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河(又名修水)是江西省西北部的最大河流,河道全长约405公里,自西向东灌入鄱阳湖。如若溯源而上,就会发现其源头位于宜春市铜鼓县温泉镇境内一座名叫修源尖的半山腰上。那里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滋滋清泉从石缝中流出,汇聚成溪。其泉水清凉彻骨,终年不涸。
 ▲修源尖周围崇山峻岭。
修河源头山高林密 有天然“氧吧”之称 关于修河源头的方位确定,许多年来始终萦绕在我省水文、地质等科研人员的心中。据具有“当代徐霞客”之称的原江西省人事厅副厅长程宗锦介绍,修河源头的确定可谓历经千辛万苦,从确定源河到定位发源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根据《修水县志》《修水县地名志》记载:渣津水和东渡港在渣津镇烈士陵园汇合后始称修河。经测算,认定东津水为修河的干流,则渣津水应向下延伸至马坳镇寒水村附近,表述为“东津水与渣津水汇合后始称修河”。 据宜春市铜鼓县温泉镇副镇长艺志勇介绍,沿修水县东津水而上,进入铜鼓县港口镇后称金沙河,又名西河。虽有十余条支流,但金沙河干流特征明显,据此认定金沙河为修河的源河。 沿金沙河溯源而上,一直踏勘到铜鼓县大沩山林场紫茶坪,最后登上与花山林场交界的一座无名山峰,确定了修河的发源地和源头。程宗锦说,因为这座山峰是修河的发源地,且铜鼓县的山峰大多称为“尖”,所以为其定名为“修源尖”。 修河源头区域是一处景色秀丽的高山峡谷之地,为省级森林公园。因其植被丰富、气候湿润、空气清新,素有“天然氧吧”之称。艺志勇介绍说,修河之源水质清澈,山间小溪时而蜿蜒曲折,时而跌宕直下,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山路艰险难行 源水自石丛中流出 据铜鼓县温泉镇上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福安介绍,修源尖也是金沙河的源头,位于温泉镇上庄村曾家洞小组境内。曾家洞类似于曾家冲,只是因为山与山之间的距离近,山林茂密,如果长时间无人走,路就会被蓬勃生长的树枝阻挡,不用刀砍出一条路来,几乎不能通行。所以,在铜鼓县一带都把山冲成为洞。曾家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金沙河从洞底流过,或沿着山边蜿蜒而下,潺潺有声;或错错落落,形成跌宕的瀑布,飞玉浅珠。溪水清清,山石峥嵘。铁水兰沿溪生长,吐着淡淡的花香。途中是密密丛丛的毛竹、珍贵的红豆杉及红叶树。不时还可以看见野猪、山羊等留下的踪迹。 大约行进2小时,即来到修河的源头处。马福安告诉记者,这里两条溪水如双龙出洞,从石头缝中突然冒出,汨汨而流,源源不绝,汇合成一溪,奔流向前。 2002年12月,担任江西省五河源头科学考察组负责人的程宗锦带领来自省内林业、测绘、地质、遥感等多个部门的数十位专家来到这里,进行了全面、综合考察。2006年,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再一次到这里论证确认。2007年,江西省五大河流考察组正式在这里竖碑——修河源。
植被储水丰富 一年四季不干涸 修源尖的山路坡陡难行,越往上爬越艰难,这是科考队员们在勘探修河源头时颇为深刻的感受。程宗锦告诉记者,在寻找修河源头的过程中,山路被青苔包裹,湿滑无比,如不小心通过,极易滑下溪沟,后果不堪设想。 修源尖是海拔千余米的高山,与其周围大山相比也算是比较高的山。其原生态的森林环境令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十分茂密,具有很好的储水性。 据程宗锦介绍,寻找河流的源头有两个方向,也是河流源头的两种含义,即广义源头和狭义源头。广义源头是在降下大雨后最先形成水流的地方。但考察组要找的是狭义源头,也称地下水源头,为露出地表的泉水眼或集水点。正常年份,四季不枯,常年有水。 最后,考察组在修源尖的半山腰处找到了修河源头。其四周的植物十分茂盛,清澈的水流从石丛中汩汩而出,汇聚成溪,流向山脚又与其他溪流交汇。 关于修河源头形成的原因,程宗锦认为,修源尖旁边两座大山相伴,山林茂密,植被又饱含水分。因地势原因,修源尖半山腰位置相对山峰顶端落差数百米,山峰上植被储存的水分通过地心引力作用渗透至半山腰处汇聚,从而形成溪流。
被省内最古老岩体覆盖 修源尖形成已有数亿年 修河源头细小的溪流最终汇聚成河,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才使得这源水经400多公里的行程注入鄱阳湖。不过,修源尖及周边山地的形成时间则更为悠久。据程宗锦介绍,修河源区之水在赣湘两省交界处大致由北西、南西和南北三个方向的直流组成。该区主要岩石类型为中元古界(距今约14亿年)变质砂岩、板岩、粉砂岩等变质较浅的岩类,这套岩石组合而成的地层厚达4000~10000米,是一套由海洋环境的沉积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 程宗锦告诉记者,在中元古界岩类上方又覆盖着新元古代砾岩、砂岩、硅质岩等岩层(距今7~8亿年)及古生代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岩层(距今2.5~4亿年),还有中—新生代红色砂岩、砾岩(距今1.35~0.25亿年)等。此外,九岭花岗岩体和幕阜山花岗岩体是源区的重要地质体,约占源头区域的二分之一。其中,九岭岩体形成距今9.37亿年,是江西省最古老的岩体。可见,修源尖和其地势特征早在数亿年前便已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