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浙地区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

 方圆儒人 2015-04-27

  2013年7月26日至31日,张庆红县长率全县各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学习城市建设和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江浙地区在推进“两化”(即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下同)进程中,“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依托,以改革城乡资源配置方法为突破口”的思路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江浙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发展农业园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江浙地区农业园区数量众多,从村级、镇级园区到市级园区,再到省级园区乃至国家级园区比比皆是。他们借助农业园区这个平台,整合农业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无锡市锡山区在发展农业园区中,通过土地集中流转,运用“农业园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形成七大现代农业园区和60个村级农业园区,全区园区农业面积现已达到7.36万亩,占可种养面积35.2%,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3家。在园区投入机制上,他们积极探索多种运营模式,概括起来有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公司管理、企业经营)、工商资本主导型(政府指导、以工投农、企业建设、科技引领)、社会资本主导型(政府引导、业主建园、产销一体、专业经营)、合作经济主导型(政府扶持、农民合作、协会管理、共同富裕)等四种模式,其中采用工商资本主导型和社会资本主导型的居多。如杭州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由民营企业传化集团负责运营,没有设立园区管委会,而是成立浙江传化江南大地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的投资和运作主体,实行完全的企业化运作,并把传化集团的先进企业理论、企业文化导入园区,政府则在前期建设中给予一定的项目和政策扶持,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截至2012年底,该园区直接服务基地99.7万亩,实现种植业产值50.5亿元,间接带动农业产值211亿元;直接带动种养户就业6.7万人,培训农民5.6万人次,由最开始的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以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壮大。苏州吴中横泾水稻示范方以建立无害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标准,与扬州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富硒大米的科学研究,集成应用了水稻机械播种插秧高产栽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大力发展智能灌溉、精确灌溉、节约灌溉,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农业与农艺相结合,水稻年均单产保持在650公斤以上,市价保持在36元每公斤,而且产品供不应求。高科技园区有效带动了江浙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目前两地类似吴中横泾水稻示范方这样的高科技园区为数不少,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为纽带,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12年两地农业科技贡献均在60%以上,在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食品安全、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用政策扶持激发内生动力。江浙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倾斜来建园区、壮龙头、抓大户,扶持他们发展壮大,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让他们去带动农户,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已成为他们的普遍共识。张家港市从2006年开始由市镇两级财政对种植水稻100亩以上,蔬菜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给予奖励,对流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每亩每年补贴300元,该政策一定10年,短短三年流出土地形成规模经营15万亩,累计达22万亩。锡山区由区财政出资完善以园区道路、水电、排污、通讯、绿化、景观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技术、测试、中介等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服务、财政资金就补助谁”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以直接补贴、定额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根据建设的规模、进度、水平给予园区相应的扶持和补助。该区投资2.5亿元建设总面积1万平方米的现代农业博览园,汇聚了农产品展示、农产品交易、研发基地、吴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展示、旅游休闲等五大功能,使之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先导区、示范区。

  改革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是在城乡之间科学合理地配置城乡都需要的各类资源”的认识,江浙地区把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放在了“改革城乡资源配置方法”上。他们采取统筹安排城乡土地资源,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坚定不移推行“三个集中”:引导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条件,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化,通过“三置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方式,促进农民带股、带保、带房进城镇,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换。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依托村集体经济强大的优势,累计投资15亿元建设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可容纳4800多户村民,形成了社会事业、公用设施、社会福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高标准的居住区,农民从土地流转(每亩1200元)、100%参加工业、农业公司工作获取工资,以及创业收入过上了富裕舒适的生活。通过向上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村集体利用置换出来的1500亩宅基地和流转、整理的成片土地,兴办了苗木公司和其它村办企业,2012年该村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利税23亿元。其模式成功运作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发达的集体经济组织,该村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位居前三。二是社会保障全面到位。村民享受与城镇居民、职工同等的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三是通过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中介,以及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民灵活就业,增加农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有效举措,基本上保证了农村富裕劳力的就业。近年来,苏州、无锡等地区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大力推进“三集中”、“三置换”改革,当地农民集中居住意愿不断提高,农民集中居住率平均达50%—60%。

