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贴标签就够了!

 昵称4914996 2015-04-28



作者| 井中月

来源| 井中月的博客(新浪)

刘翔退役了,这个参加了38次比赛,得了36次冠军的“超人”,被人记住的,却是他的两次退赛。因为伤痛,他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

翔飞人退役了。与其说退役,不如说是解脱了,从08年奥运会的退赛风波开始,他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只因为他曾是冠军,我们无法原谅他的受伤、老去、退赛,我们叫他“刘跑跑”。

可是,我们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为何要苛责他成为一名超人?

联想到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我们太习惯给孩子评价了。不是自豪地猛夸自己的孩子,好像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牛的孩子,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认生、小气、内向、害羞、害怕、依赖性强、懦弱、爱发脾气、暴躁、不自信、性格不好、没上进心、做事磨蹭等等,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在儿童时期孩子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夸孩子、损孩子,却是当前儿童教育中,典型的“贴标签”行为。不能否认的是,父母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而对他们的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就是“夸”孩子,也是空洞乏味,连自己都不相信,更不要说孩子了。

我不否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调皮、捣蛋,或有其他许多的小毛病,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作为父母的,总是把眼光盯住这些地方,长期抱怨自己的孩子,那真正出问题的,正是父母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但是,如果我们恰当地给孩子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不仅仅是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也对我们自己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在这里,我先说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了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悄悄把伤痕擦掉了。然后带着毫不知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的候诊室,指派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应。可是,当志愿者返回后,惊奇的现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样的,我在想,如果我们给志愿者画一个完美的妆,然后偷偷擦掉,那他们外出一圈,是否会有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当我们从内心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就会关注孩子的“标签”,并从外界的“眼光”和“期望”孩子的表现,来印证我们的看法。从孩子的角度看,如果你给他们贴了的“标签”,他们会认为自己是符合“标签”的人。

既然暗示有这么大的“威力”,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什么不把这个武器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正是处于学习、吸纳的阶段,对外界的评价都很在意,也希望表现出自我的价值。所以,当你贴上了一个合适的“标签”,就可以强化孩子的任何行为,甚至定型。这在孩子的生理、心理、性格、气质上,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那怎么给孩子贴上了一个合适的“标签”,这里面还是有一点技巧的,主要是下面几个阶段:

一、树立父母的权力、家庭地位,以及威望、人格魅力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权力都交到孩子手里,在家庭地位上,你不像是孩子的父母,而像是他们的孙子。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没有权力、地位,那来的威望?如果你自己再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拿刀动杖、两面三刀、笑里藏刀、代人捉刀、借刀杀人、教育二把刀,那从何谈起人格魅力?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能学好那简直就是活见鬼了。如果你真的对号入座了,我也建议你别贴标签了,你的示范作用已经很“牛”了。

二、发现孩子的长处

在我看来,就算是“十恶不赦”的人,在其身上也有需要我们学习的长处,何况是天真无邪的孩子。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行为,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所以,千万别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我们自己的孩子一定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这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说明,我们成人看人、看事情,往往有一个不好的视角,我们经常先发现别人身上“坏”的地方,想到的是对自己的伤害。一出现问题,首先想到不是自己的问题,一定是别人错了。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总看到了调皮、捣乱,却没有看见孩子的聪明和智慧。但如果你反过来看孩子,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有许多优点,孩子并不是有那么的错误,更不是所谓的“无可救药”。

所以,作为家长,我提醒大家,从现在起,找一个新笔记本,去把你孩子的优点,一条一条的记录下来,那怕是很微小的优点,然后逐条念给孩子听。在这之后,当孩子重复你这个笔记本上已有的优点时,给与鼓励和赞赏,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就是违背笔记本上的内容和行为,就淡化、忽视。我相信,当你坚持这样做一个月,你的孩子还是没有变化,真可以把我的头当球踢了,呵呵。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你很讨厌的人,或者是你对他很有意见的人,都可以采取这个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感觉到很大的不同。这是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同的视角,带来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一些夫妻关系紧张、婆媳关系对立的家庭,特别推荐使用。

三、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很容易被暗示的。在生活中,你可以观察到,当你真心鼓励孩子的时候,他们会精神焕发;而受到你的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则会垂头丧气。而贴标签,就是把孩子积极、正面的行为,通过你的认可、赞赏、鼓励,使其强化。这就需要你用心去挖掘孩子的长处了,而当孩子有进步或成绩的时候,千万不能视而不见。

