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透史书看秦国

 联合参谋学院 2015-04-26

近日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虽然只看到第一部《黑色裂变》,却已经让我这个地道的秦人,也为那句秦军战歌:“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誓不休战!”而对那六百年传奇历史浮想联翩了。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中间少不了一些虚构情节。说是史诗巨片,也难免有不实之处,可是不论儒家的史官如何恶秦,留存下来的秦的历史还是那样传奇,那样精彩,那样让人怀念和反思。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奋力拼搏了六百年的族群,一个充满了传奇魅力和强悍气息的政权,却在一统河山仅仅十五年后,就轰然倒塌?为什么一支六百年浴血奋战、未尝败绩的军队,在国家危亡之际,却拒绝保卫国家,无声地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什么在中国的史书中,对秦国、秦朝,难得有一点儿不带偏见的评价?《史记》中记载秦军形象,是头裹黑巾、腰间挂满人头,甚至上身赤裸如同土著。幸亏有兵马俑重见天日,以整齐的军阵、朴实的面容、威严而自信的精神面貌,才让我们能看到,那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长胜铁军。以至于我常常在想,两千二百年了,历史是不是一直都在说谎。不,应该说,儒家人写的历史,是不是一直在说谎。司马迁说起来也是秦人,可是对于秦的历史,是不是真的客观对待了呢?

 


且不说秦穆公春秋称霸,以及那三场著名的崤之战(崤山战后,秦军两次复仇,就算为一战),就只看周王朝彻底沦落了的战国。从秦孝公变法强秦开始,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直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步步走强,在国力时弱时强的山东六国面前,再也没有弱过。为什么?七国称雄,唯独秦人能取天下?那六国难道就没有机会?古来多少能人学者都有见解,最多的是说秦人残暴贪婪,嗜杀好战!只有短命才子贾谊的过秦论说得很有见地: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这一段说明了秦的强大,也说明了秦强大的一个原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看来,秦人真不简单,已经知道国力和军力的关系,以及外交战略的重要性。待我再看过秦的更多的历史,更加对秦人崇敬不已,七国争雄,唯有秦国上下一心,唯有秦国士有战心,唯有秦国民心可用,唯有秦国锐意进取,唯有秦国,有吞并天下的志向,和为此不惜准备百年的坚忍。而六国败亡,史家总是说秦军残暴,六国不和。好似秦军灭六国,是一种野蛮民族对文明的摧残,而我独认为,六国不亡,中华不兴!中华历史没有秦朝则不能称之为中华,中华文化没有秦朝,则早已有消亡的危险。


应该说司马老先生是下了功夫的,因为《史记》中的《秦本纪》写得看似很详细了。可是司马迁也相信神话。他对秦的始祖记载为:“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後嗣将大出。……舜赐姓嬴氏。”这种吃了鸟蛋就生儿子的事自然是神话,可是那时候的人就信这个。有了这个传说,秦的祖先就成了太阳神的后代,还和大禹一起治过水。还是舜赐的姓。可是商朝以前的历史是没有文字记载,司马迁也不一定看得懂甲骨文,这一段,恐怕也是秦人给自己编的故事,以便在山东六国面前不那么卑微而已。可是司马先生还是信了。并以此说明嬴秦“大出”的必然性,是上天安排秦来统一天下。虽然这种安排只有十五年,可是嬴氏神族的传说,却让古人信了两千多年。不过由此倒可以看出嬴氏的图腾不是龙,而是鸟,是东方的太阳神顓顼。也就是说,秦人本是东夷部落,远迁到西戎定居,才有了秦部族,有了后来的大秦帝国。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国总是与中原各国格格不入。一个从遥远的东方迁徙到西部蛮荒之地的部落,远离熟悉的土地,面对陌生的环境,无异于放逐。更何况周围还有人数远远大于秦人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通过和戎狄通婚,秦人逐渐成为一个半农半牧的民族,比游牧民族更开化,却远比中原诸侯更强悍。为了生存,秦人的太后不惜舍弃名节,侍奉犬戎单于二十年。相对于周王朝裂土分封的中原各国,秦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秦的风俗和力量被诸侯所耻笑。周王分封天下,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原几百国各有封爵,虢、宋、虞就是公爵,齐、鲁、管、蔡都是侯爵,燕、杞是伯爵,连后期的晋公还给自己的臣下封爵位,象智伯、赵子。可是,秦国却连个子爵都不是,只是附庸。就这还是因为在西陲为周王养马养得好,而被周天子赏的,比诸侯要低不止一等。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边缘地位,秦人却没有丝毫轻视。他们非常清楚,对于自认为“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的周王来说,有这个附庸的名分,周就不会灭秦,而没有这个名分的无数戎狄部族,都已经赤手空拳地死在周王万乘大军那锋利的青铜矛戈之下了。再想象一下,秦人还可能以马匹换取周王的兵器用来作战,胜了可以算是为周王开疆扩土,败了则可以用周室的威名震慑对手以保存实力。一个养马出身的民族,用中原文化武装了大脑,却又不失其强悍本色。应该说,秦人能立足于犬戎、黑戎、匈奴等虎狼民族中间而不灭亡,已经是个奇迹了。

