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网—给我的未来博士生 - 吴国盛的博文

 兔巴爹 2015-04-27

[博主按:来到科学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试发招生广告一则,愿有理科学子加入“理解科学”的伟大学术事业之中。]

1,博士招生:由统考到选拔

2013年开始,北京大学哲学系实行博士招生制度改革,由原来的统考制改为选拔制。所谓统考制就是目前多数学校和学科实行的笔试-面试-录取模式。这个模式下,报考无门槛,录取凭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所谓选拔制,是在考试之前加上学术审查环节,由单纯的分数录取,改变为以学术审查为主、以考试为辅的模式。

这个模式对我来说并不是革命性的变化,因为在我的招博历史上,我一直注重考前考察。通常我的考生数目很少,因为多数考生都在考前被我劝退。这样省得耽误大家功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但是现在,这个作法被制度化的加以肯定,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讲:博士不是考的。现在想上博士,不叫考博,而叫申博(申请读博)。

2,对申读者的基本要求

向我申请读博的同学需要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认真读过我的著作,“非常了解”我本人正在从事的学术研究细节。

第二,对我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愿意在这些方向上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第三,自认为有条件、有潜力在这些方向从事学术研究。

我所在的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学科,领域无比辽阔,研究方向无穷之多。我认为,博士研究生将从事该学科方向的高精尖研究,入门之前就要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不能从头打基础,不能做一篇大而化之的文章。我们的招生名额有限,学制有限。为了在如此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培养出优秀的博士,必须在入门时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专业性。

3,我的招生专业

1999年底被遴选为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正式开始招生。2011年转任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导师。按照目前北大的规定,一位导师不能在两个不同专业同时招博。实际上,科技史与科技哲学在国际上是两个姊妹学科,有很密切的亲缘关系。我本人的研究方向也横跨这两个学科。希望今后通过努力,能够同时在科技史和科技哲学两个专业招生。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十分独特的学科。

独特之一,这个貌似应该是文科的学科,却是理学门下属的一级学科,编号0712。毕业授理学博士学位。

独特之二,这个一级学科目前未设二级学科。未设二级学科的历史原因是,这个学科是由属于理学各学科的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天文学史等,属于工学各学科的力学史、机械工程史、冶金工程史、建筑学史、水利史、矿业史、纺织史、交通运输史等,属于农学的农学史,以及属于医学的医学史等集成的结果。如果照着学科史来划分二级学科就太多了,索性就不分二级学科。由于这个历史原因,本学科的毕业生不仅可以授理学学位,而且可以授工学、农学、医学学位。

这两个独特之处反映的是80年代国内学界对科技史学科的理解:比较强调分科史、比较强调它的理工科性质。

目前现状是,一方面有些学科点继续其历史传统,做分科史,另一方面,有些学科点与国际接轨,开拓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国际学术界更多地把科技史归属于历史学科)。原来因为分科太多而不设二级学科,现在看来也有好处,那就是,我们可以自由地在这个大旗下开展多项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历史上,北京大学的科技史学科也是从分科史发展出来的。1986年,北大获得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化学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获得自然科学史(医学史)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北医并入北大成为北大医学部。2002年,医学部与本部申请重建科学技术史一级博士点获得通过。目前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医学部有张大庆教授、甄橙教授,在本部只有我一人。

北大本部的科技史有三个传统,一个是化学系以赵匡华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化学史(炼丹术)研究,另一个是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以孙小礼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研究,第三个是哲学系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的西方科学思想史研究。后两个传统很长时间在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下生长。我本人属于第三个传统。

4,我的招生方向

未来几年,我将在“科学技术史”学科下分两个方向招生:

1,西方科学技术史

2,现象学技术哲学

5,申读“西方科学技术史”方向须知

“西方科学技术史”是我未来几年的主要招生方向。一般说来,招生名额会优先给予这个方向。在中国科技史界,西方科技史一直不受重视,但是“走向西方科技史”是大势所趋。因为无论是作为文理桥梁学科,还是作为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科,科技史首先指的是西方科技史。科技史要发挥它在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就必须逐渐把西方科技史作为学科主体。

北大本部的科技史学科未来将以西方科技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科学革命时期为重心,向前追溯到古代希腊,向后扩展至19世纪。在这块辽阔而又肥沃的学术园地,将大有作为。有志于跟随我开拓西方科学技术史园地的年轻后学,建议从本科开始就作好准备。

一、申读者必须读过我的如下4本著作:

1,《科学的历程》,湖南科技2013年第3

2,《希腊空间概念》,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第2

3,《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2006年版

4,《科学思想史指南》,四川教育1994年第1

二、申读者必须比较熟练掌握如下10本著作中的内容,将通过笔试考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

1,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2006年版

2,柏拉图《蒂迈欧篇》,谢文郁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张卜天译,湖南科技2013年版

5,格兰特《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张卜天译,湖南科技2010年版

6,库恩《哥白尼革命》,吴国盛等译,北京大学2003年版

7,柯恩《新物理学的诞生》,张卜天译,湖南科技2010年版

8,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张卜天译,北京大学2008年版

9,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张卜天译,湖南科技2012年版

10,普林西比《科学革命》,张卜天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三、提交申读材料时,除了统一规定的之外,必须提交至少1篇本方向的学术论文(不一定要发表,硕士学位论文片断也可以)。

四、在统一规定的提交材料中,要重视“研究计划”的写作。计划要包含如下两部分内容:第一,详细阐明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第二,证明自己有能力有条件从事这项课题。计划字数不限,越详细越好。

五、申报者如果满足北大哲学系在外语方面的要求(参见官网),又以提交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计划”等学术背景材料而获得审查通过,则进入笔试。

六、笔试的基本方式是,从上述十本著作中选出几段英文原文,请考生翻译并进行阐释。考试难度较小,考生无须花费太多时间用于准备笔试,而应该花较多的精力写好学术论文和研究计划。

七、在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中通两门或两门以上者,优先录取。

6,申读“现象学技术哲学”方向须知

“现象学技术哲学”是我多年的研究方向,传统上列入科技哲学专业招生,要求较强的哲学背景。如果有合适的候选人,也可以收入门下,纳入科技史学科培养(如果你不在意将来授理学博士学位的话)。

一、申读者必须读过我的如下4本著作:

1,《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2006年版

2,《技术哲学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版

3,《现代化之忧思》,湖南科技2013年版

4,《反思科学讲演录》,湖南科技2013年版

二、申读者必须比较熟练掌握如下5本著作中的内容,将通过笔试考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

1,吴国盛编《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交大2008年版

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第五编“技术的追问”,孙周兴等译,上海三联1996年版

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第1卷《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2000年版;第2卷《迷失方向》,赵和平等译,译林2010年版;第3卷《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译林2012年版。

5,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高秉江等译,武汉大学2009年版

三、提交申读材料时,除了统一规定的之外,必须提交至少1篇本方向的学术论文(不一定要发表,硕士学位论文片断也可以)。

四、在统一规定的提交材料中,要重视“研究计划”的写作。计划要包含如下两部分内容:第一,详细阐明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第二,证明自己有能力有条件从事这项课题。计划字数不限,越详细越好。

五、申报者如果满足北大哲学系在外语方面的要求(参见官网),又以提交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计划”等学术背景材料而获得审查通过,则进入笔试。

六、笔试的基本方式是,从上述5本著作中选出几段英文原文,请考生翻译并进行阐释。考试难度较小,考生无须花费太多时间用于准备笔试,而应该花较多的精力写好学术论文和研究计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34476-88478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吴国盛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我们能否重写中国科技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