

上有个泉眼,不停地淌水,久而久之,形成一趟小水沟,有20公分

宽,流入半截河。因为它算不上是河,老百姓就叫它“水线”。辽

源作为煤城的年代,“水线”是给运煤的火车锅炉加水的站点。其

实,“水线”作为地名,还隐藏一个故事。下面我就馿皮翻古讲一

讲。 
      说,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水线这里住着一户人家。这家的

母亲一连气生了三胎,孩子都没有站住。又生了一胎,是个丫头,

生产时正赶上水仙花盛开,故而取名“水仙”。因为是独苗苗,父

母宠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春种、夏锄、秋收等出力的农活都不

用她。每日看家望门,或做些女红,再不去东边的小河套(半截河

)洗衣。那时洗衣要用棒槌捶打,咣、咣、咣、没完没了的。洗好

,还要用黄米汤浆衣服。
     俗话说,二八姑娘一朵花。姑娘大了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这日水仙姑娘正在河套洗衣,衣服垫在石板上,咣、咣、咣、捶打

,没完没了的。这可把在河里泥中闭关修行的大泥鳅气坏了,闭关

修行需要安静,这不是噪音扰民嘛。于是,这大泥鳅脑袋,钻出水

面,一瞅,吆,吃惊不小,是个文静、美丽的姑娘,养眼啊。顿时

,刚才的生气,一下子烟消云散。于是,大泥鳅定了定精神,水仙

姑娘捶打衣服场景,挥之不去,又浮现眼前。
    传说,泥鳅要修行900年才能成龙。他已修行了500年。可以

变化成人。你别小看泥鳅,泥鳅是参三宝之一。世上有三大参。其

一,东北的人参。其二,大连海参。其三,水中之参----泥鳅。排

老三,也了不得。
    话说,泥鳅入不了定,无法修行,就去泡水仙姑娘。
    傍晚,水仙父母从地里回家,不见水仙,到处找,在河找到捶

衣服的棒槌和没捶打好的衣服。 
    于是水仙妈妈整天上山顶,又哭又喊,水仙啊,你在哪里,妈

妈想你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仙妈妈的泪水,变成了现

在的水线。留下了“水线”这个地名。
                  (刘振起老汉原创)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