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谋略篇 . 孙子兵法之一《始计篇》

 愚雅轩 2015-04-27



中华文化谋略篇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兵法《始计篇

    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曹操 
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柴京津 《官渡之战》 
曹操官渡之战 
曹操官渡之战  夜袭乌巢
夜袭乌巢 
 袁绍

战例之一:预局势曹操胜官渡

    官渡,位于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有200里之远,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战役背景: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建安三年(198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中立,孙策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诸葛孔明 
草船借箭·鲁肃 鲁大夫
诸葛亮“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 1 
诸葛亮“草船借箭” 2 
诸葛亮“草船借箭” 3 
 诸葛亮“草船借箭” 4
 诸葛亮“草船借箭” 5
 诸葛亮“草船借箭” 6
诸葛亮“草船借箭” 7 
 诸葛亮“草船借箭” 8
 诸葛亮“草船借箭”

战例之二:诸葛亮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计篇》

孙子兵法《计篇》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计篇》

   《计篇》的全部文字所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凝炼而清晰的思想:怎样筹划战争,怎样指导战争。说得再具体一点,便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如何“算”,对敌我的实力对比、战争的胜负趋势做到心中有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如何“骗”,骗得对手晕头转向,摸不着北,处处被动,一步步走向失败,即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孙子兵法《计篇》

《计篇》重要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孙子杰出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主要论述了战争指导者如何在战前正确筹划战争全局以及在战争过程中怎样指挥作战的问题。 

  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军队的胜败和民众的安危,所以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展开军事行动,首先要周密分析,只有全面比较敌我形势,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五事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孙子概括为道、天、地、将、法。 

  “道”是政治条件,就是国内政治清明,上下和谐,在战争问题上,使高居庙堂的统治者和身处草莽的老百姓形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天与地,都是讲战争的自然环境,要拥有有利的天时、地理条件,把握住战场的主动权。 

  “将”,讲的是军队的统帅问题。将帅作为一支军队的灵魂,他的素质和才能直接关系着军队战斗力的发挥,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衡量双方军事实力,预测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法”,就是合理的编制、适宜的赏罚,是任何军队从事军事活动过程中须臾不可缺少的环节。孙子把健全军队法制看做是克敌制胜的基本保证。三国时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也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七计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如果说“五事”的重心在于战前全面了解敌我双方的基本战略要素,那么,孙子讲“七计”的宗旨则在于对这些战略要素的优劣进行仔细周密的考察比较:究竟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素质优秀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坚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骁勇善战?哪一方赏罚令行禁止公正严明?正确估量敌我双方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 

   从历史上的战争实践来看,孙子“五事七计”、预见胜负的战略运筹思想,的确是定谋决策、用兵打仗的客观基础,就像唐代杜牧所说:“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几千载,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无差跌”,乃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思想体系。 

周瑜巧用反间计 蒋干盗书 

周瑜巧用反间计 

  “诡道”十二法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诡道”,顾名思义便是“诡诈之道”。“诡”指的是手段运用的特色:诡秘神奇、阴损绝恶、变幻莫测。至于“诈”,指的是手段运用的性质:骗招迭出,诈敌唬人,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大的胜利。 

  孙子不但确立了使诈行骗的基本原则:“兵者,诡道也”;而且指出“诡道十二法”:明明要打你却装出不想打的模样,明明能够打却装出不能打的姿态;要从远处打却装出会从近处打,要从近处动手却装出会从远处下手……不一而足,总之是要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军事欺骗,以假象迷惑对手,真真假假,以假乱真,因势利导,造成不利于敌人而有利于自己的态势,从而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庙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在中国古典兵学理论上,孙子首次完整系统地提出“庙算”,提出战前对敌我双方进行全面计算和准确预测的问题。 

  孙子指出,作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取胜条件少。筹划周密、条件充分的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的就会失败。由此可知,“庙算”是关系战争胜负的大事,是谋划战争的前提和基础。 

  孙子的“庙算”立足于他的“慎战”思想。正如《计篇》开头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战争关系到国家人民生活的安定,因此对待战争要非危不战、非利不动。一旦发生战争,就要“庙算”。从前面所说的“五事”政治、自然、人、法制、经济等因素综合考虑敌我对比,然后主动地去创造和改变形势,力求获得作战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