  二、江浙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启示

  启示之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纵观全国范围,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农业越发达。江浙地区经济基础好,农业结构调整较早,城乡一体化进程快,农业发展十分迅速。面对新形势,他们把农业真正当作国民经济的基础,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位置来抓,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长沙县农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仍应该进一步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破除重工轻农、小农、狭隘等传统落后的思想,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发达地区为标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次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启示之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以政策扶持催生动力,以市场配置资源。江浙地区农业现代化之所以发展迅速,与当地政府出台的农业公共物品供给和各种补贴政策、税收减免、信贷优惠、信息和技术支持、人才引进等政策息息相关。在当前我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其进程必定更加艰巨,面临的问题也更多,更要加强政府在此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出台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来催生内生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然,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由政府全权包办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政府既没有这个财力,也没这个精力,纯粹的行政手段也不利于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坚持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优势,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以市场合理配置和整合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各项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品牌产品和特色农业产业带(园区)。

  启示之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围绕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形成集聚集约效应。江浙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依托,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将科技创新摆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以提高农业技术集成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为目标,开展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业科技研发,攻克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使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解决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技术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作用,改变农户各自为战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局面,积极探索建设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的相关政策,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聚集约发展,促进农业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园区集中,形成土地向业主、资金向园区、产品向企业、农民向产业工人集中的格局。

  启示之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依托产业支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从现阶段情况来看,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资金和土地短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深度影响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江浙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真正贯彻落实了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通过依托产业基础,健全城乡统筹就业创业制度,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措施来推进“三集中”、“三置换”等政策措施,有效破解了土地、资金等发展瓶颈。对比江浙地区,我县具备类似条件,要大胆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依托产业发展基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均衡、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推进城乡一体化组团式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统筹推进我县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江浙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必须统筹推进,其总体思路是: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为突破,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健全农业科技、金融、物流服务和产业体系,以农业现代化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产城融合、六个集中”的城乡统筹基本思路,以中心镇(小城市)建设为重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农民就地市民化为目标,完善城镇综合配套功能,提高城镇内在承载能力,以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通过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共同推进,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两块“金字招牌”为动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步伐,为“两化”统筹推进提供产业支撑

  长沙县兼具全省首个省级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潜力巨大;但对比江浙等发达地区,我们的差距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项目聚集度不高,没有形成一个高密度、高品质、高辐射的产业集中区(带);产业技术装备参差不齐,走在产业前沿的领军企业仍然不多;龙头企业辐射与带动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巨无霸”;“用建设工业园区的理念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举措还十分乏力,没有形成科学规划、配套完善、项目聚集、运营高效的现代农业大园区;体制机制的创新拉动不够,破解项目用地与投融资瓶颈的探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借鉴“他山之石”,我们认为长沙县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辐射的重点大园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面上抓规划落实,努力建设“一区”。即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是捞刀河以北12个镇、1150平方公里范围)。根据《长沙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3~2020)》确定的“一心、两片、三带、两廊和百个现代农庄” 的总体布局(“一心”,即一个核心,指位于高桥镇的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园区;“两片”是以捞刀河为界,南部片区是以现代农业物流及休闲旅游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区,北部片区是以高值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三带”指沿S207线、黄兴大道北延线、G107线三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带;“两廊”是百里茶叶走廊和花卉苗木走廊;同时发展100个现代农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要招大引强,有针对性地瞄准省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招商引资;二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三要建立“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四要完善公务服务功能配套;五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六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七要严守耕地保护、规划控制、生态保护三条底线。

