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终):? 社会影响

 hehebuqi 2015-04-27

第三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什么是社会助长

(1)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动效率的提高。

(2) 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下降,就称为社会干扰或社会干扰作用。

(3) 奥尔波特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确实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他人在场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4) 扎琼克和卡特莱尔研究证明,群体背景究竟是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的确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简单的、机械的操作,外人会助长;复杂的、推断推理的思维工作,则会干扰。

2.脑力激励法 奥斯本

群体讨论式的脑力激励方法,是普遍发挥人的创造性。

脑力激励法的步骤: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一个群体成员努力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群体要造成一种氛围,使每一个人都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每种观点都是受欢迎的;其他群体成员不是评价别人提出的方案,而是鼓励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记录群体每一个成员提出的意见,而不是用任何先定概念进行平价性筛选;最后鼓励群体成员补充完善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解决方案。

在复杂问题解决上,发挥社会助长最佳的途径,是采用脑力激励方法对人们进行解决问题的预热,然后再引导人们独自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方法。

3.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

弗里德曼1981年进一步解释,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在有些复杂的思维工作上,群体背景之所以造成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他人造成的种种干涉,可以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社会干扰的另一原因,他人的存在可能会激发起人们过高的焦虑水平,使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

4.社会惰化

(1)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 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

(3) 减少社会惰化的作用:

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

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第四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1.群体极化的概念

(1)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 冒险转移: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地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称为冒险转移。其原因主要有:第一,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第二,责任分散;第三,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的评价。

2.群体思维

(1)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就称作群体思维。

(2) 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八种表现

无懈可击错觉。即过于自信,不认为自己有潜在危险。

集体合理化。

对群体道德深信不疑

对于自己的看法刻版化

从众压力

自我压抑

统一错觉

思想警卫

(3) 群体思维过程与防止方法

詹尼斯认为,群体思维会直接导致决策过程出现缺陷,并造成巨大的决策失误。他提出了十种具体操作方法:

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的想象、原因和后果

领导者保持公正

领导者引导成员对每一个意见提出批评,鼓励反对意见和怀疑

安排专门的反对者

分成小组,分别提出意见

花时间研究一切警告信息

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

决议达成之前,请专家提意见

向可信赖的人交换意见,得到反馈

分成几个小组形成决议,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决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