 


不管怎么说,在四面八方的戎狄环伺之下,嬴氏一族还是站稳了脚跟,在陇南一带打出了一片天地。虽然我们无法想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在蛮荒中种植下中华文明。当然,秦人的文明相对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些变异,可是这并不影响秦作为中华一支的地位。至少他们还有一多半(至少一半)的华族血统。周室虽然从来没注意过这个边鄙小国,可是秦人却对周室忠心耿耿,一边学习青铜的制造,一边学习中原的战法,一边用周的制度和礼仪来改进自己的国家。我不知道那几位秦君是怎样想的,但是秦人的努力一直是要融入中原而不是戎狄,不知道在西周时的秦人是否已经有了入主中原的愿望,反正秦一直在向东靠拢、再靠拢,离周王领地越来越近,也许,还时刻关注着能够成为诸侯的机会。


机会来了,秦人没有放过。


公元前78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周王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因为烽火戏诸侯的荒诞行为,山东诸侯见死不救。只有直到镐京失陷,幽王被杀,才有三路兵来:卫、晋、郑。而秦军则从西面向镐京逼近,一路驱逐犬戎。犬戎战败逃走。周太子宜臼即位,也就是周平王。鉴于秦国救国有功,加封秦为伯爵。平王虽然当了王,可是看到镐京残破,而犬戎不断骚扰,为偏安而东迁国都到了洛邑。秦伯嬴开在退兵回国时,周平王又过意不去,对嬴开说,关中一带,原是周王室领地,已经全被犬戎占领,秦国要是能夺回来,就全都赏赐给秦国。其实就是开了个空头支票。犬戎兵马不下二十万,周平王认为收复失地无望,才开了这个金口,可是,他小看秦人了。


大约也就五六年时间,秦人倾全国之力,追亡逐北,纵横关中,终于将犬戎赶出了关中平原,从此,秦人东踞函谷关,以华山为城,临黄河为池,天下险要,无出其右。而内修德政,几代未出一个昏君。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吏治清明、国力空前,已经能和中原霸主晋国一争高下了。


秦人终于走出了函谷关,在山东诸侯面前展示出厚重强悍的《秦风》。可是晋国这一中原大国,却无情地粉碎了秦人的霸主之梦。秦穆公为了进入中原,可谓一生心力都用尽了。为了和晋搞好关系以得到中原承认,他出兵两次平息晋国内乱,又和晋公联姻。史称“秦晋之好”。可是这种表象的盟友关系很快就随着秦晋争霸而告终结。当秦穆公准备平息晋国内乱时,派人到晋国逃亡的两位公子那里试探,以决定帮助谁当晋国国君。公子重耳以礼相见。可是当秦国使者说出愿意以军队帮助重耳上台时,重耳身边的赵衰说:“却内之迎,而借外宠以求入,虽入不光矣!”于是重耳拒绝。再到夷吾那里,夷吾立即答应秦国的帮助。当然也答应了割让晋国五座城池给秦国的要求。可见秦穆公平晋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晋国的土地。当使者回复了两公子的请求之后,秦穆公说还是公子重耳贤明,就立他。可秦公子絷却分析重耳贤明,还不如立个不贤明的夷吾。这样对秦国有好处。于是秦兵三百兵车(三万军队)“帮助”夷吾回国。慢一点就被齐国齐桓公抢了先。


