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讲堂》对谈三:魏晋风度背后的生命理念李知白:鲁迅先生有一个特别著名的文章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面好多地方都提到道教外丹的修炼,是不是到了魏晋玄学期间道教的外丹修炼开始成为贵生思 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呢? 张兴发:外丹修炼它只是指导长生的,刚才我讲了,实际上在看待这个问题上面往往可能有一个误区。好像这个隋唐之前好像是外丹,刚才讲的外丹主导人们修炼长生的主流,其实这个只是一个有侧重而已。其实外丹以内丹为基础,如果人没有追求长生的思想,没有追求长生的理念,没有追求长生的精神,重生的精神,他不可能采取那种方法来养自己的身体,外丹只是养身体一部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面应该是一个侧重点的问题,实际上精神层面、核心层面实际上还是重生贵生的思想来引领追求长生的前提。 李知白:也就说外丹只是大家对于贵生思想这样一个探索与努力。 张兴发:对,实际上还是重生贵生的思想为基础,为精神,外丹只是一个辅助,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外丹出问题,出问题以后很多王公贵族大臣,甚至皇帝就服食外丹最后出问题,把皇帝吃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事实?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讲的外丹是修炼内丹一个催化剂,我们道长讲这个人在内丹修炼,你通过各种方术方法修炼以后,你的身体达到了一个纯阳之体,然后适量地服食外丹,像催化剂,化学反应那样,可以助力来长生成仙。 李知白:但还是对身体可能会有一些损害,因为有说魏晋的时候,那些人为什么穿宽大的衣服,因为服食五石散之类,身体会起一些红色疹子,所以说实际对身体有伤害的。 卢国龙:这个我插一句,它是两码事。五石散、五服散跟外丹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鲁迅文章里面说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时候人吃的确实含铅,含铅以后身体就会发热,皮肤越来越薄,所以一摩擦就会破,弹指可破,而且都是男人。魏晋时候人的审美意识是很有趣,很现代,甚至很后现代。 但是道教外丹出了两派,一派称为“五金八石”,用硫黄各种各样的药物,五种金属八种矿物质,称为“五金八石”,这是一派。还有一派就是铅汞派,就是两个东西,水银、丹砂这两个东西,他是把这两个东西比附为坎离二卦,这个其实不是一个流派。这个里面会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我只是打断一下,张道长继续把他的话说完。五金八石基本是外丹里面的经验理性派,在摸索哪些药物能够炼成金丹的样子。那么铅汞派实际上有义理在里面。 铅汞派在道教丹道里面,实际上就是从《周易参同契》以后,从理论上比附为坎离二卦。这个也是道教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两派六宗,两派就是义理派和相术派,六宗里面其中有一支从属于两派,所谓相术派下面有一支就是方士易学,方士易学跟传统的儒家易学是不一样的。传统儒家易学最重要的两个卦是乾坤两卦,天地定位,如果头上没有天,脚下没有地,这个《周易》是行不通的。可是方士易学、道教易学最重要的是坎离二卦,坎卦代表铅,离卦代表汞。那么这个从理论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比附,它认为这个是天地化生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采天地之气炼成金丹,让金丹代表这种天地生生元气在人体内的雾散与风雨。我能吸收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力量,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续下去,所以这个里面有它的一个背后的理论体系,是有经验理性在摸索之中的。 看上去好像这个外丹,因为最典型我们可能都很熟悉,就是这个韩愈那篇文章,提太学生,罗列出死了八个,有些他不认识的,但是他认识的就死了八个,他知道的人。服外丹有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这种追求长生的背后肯定有一个理论依据在,我们的心态可能更多只是看到它的经验层面,我们用化学来分析这个不对的,这个有问题的,那是科学上无知。关键是问题背后那个思想基础,它的思想逻辑是什么?什么东西在指导他实践?吃死了那么多人,还有人不断像飞蛾扑火一样,还去进行实验,说明理论在当时是有说服力的。如果我们搞不清当时那些人思想逻辑,只是在经验层面用现代化学不可重复的试验,在那个层面评价它,可能有局限,我们不知道它的问题,更多缺乏一个科学理论上的问题,不仅仅是经验理性层面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