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暴渐渐升高,大地开始动摇”——陈岚独家:尼泊尔地震高伤亡之真相 多次游历藏地与尼泊尔的陈岚以社会学者与作家的视角,超于普通游客之外,审读这个国家,大地震的灾情恐怕会超过人们想象,亟待更多国际救援,灾后建设,应关注民生而不是审美,尼泊尔应分享21世纪文明。 昨天的大地震,西藏伤亡人数已逾12人,尼泊尔的死亡人数正在不断上升,而据我判断,死亡人数会非常惊人。曾经横跨西藏,驱车自樟木头入境,横穿半个尼泊尔,抵达加德满都,默默地记录观察这个欧罗巴民族的生活与生态。 我们越过中国边境,沿着山间窄窄公路走,单车道的砂石公路,被雨季的山洪冲垮多处,一会就一个大豁口,豁口下就是数十米悬崖,对面一辆摇摇晃晃的大巴冲你过来,车里都是人,车外面也是人——顶上坐着人,全部光脚,黝黑,抱着篮子,或顶着篮子。惊险吗?不,两车交汇之际,一辆吼吼叫着的摩托车——一看就是江铃的,要么电动车——从两个车之间,或车边上,沿着悬崖,巧妙地饶过那个哗哗正在流泻雨水与泥沙的豁口,灵巧如蛇地游走,留下我等万分敬仰的目光。 尼泊尔受到两个国家文明的吸引和洗涤,传统上他们倾向于印度,现代生活却极受中国影响,街头丰富的小商品,一看就全是义乌制造。穷苦和落后是这个世界的直观印象。 加德满都街头摆小摊贩的妇女,小小摊位上摆设的商品,总价不值20人民币。尼泊尔当地产的小袋泡面,一把细小的芭蕉,几碗糖果。走过来一个男子,掏钱,买了一支——没错,是一支香蕉。当场剥开就吃了。
防震设计——别逗了。我在尼泊尔旅行期间,没有人提过这个。 砌小楼的人家算是富裕的,离开加德满都,更多的是沿路或沿山而筑的铁皮小屋——砖瓦是宝贵的,从建筑材料上,看得到各种凑合,类似国内报亭这样的材质,在山间大量被采用。 报亭一样的小屋里,走出来一个妇人,背着幼小的孩子,在路边蹲下。在水盆里洗她们的长发。接着一个更老的妇人,走出来。你忍不住会想,这至少三代同堂的家庭,晚上在小屋里是怎么睡下的。 饮食习惯很象印度。咖喱米饭和鸡。油炸的小面点、油炸香蕉,或油炸的某个裹了面粉的果子。作为异国风味当然可以,硬是要说多么好吃——加点人文情怀吧。我在加德满都的大市场里买了不少束脚裤和裙边裤,15-20元一条。 尼泊尔有罕见的宁静。无法想象的平和。 这一点很象西藏。吐蕃曾是极为好战的民族,但佛教传播之后,整个民族都变得柔软。街头巷角,不断看到佛塔。无论富裕或贫困,他们都很安静,带一点点羞涩。 流浪狗大大喇喇卧在街头,很脏,一副岁月不惊的表情,人从它尾巴边上走过去,它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8.1级的地震,那些密集的小楼,和正在建设中的许多高楼怎么办?在加德满都时,一个商人雄心勃勃地给我看他巨资拿下的一块土地,他要建23层的宾馆高楼,建成一个五星级标准的宾馆。而尼泊尔的电信局,也是刚刚建成的高楼——楼下还在施工,楼中的几个楼层就开始办公了,外墙也没有装帧,穿过一大堆一大堆的水泥黄沙,挤进唯一一部电梯,嘎嘎地升到9楼,建筑工人和我们挤在一起,因为楼层的另外半边还在施工,但部分办公室已经启用了。 在楼里上班的人很骄傲。 按日期算来,他的23层高楼一定已经建筑得差不多了。如今我无法联系到他。 但实在是不安全的。但他们对于不安全,似乎有种乐天知命的平静。 山间那些迎面而过的大巴顶上,坐着的光脚山民们,全部笑嘻嘻地看着我们。两车擦肩而过,我的脸都扭曲了,他们笑眯眯地露出雪白的牙齿。 尼泊尔和印度相比,土地狭小,土壤贫瘠,物产稀少,矿产亦是有限。上帝给每个民族准备的先天本钱是不一样的。但他们祖先选择了这个地区,并且扎根、繁衍、生存了下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信仰让人对艰苦的现实有了从容的悦纳,他们物质或缺乏,但因着信仰,所有看起来不能忍受的匮乏,都变得心平气和。 在尼泊尔,你很容易发现,穷,永远是一个比较级:尼泊尔差不多和80年代末的中国一样穷。但幸福,却是一个常数。在加德满都和乡村山间,你看到的笑容,没有区别,看到的安静的缓慢的行走,也没有区别。 只是这样一场巨大地震,加诸在那些极其不合格的建筑之上——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巨大,不只因为地震烈度,更因为当时密集而低劣的城市民建。 我不敢想:死亡人数可能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希望伤害能降低到最小。 尼泊尔是世界之脊上的人类后花园。每年无数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它的从容宁静和原始生态。而原始,往往意味着医药、建筑、教育和一切与生存发展有关的物资的匮乏。审美,可能是以他者的苦难为代价。希望至少这一次之后,世界更关注尼泊尔的民生,他们应该共享世纪文明的惠泽。
风暴渐渐升高 大地开始动摇 我在风中呼唤你听见了吗 别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 口中仍然隐藏着那句话 ....... 齐秦——《直到世界末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