  二是线上抓提质升级,着重发展“三带”。即沿S207线、黄兴大道北延线、G107线三条特色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带。沿S207线区域重点打造“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如双江生态有机小镇、金井茶香小镇、高桥食用菌之乡、路口万亩连片蔬菜基地、春华综合型城郊现代农业、黄花休闲农业产业等;沿G107线重点发展葡萄、超级稻、休闲农业等产业;沿黄兴大道北延线规划布局小水果、精品花卉、高端会所等产业。“三带”提质升级应着重把握四个关键:一要严格筛选新入项目和新入企业,把“为行业龙头企业让路,为高新农业项目让路,为生态高效农业让路”的原则贯穿招商选项工作始终;二要科学规划和建设好正在实施的项目,目前沿线在建或拟建的项目,应督促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每一个都成为精品工程,成为示范项目;三要充分运用“一事一议”、“一项一策”,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四要将沿线的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配套规划、配套实施,使之成为观光走廊。

  三是点上抓集中展示,加快打造“多园”。当务之急,要加快推进位于高桥镇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和位于春华镇的现代农业发展成果集中展示中心建设;长远来看,可在“南工北农、一县两区”大方针指导下,根据县城北部自然条件,在北部乡镇布点若干个现代农业园区,引导部分现代农庄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园区,努力突破镇、村区划限制,扩大产业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区发展格局。抓好园区建设,首先定位要“突破”。要把两大核心园区定位为国家级的核心示范园区,把各镇农业园区定位为省级的核心示范园区。其次规划要“突破”。园区的规划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要与村镇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适度高起点,充分利用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先进设备和技术,展现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其三实施主体要“突破”。必须在统一领导下高位协调,由多元投资主体分板块实施推进,探索政府主导型与企业主导型相结合,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其四建设格调上要“突破”。要用现代田园城镇和现代园林城镇的理念打造生态园区。其五推进方式要“突破”。要改变“有项目才腾地,有项目才拆迁”的传统做法,有条件的镇、村可逐步引导农民先集中居住,预先腾出土地来引项目、建园区,推进规模经营。

  二是以瑞农现代农业投资公司为利器,破解投融资瓶颈制约,为“两化”统筹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在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中,长沙县不缺区位、经济和政策的优势,也不缺发展的基础、理念和决心。按照“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农村,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我们还需建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有效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实现农业多样化资源与城市多元化资本的有效对接,加快资本向农业农村聚集,以此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投融资的瓶颈制约。因此,创新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是当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借鉴江浙等地经验,我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投融平台已势在必行。目前,长沙县瑞农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我县国有投资的实体化运作平台已注册成立,它将在重大农业项目投资建设、农企投融资项目担保、农村可经营性资产开发,以及项目投资管理和项目物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建议农投公司在运行和发展中按以下步骤循序渐进:

  第一步,以投资运营者身份,尝试承担县内重大园区项目的建设任务。先期在“现代农业成果展示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两大园区项目建设中,通过政府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实施基础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市场平台的提供者”;通过园区平台与工商资本项目的对接,实施筑巢引凤、项目组装,使之成为“市场资本的整合者”;通过对园区的营销宣传和管理服务,实施品牌战略,使之成为“园区活动的策划者”和“园区平台的经营者”。

  第二步,以市场资源配置者的身份,尝试创新农业投资方式的实践。政府涉农资金按“公益性”和“经营性”分类实施对农业投入,所有经营性资金全部注入农投公司,通过“改拨为投”的创新方式,以市场配置取代行政审批分配,使那些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影响带动大的项目能够真正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获得数额巨大的政府财政投入。

  第三步,以“滚雪球者”身份,尝试放大政府财政资金的几何效应,实现对现代农业的多种有效扶持。“改拨为投”的意义不仅体现在通过投入方式的改革形成财政涉农资金规模逐年累积增长,还体现在这一累积增长的资金规模在农投公司这一平台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集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推进银团拓展支持现代农业信贷合作领域,实现政府财政资金再次放大的效果。同时,根据相关金融政策,农投公司还可以向更深层次拓展,通过组建农业担保公司,取得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进一步放大效应,这样,投资公司的金融平台作用将进一步彰显,可以实施信誉担保、担保贷款、投资参股、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为市场主体提供“组合式”的金融服务。