可是这个夷吾当了晋惠公,却不肯兑现割地。而且晋国连年欠收,秦国出动车船,向晋国援助粮食,史称“泛舟之役”。可是到了三年后秦国粮食紧缺,向晋国借粮时,晋国却不给了。秦穆公大怒,发动了对晋国的战争并取胜。然后晋国重耳即位,也就是晋文公。实际上,秦穆公帮助晋国,就是为了中原土地,经营多年却没有成效,于是秦军出兵偷袭郑国,因机密泄漏而退兵,半路上被晋军伏击于崤山,秦军全军覆没。秦晋虚伪的和平中止了。以秦人恩怨分明、有仇必报的脾气,秦穆公要复仇了。三年后,秦军复仇,又败,再三年,秦军再次出兵,晋国不敢出战,秦尽收晋国粮食而回。大军走过崤山,面对三军尸骨,秦穆公伏地而哭。

 


这就是秦国第一次经略中原的结果。秦穆公终于认识到,秦军东进,在强大的晋国面前,没有足够的国力,是不能进入中原的。于是穆公后半生不再向东,而是专心致志地向西消灭戎狄部落,并国二百,霸西戎。使秦国有了坚实的后方,才能使他的子孙能一意向东。这就是秦穆公,这们被史家纳入春秋五霸的强人的功绩。可是在穆公之后,秦国内乱,国力日衰,渐渐从中原诸侯的目光中消失,当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秦国已经连个魏国都打不过了。可是天佑秦国,嬴渠即位,为秦孝公,中国历史上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商鞅变法开始了。秦国终于走上了强国之路。


分析秦国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秦建国到穆公,是秦成长阶段。这时,诸侯战乱不休,大国并小国,秦秋不义战五百余起。从穆公到孝公,是中间衰落阶段。而诸侯经过无数战争,已经演变成六个大国,并逐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国力日强,相对的,落后的、故步自封的秦国就显得衰弱了。而从孝公开始,才是人们熟悉的强秦重生,一统天下的阶段。可以称为新秦国。


对于后期的秦国,可以做两个对比,一是对比一下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二是对比一下秦国和山东六国。


首先,在秦国变法之前,秦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封闭愚昧的奴隶制国家。变法之后,秦国是一个先进开放、国富民强的封建制国家。商鞅变法最彻底的就是解放奴隶和土地改革。变法之前,秦国的土地掌握地老世族,也就是奴隶主的手中。奴隶不但没有土地,也没有人身自由和社会地位。而变法将这些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再以军功多少来重新分配给有功之臣。土地就从奴隶主手中转移到了军人手中,而这些有功得爵的军人,则大多是原来的奴隶和平民。这些人在社会地位得到巨大提升的同时,还享受到了战国时代最丰厚的财富——土地。能不为秦国誓死效命吗?所以才会有秦国新军一上战场便势如破竹的局面。


而山东六国的变法相对秦国来说是极不彻底的。首先是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原有的奴隶主,尤其是大奴隶主,也就是各国贵族和公卿,他们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人敢于撼动,因为六国没有象秦孝公和商鞅那样的明君强臣。变法只是表面化地改变了奴隶的身份。而没有土地,这些奴隶也不过是从奴隶变成了佃农,依然被捆绑在贵族的土地上。这种野蛮的剥削方式不改变,人口再多如齐国,地域再大如楚国,兵马再精如魏国,民风再强如燕赵,一到战争,仍然是国无可用之兵,兵无死战之心,怎能是人人争先恐后,要用敌人的首级换取功爵的秦军的对手呢?秦国的变法,使所有国人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就是:“王子犯法,与庶人同罪。”而六国的贵族,尤其是大的公卿世族,却享有在自己封地的自治权和司法权。依然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实就演变成了国中之国,即使国家打仗,也即不出兵,也不出粮,事实上造成了国家的分裂和国力的分散。所谓战国“四公子”,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史书总是说他们如何贤明,可是正因为他们的权力和能量过大,大得甚至超过国君。他们有自己的封地以及封地上捆绑的人口,自己的法律甚至私刑,自己的武装和人才集团,也就是门客。反而使国家不能集结全部力量对抗秦国。四大公子,其实就是山东六国腐败混乱的象征!