从“贴标签”的来源上,我们可以分为他人标签和自我标签。前者标签信息来自父母和他人,后者标签信息来自孩子自己。当你给孩子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也就是你看到孩子积极、正面的行为,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得到肯定,此时他们会越来越关注自己被夸奖的那方面,当孩子的好行为被强化以后,坏习惯也会随之被淡化。

在使用自我标签上,其核心是让孩子自我比较,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在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所以,当我们利用孩子的上进心,就可以让他们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

从“贴标签”的方式上,可分为直接标签和间接标签。前者是对孩子直接贴上,后者则是通过间接的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的好与坏都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直接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适当的赞许和鼓励,在充分表示你的心情的情况下,给予适当表扬。假如孩子的所作所为,离你的“期望”还很远,此时就需要你看到孩子的进步,哪怕是只是一点点,根据孩子的情况,才能再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

使用间接标签,不像直接标签那样简单,需要有一定的技巧。首先,你要把你的“期望”不要直接加到孩子身上,而是通过你的示范,以及在讲故事的时候,零敲碎打地“灌输”给孩子。当然,如果你能巧妙地指出一些成人的坏习惯和毛病,这对孩子的成长,将有极大的帮助。比如,你说那个叔叔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走人行横道,或是乱扔垃圾。当然,你说别人的长处也是可以的,只是最好是成人的,别用同龄人的例子,如那个孩子学习好、什么方面比你强等。

其次是你要学会使用反义词。也就是说,当孩子有一些没有达到你“要求”的行为,先想想这个行为的反面是什么。比如,孩子想摸烫的东西时,如果你说“小心点,不能摸”,孩子会想方设法去爬,而你说“你大胆摸摸试试,很烫的”,此时孩子基本就不摸了。同时,充分利用你的身体语言,使孩子明白,当他们有“难处”的时候,你是在支持他们的。

从“贴标签”的使用方向上,可分为正向标签和负向标签。前者达到正向预期效果,后者则达到反向的效果,即引起被贴标签者相反的反应。孩子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均处于起步阶段,辨别能力较弱,父母的评价,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3岁以后,父亲对孩子的评价更为重要。所以,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我们要多采用正向标签的原因。

另外,大家也不能把负向标签说的是“一无是处”。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相当于我们经常使用的“说反话”、“激将法”。当你给孩子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但你使用负向标签前,你需要对你的孩子非常了解,同时孩子能够理解所贴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还需要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由于孩子的认知问题,其独立性是有限的,所以采用负向标签容易“失误”。

不能否认的是,家长经常采用负向标签,这和我们太“习惯”批评别人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在批评人的时候,还有一个很不好的行为,就是不仅仅批评孩子具体的不良行为,还经常翻旧账,同时“上纲上线”到一个人的“品质”高度!对于孩子而言,谁不犯“错误”,而我们批评他们时,又把他们当成成人处理,这非常有可能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说“笨蛋”等标签时,时间长了就成了重要的心理暗示,孩子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了。

所以,孩子的教育,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感受,仔细观察孩子,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顺应孩子的特点而进行引导,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就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不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同时少批评指责,特别是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在多表扬肯定的时候,也不作虚夸、过分的表扬。

四、最重要的标签

我在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都不如下面说的重要。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也会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贴上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标签?答案也许是不言而喻的,而你在你的孩子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完全是可以从这个“标签”中反应出来。我想,如果孩子真心认为你是“勤快”的,那他们会偷懒?反之,如果孩子真心认为你是“偷懒”的,那他们会勤快?所以,当看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时,先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此种不良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就模仿。而模仿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亲人,特别是父母。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生活习惯、精神、情绪,都直接影响到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您在孩子身边唠叨地说一百遍,也不如您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带动孩子。另外,你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建立完美无缺的形象,你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你的孩子就会给你贴上“勇于承认错误”的标签。所以,如果你想在孩子所描绘的标签中,出现大量的褒义词,就请谨言慎行吧,呵呵。

最后,我想说一下,“贴标签”只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工具。而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这就像菜刀一样,你用于切菜,就是物当其用,而你用来杀人,则就是凶器了。所以对于给孩子“贴标签”,你使用正确,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功效,可如果你不恰当的使用,也许,真是你孩子的噩梦了!

(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