  三是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为“两化”统筹推进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我县依托周边丰富的农业科研院所等资源,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大量的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但此次江浙考察仍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对照差距,要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业科技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农业科技的集中展示。江浙地区在农业科技的展示、示范方面可谓是不计成本,国内甚至世界领先的农业技术、装备琳琅满目、齐聚一堂,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我县农业科技水平不低,但分布较散,缺乏集中展示平台,示范带动效果不突出。今后,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区、示范场、示范户、示范基地,率先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集中展示国内外最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新模式。

  二要注重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第一要素。要组织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注重在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培训提升一批企业领导人才和职业农民,像鼓励发展大学生村官一样,吸引、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就业。同时,在鼓励优秀人才下乡政策实施中,定向安排一定数量的指标,用于吸引企业领导人才、科技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及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来我县发展兴业,推动人才向农业农村聚集。

  三要注重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建设。在高度重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在发挥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取项目扶持、购买服务、委托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资经营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形成“一主多元”、公益性和社会化服务互动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

  四要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据最新数据显示,湖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5%,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我县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集聚优势,推动加强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努力形成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校研究机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农业企业以及农户之间相互联动的科技网络。

  四是以探索 “两置换”为突破,扩大农村改革领域,为“两化”统筹推进提供新的路径

  江浙地区的实践经验证明,“三置换”改革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县虽早在几年前就曾提出学习成都经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探索类似置换模式,但受政策、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改革还仅在浔龙河一地试点。从考察情况看,推进“三置换”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在充分吸收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实际,稳步推进。在改革领域的选择上,应先期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的“两置换”改革。在推进模式的选择上,我们认为,江浙地区与我县在农业产业、地形地貌、农民居住习惯等方面有所差别,其整镇推进的方式在我县暂时并不合适,应采取“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逐步引导方式选择若干村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梯度推进。在试点村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经济发达村、产业集中区、城乡结合部、城镇建设用地预留区、城乡一体化试点镇等区域内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如果园镇双河村、黄花镇黄龙新村、安沙镇毛塘铺社区等)。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研究。政策创新是开展“两置换”试点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在试点工作中,要抓紧研究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并通过试点实践逐步完善。要出台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的实施意见,明确其适用范围、实施主体、置换原则、置换办法及工作程序,并对置换后拆旧区的复垦、节余土地指标的使用等后续问题作出规定。要出台鼓励农村居民置换城保的政策,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全面并轨、城乡同标。要加快出台并不断完善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实施方案,在保证老百姓自愿、自主、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合理推进村民集中居住,并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筑风格、指标要求、配套标准进行统一规范。要出台“两置换”改革财政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明确资金使用原则、补贴项目、申请程序、监管措施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破解瓶颈制约。“两置换”改革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也就是说实施“增减挂钩”政策是进行“两置换”改革最关键的前置条件。我省虽然早在2008年就开始实施“增减挂钩”政策,但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增减挂钩”试点的批复和范围控制一直非常严格,目前我县仅有果园镇双河村获此政策。要开展“两置换”改革创新实践,必须协调省、市国土部门将“两置换”试点村列入“增减挂钩”试点范围。“两置换”改革是一项彻底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农民生活条件的大工程,投资大、周期长、平衡难,仅靠镇、村资金难以为继。破解资金瓶颈,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两置换”改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采取直接投入或贷款贴息的方式统筹解决资金难题;另一方面要整合部门资源减轻资金成本,如“两置换”安置房建设用地性质办理为宅基地,减免各类建设规费、公用事业收费,宅基地复垦列入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等;同时积极开展市场运作,将“两置换”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商业和房地产开发,实现项目的自我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