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一个大轮回,从价值回归到价值创造

 jctaixu 2015-04-27
十年一个大轮回,从价值回归到价值创造
   中国主力的炒作模式,对昨天来说,它们肯定是有过、用过。一轮大牛市,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其产生、发展,到衰老、终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所有的盈利模式都粉墨登场一次,所有能用的手法都用过一遍,把所有潜在的获利空间都挖掘完毕的过程。只要还有一种方法,还能将已榨过几遍、几乎榨干的股票中再榨出一点油水来,哪怕一点点,牛市都不会终结。
中国主力的炒作,应当是从1994年开始的,之前是股票的严重供不应求,股票不要炒,有股就行。
    第一阶段:价值回归,1994年,当大市刚从325点起来,市场的主流口号是什么?是“价值回归”!当时,一大批股票都已跌破净资产,一元股、二元股一大把一大反,甚至还有津国商这样的0.9元的仙股(注意,津国商当时并不亏损,每股净资产也在一元以上,流通盘只有1000多万,是创业板中的创业板吧),深圳的平均市盈率只有8倍多,上海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0倍,全市场平均股价仅3元多。在这种情况下,做股票是不需要盈利模式的。瞎炒就瞎赚,不炒———买进不动就大赚。逮着任何一个死耗子,都能赚钱。
    第二阶段:价值发现,1996年初,512点,牛市再次起步,市场的主流口号变成了“价值发现”!当时,一大批类似长虹、深发展这样的股票,正等待着人们去重新认识,去体现它的真实价值。这些股票的价格之低难以想象。比如四川长虹,每股净资产7元,净利润2元,净资产加税后盈利超过9元,但股价却只有7元多。一大批主力,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以价值发现为主要的口号和盈利模式,并标榜主力的作用“就是把股票的真实价值用价格表现出来”。
    第三阶段:价值创造,1200点,1500点,1996末至97年上半年,由于价值发现在大面上已经结束,大部分股票的现有价值已被充分挖掘,有的甚至已超过预期的成长价值,尤其是主力集中炒作的一些重点股,已大幅超涨,一个新的口号便在主力中开始流传,那就是“价值创造”。有人直言不韪地宣称:“主力的作用不仅是发现价值,更要创造价值”。这个口号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股市已无法再靠价值,而要靠各种名堂的炒作———盈利模式来推升了。
    价值创造的三大法宝
    产品买断法———由庄家高价买断上市公司的库压产品,给上市公司创造足够多的帐面利润和增长率,配合二级市场炒作。至于买去的产品,有的被廉价处理;有的转了一圈,又回到上市公司的库里;有的甚至用船运出去,美其名曰出口,然后便倒进了海里,最最有名的就是苏常柴。
    现金输入法———直接由庄家给上市公司输入利润:或是以馈赠的名义,或是以子公司投资收益的名义,甚至连名义都不要,只问会计师事务所:你明说,把这个股票做到这个利润需要我拿多少现金?通过这种方法,新的价值被一个个创造了出来。
    资产重组法———资产重组是现代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之一,通过资产重组,一些低成长性企业获得了新的扩张空间;一些举步唯艰的企业得以生存,甚至是基本面的根本改观;一些在激烈竞争中苦斗的企业互相结盟,改善了经营环境。但是,正因为资产重组可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力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后来演变为主要手段,使资产重组从1998年起步,除少数企业确有成效且确有意义外,大多数重组最终都成为主力炒作所需要的“价值创造”工程。有一家上市公司老总甚至恬不知耻地宣称:什么亏损、绩优?像我现在,日子好过得很。天天都有人上门,要做重组。我一年谈上两家,做它两波重组题材,比谁都过得爽。
十年一个轮回,我们再来看看,2005年至2007年的炒作
第一阶段,价值回归,2005年998点。
第二阶段,价值发现,2006年,2000点,3000点
第三阶段,价值创造,2007年,5000点,6000点
又是一个十年,我们再来看看,2014年至2016年的炒作
第一阶段:价值回归,2014年年初,1974点
第二阶段:价值发现,2015年,4000点,5000点
第三阶段:价值创造,2016年,8000点 10000点(可能吗?一定会)
    股市的核心基础是价值。价值吸引投资,也吸引炒作。一个大轮回,不管炒作的方法是什么,其基础目标很清晰,总是沿着价值主线发展的。比如,第一波总是从压得最深的股票开始的,可称之为价值回归。第二波总是从价值发现开始,通过横向比较和内在分析,找出公司的现有价值和预期的成长价值,然后把它体现在股价上。而第三波,因前两波已将股票的潜在价值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所以,它的炒作手法总是和各种名目的榨油相关联的。老实的,就从已被收割过的田头地边找一些被遗漏的麦穗;不老实的就采取各种手段,以各种方法“创造”新的价值,包括概念性价值,以供炒作。世界各国股市基本上都是沿这条轨迹发展的,中国股市当然也不能例外。
现今的主板还正处在第二阶段,但现今的创业板,如全通教育,正把这种“价值创造”表演为尾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