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新型发展方式

 Lindex 2015-04-27

2015年4月27日 10:18

互联网+是在美国人提出工业互联网、德国人提出工业4.0战略之后,由中国人首创的一个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概念。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关联和强渗透效应,扩张信息经济增量、改造传统经济存量,利用后发优势、弯道超车,最终实现公平、高效信息社会的新型发展方式。要让这个新理念、新方式真正落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造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力

农业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是耕牛,工业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是机器,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应该是网络。但是,互联网自1986年问世以来,主要用于信息交流和信息媒体,很难称之为时代的生产力。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大(大数据)、物(物联网)、移(移动互联)、云(云计算)和3D打印技术的出现,才以互联网+的方式向各行业销售、配送、设计、生产环节渗透,人们得以利用信息网络和智能系统,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全景式的服务,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生产力时代。  

历史经常出现许多相似,最早的蒸汽机1688年被发明出来以后,近百年都是作为汽顶球用火取水的演示工具,1786年瓦特改进了纽科曼的蒸汽机原型并普及到航海和纺织业,人类才真正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莱顿瓶发明以后,电同样是长期作为演示或照明用具,30多年后交流电机发明出来以后,人类才进入了电气时代。

   2、探索第三种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信息经济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即利用信息技术领先优势,从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扩张,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二是德国模式,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传统工业基础雄厚,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提升制造业水平,提出了工业4.0战略。这两种模式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美国比较激进,偏向增量扩张,德国相对保守,偏向存量改造。从以往的历史经验看,面对重大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增量扩张多优于存量改造。比如蒸汽机革命使欧洲纺织工业打败中国农桑丝绸,电气革命以后,世界经济重心又从欧洲转向美国,也是因为后者成功采用了新型产业的增量扩张模式。

现在面对信息生产力时代的到来,中国既不能完全采用美国模式,更不能完全跟随德国模式。因为一方面我们的传统工业存在两大硬伤:精细加工能力不足和材料提纯能力缺损。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我们也赶不上美国。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正好可以弥补两大缺陷,发挥我国市场大,网民多,可在应用服务领域进行大众创新的后发优势。它比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宽阔的延伸空间,是更符合信息生产力特征的第三种经济发展模式。

3、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共享平台、惠及民生

我国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根本出路不是在原来工业现代化框架上更新改造,而是用互联网精神重新构架整个经济生态。

农业信息化不是用计算机种地,也不是每家每户把镰刀替换成收割机,把耕牛替换成拖拉机,而是要组建拖拉机、收割机租赁服务公司,实现由独占经济到分享经济的转型。要建立一个新产业生态,走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过去我们喜欢搞大而全、小而全。工厂自办运输车队、电话系统、动力车间,都是工业内部成本部门;现在由物流公司承包门到门的运输、递送,由专业部门提供电信、供电、供气,就是现代服务业。

现在许多自动化工厂都由机械手和机器人进行一线操作,整个车间都可以实现无人生产,称为黑等车间。成品出来以后,从包装、入库、到出厂也都是智能工具自动传递和运送,基本看不到人的工作岗位。人在哪里呢?人都在软件车间,而软件车间也许在本厂,也许在另一个城市甚至在另一个国家,或许是在印度,也许是在爱尔兰。

为什么美国只有2-3%的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20%的劳动者从事工业生产?就是因为有70%的人员都在做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数据即服务(Daas),平台即服务(Paas),信息即服务(Iaas),制造即服务(Maas)。这里的服务主要不是生活服务,而是生产型的服务。

信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按照传统工业流程,把每个工人的劳动工具都替换成计算机按钮,而是需要进行整体流程的改造。它既不是原来的工业,也不是原来的信息业,而是通过外包模式,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即生产型信息服务业,这是互联网+概念的主要落地形式。

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我们必须看到,社会经济已经从耕牛镰刀时代、机器动力时代,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这个时代的农业还是要生产粮食,工业还是要生产服装、生产钢铁和水泥,但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方式已经与工业时代大不相同。

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国传统产业需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法,就是在原来基础上加入智能化和网络化要素。减法,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并将某些生产环节剥离外包出去,形成生产型服务业。乘法,是指由独占经济升级为分享经济,分享数据平台和精准制造能力,让它以一当十;除法,就是节能降耗,改善投入产出比例,压缩单位产出的投入强度。最终目的是扩张生产型服务业,精化智造业,完成社会经济转型。

未来,随着智能制造和各类生产服务平台的发展,大型生产企业会越来越少,小型、微型产业群会越来越多。工业的集中生产、垄断经营特色将被极大消弱,工业劳动者比例也将大幅降低,更多的劳动者将走向新型服务业,社会生产将呈现分布关联化的特征,这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讲过多次,工业时代是制造业推动服务业发展;信息时代是服务业拉动制造业发展。对中国而言,我们既没有德国那样的制造业优势,也没有美国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沉淀,但是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网民,有非常成功的在国际名列前茅的互联网企业,如电商平台(阿里巴巴)、社交平台(腾讯)。因此,中国的出路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更多的、适合各行各业的IASP(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应用优势反求核心技术,同时带动传统工业和其它传统产业的发展,这才是最能发挥中国优势的道路。

4、亟待理论创新和制度保障

这条路能不能走好,关键一条就是有没有宽松的政策环境。过去,我们的信息化政策大都是政府推动型的,经常是将政府投资作为第一推动力,结果政府总是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近期政绩轻长效机制,政府推力一旦停止,信息化工程就难以持续。其实政府提供宽松发展环境比投资推动更重要,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就是在政策盲区中,从羊肠小道一路走成了康庄大道。只要政策宽松,鼓励小微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自然会在一些新领域(如健康、教育,尤其是各类生产型服务业)出现新的马云、新的马化腾

这条路能不能持续走好,还需要克服一个重要障碍。那就是当前的经济理论和制度环境并不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的发展。互联网经济早已显现出去行政化、去资本化倾向,但是我国传统理论只有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经济实体也只有国有企业和民有企业,它们几乎都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尤其缺少社会化公共企业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证。面对信息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我国必须同时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网络社会的协同作用。市场、政府、社会这三只手一个也不能少!

信息生产力时代,社会化公共领域不是在减少,而是在迅速扩张。如果说农业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是分散封闭,工业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是集中垄断,那么信息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就是分布关联、互联互通。而按照传统理论和经济规则,只能形成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

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催生更多社会化公共平台企业,促进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公平、高效信息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制度保证。

作者:杨培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