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码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

 haosunzhe 2015-04-27

一次次的爽约,一次次的等待,全球最大的、首架单人驾驶的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终于于4月22日降落南京。4月25日,作为该项目的官方合作伙伴之一,拜耳材料科技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举办“拜耳专属日”,与客户、媒体及员工共同分享其为阳光动力2号所提供的创新解决方案及项目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架什么样的飞机?


这架飞机仅仅依靠太阳能就可以进行环球航行,不消耗一滴燃油。然而,为优化太阳能的利用率,飞机需要具备超轻的重量,而为应对飞行过程中的极端温度条件,它还必须具备优异的保温性能,同时还要确保最佳的稳定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最终,这架飞机的重量仅为2.3吨,而且可以承受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上40摄氏度的昼夜温差。阳光动力2号的翼展达72米(比波音747的翼展还要大),机翼表面覆盖着17,200块太阳能电池,而其重量仅与一辆小型汽车不相上下。如此轻的重量,如此大型的结构,阳光动力2号可谓史无前例。


与传统飞机相比,阳光动力2号受天气影响将较大,最低时速也相对较低,它的起飞速度只有35千米/小时,巡航速度为90千米/小时,最大速度不过140千米/小时。该飞机创始人兼飞行员皮卡德表示,“阳光动力号”项目象征着探索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潜力的各种尝试,目的并不在于将太阳能飞机商业化。阳光动力2号将空气动力学、材料、结构、电子、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现金技术集成一体。创新的碳纤维材料是该飞机减重并保持较高强度的关键。


创新材料为飞机保驾护航


拜耳材料科技作为该项目的官方合作伙伴之一,其高性能材料和解决方案让这史无前例的任务得以实现。


据介绍,拜耳材料科技为驾驶舱提供高性能的聚氨酯保温隔热材料,帮助舱体抵御飞行过程中遇到的巨大温差。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材料的重量仅为传统材料的几分之一。为驾驶舱视窗提供高性能透明聚碳酸酯板材,此材料和普通玻璃的外观别无二致,但更为轻薄和坚固。除此之外,聚碳酸酯板材上的防护涂层可以有效地防止视窗起雾,保证驾驶员视野清晰。为驾驶舱门提供一种聚氨酯泡沫材料Baytherm Microcell,这种泡沫塑料与同类材料相比单元体积缩小了40%,导热率降低了10%。为链接驾驶舱与舱门的铰链使用了聚氨酯碳纤维复合材料,它很轻但是很稳固。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由这种特使材料制成的铰链让舱门更易打开,也让地勤人员可以更快地进入驾驶舱。


另外,飞机所装载的电池采用了拜耳材料科技的聚氨酯材料作为绝缘材料,确保这些电池能有效地存储太阳能电池板在白天产生出的能源,确保阳光动力号在夜间继续飞行。


据悉,拜耳材料科技的原材料为机身裹上“银色涂层”,机身多个部位使用的胶黏剂都采用了来自拜耳材料科技的原材料。


拜耳材料科技“献礼”人类


拜耳材料科技执行委员会成员兼可持续发展全球负责人Richard Northcote 解释说:”我们始终致力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和解决方案,以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并提高公司利润。因此,我们一直参与各种创新项目,开发绿色技术,以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这也是我们参与阳光动力号项目并助其变为现实的原因所在。”


拜耳材料科技亚太区创新负责人兼聚合物研发中心负责人韩思乐博士(Dr. Christian Haessler)说:“阳光动力号并非唯一受益于我们的高技术材料和解决方案的创新项目。这是拜耳材料科技测试并展示高性能材料的又一绝佳平台,有助于为其他行业开发出更多潜在应用,譬如汽车轻量化部件,以降低燃油消耗。”


不久之前,中国南车集团选用了拜耳材料科技的Bayblend?和Makrolon?聚碳酸酯片材,生产有轨电车的内饰件。这些材料不仅降低了列车重量,提高了能效,而且其阻燃性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乘客的安全。这一切都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拜耳材料科技中国区总裁胡迪文(Steffan Huber)说:“着陆在南京的阳光动力号对于拜耳材料科技来说就像一剂催化剂。它不仅让我们有机会展示我们的高技术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非凡性能,也让我们不断挑战自己,提升创新能力。可见我们在创造技术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始终不遗余力。我们特别关注环境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相信,我们的高技术材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拜耳材料科技将利用这一飞行实验室进一步改进现有产品和解决方案,测试新事物,并开发新材料和新应用,例如汽车行业的轻质结构、建筑保温以及消费电子行业的热能管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