再看秦国,并没有出现拥有千里封地、三千门客的大公子,因为土地在拥有军功的国人手中。秦国的军队只效命于秦王一人,在战时才由秦王凭虎符委任将军。对将军的赏赐也尽量以金钱而不是土地。即使拥有封地,也只是象征性的,领主没有在封地内的司法和赋税权限。秦孝公死后,秦国老世族要杀商鞅,商鞅逃到他的封地,竟然没有人敢于留宿他,因为他的变法中有连坐法,并不得容留无官凭的人。而在秦王政时代,长信侯和太后私通,权倾一时,富可敌国,造反时却调不动秦军一兵一卒。几百门客发动的叛乱在一天之内就被平息。而山东六国则动不动就出现叛乱、政变和内战,自己消耗国力而给秦国以分而攻之的机会。可见秦国的法律制度,远远比六国更先进、更健全、更平等,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秦国的完整和强大。

 


秦国的变法是如此彻底,从土地到官制,从法律到行政,封国不见了,郡县的建立使权力完全集中到国家,也就是国君的手中。变法彻底打破了秦国老世族奴隶主们对秦国的控制,将治国大权交到了有思想,有学识,开化进步的新兴地主阶层手里。这些新的执掌国政的人,不但思想进步,而且能文能武,因为秦国新的封爵制度是所有国人(包括从六国源源不断涌入秦国的移民),不论出身都得凭军功得爵。也就是说,所有在秦国享受高位的人,不论是世族还是客卿,都得为这个国家征战疆场才能任职。这样,整个秦国就变成了一个高效的战争机器,成了随时可以动员,随时能够作战的国家。更难得的是,这个国家并没有封闭,而是打开国门,欢迎一切愿意为秦国效力的人才进入。也正是这些人才,给秦国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文化,带来了富国强兵的方略和体制。正是这些人使秦国从强大走向更强大。从军事、政治、外交、财富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苏秦提出合纵战略时,秦人立即用张仪实施连衡战略。合纵没有成功,因为六国各怀鬼胎,想要他们联合是难上加难。而秦国却是上下一心,举国协力。九国联兵伐秦,百万之众,还没到函谷关,竟在秦国十万军队面前溃不成军。从此六国日渐衰弱,争相割地贿秦。而秦国却不断出兵,以战养战,分裂河山,宰割天下。人口、财富纷纷流入秦国,关中沃野千里,地不到天下十分之一,人口却占到三分之一,财富更达到十分之六。以这样强大富庶的国力,秦能不统一天下吗?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得出答案:秦灭六国,是进步对落后,文明对愚昧,法制对混乱,封建制对奴隶制的战争。是一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是把中国的奴隶制度和封国制度彻底铲除的最后一战。秦国的胜利,是秦国先进生产力的胜利,是秦国先进社会制度的胜利,是秦国强大国力的胜利,是秦军战斗力和战争意志的胜利。秦国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的唯一选择。中华历史,因为春秋战国而精彩,因为秦王朝的大一统而稳固。


可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就轰然崩溃了呢?我不相说那些前人已经总结过的说法。我只说,秦以商鞅变法而兴,也以商鞅变法而败。商鞅定的秦法,是战时之法,是针对秦的悍勇而好私斗,才制定的严刑峻法。在战乱时期,无疑会使秦国强大。可是到了秦统一天下,六国入朝时,依然守些旧法,在六国人民看来,无异于猛虎苛政。新入之民而不知体恤,久战之士却不得休养,六国平而开疆扩土之战依然,百万老兵疲于奔命,宫室大臣勾心斗角,贤明人才死于非命,秦人之心死矣!于是山东乱,刘项起,长城三十万、桂林六十万秦军竟然坐视国亡而不回救。只有骊山三十万修秦始皇陵的民工,被临时组织起来对抗义军,仅仅是秦军的衣甲,也大破陈胜、吴广、项梁,最后以最后一支秦军的名义被项羽活埋。项羽以为他能击败秦军,却不知不过是三十万民工而已。却没想到他入关中大肆抢掠,激怒秦人,最后在乌江渡口,正是关中秦人分了他的尸。秦军成了汉军,继续演绎着北击匈奴,南取百越的功绩,继续维护着中华尊严,效命沙场。


秦兵作战,以伤口在背后为耻辱。今天,我们需要这种精神!


秦人变法,务求利国利民,推陈出新。今天,我们需要这种改革!


秦人淳朴,恩怨分明、有仇必报,从不作假营私。今天,我们需要这种品质!

 


秦风悠悠,坦荡乾坤。岂曰无衣,与子同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