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泊尔地震背后,抗震不足的根源在哪?

 haosunzhe 2015-04-28

作者|Alyssa Ayres


几年前,我在加德满都市区参与了一场“地震游行”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意在唤起人们对一个事实的认识——该城市无法抵御大地震。我们钻进一个传统的院落,穿过一条狭长的走廊,然后就来到了一个露天的小广场,四周是几栋高耸的传统住宅。我们看到一根粗大的木棒撑在房屋的上下之间。今天,当尼泊尔地震的消息传出来时,我又想到了这根木棒――想到它的简陋和它的不堪一击。


尼泊尔早在几年前就预见到了2015年4月25日这场地震的发生,而且清楚还有一场将“姗姗来迟”。美国地质调查局(U.S.GeologicalSurvey)把尼泊尔称作“地球上最容易遭受地震灾害的地区之一”。该国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从地理学上来说,这两大板块处于快速碰撞的状态,以每年大约40到50毫米的速度相互推挤。由此积蓄的压力最终会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尼泊尔的上一次大地震发生在1934年,震级达到里氏8.1级。那场地震导致尼泊尔近11,000人死亡(印度和尼泊尔的死难人数总计约17,000人),加德满都河谷的建筑也遭到了严重毁坏。再之前的一次地震则是在1833年,震级在7.5至7.9级之间。

尼泊尔地震背后的问题在于治理

4月25日的这场地震,震级为里氏7.8级,震中位于加德满都西北方向48英里(合77公里)处。这场地震猛烈地撼动了该城市,古老建筑被摧毁,截至当地时间4月25日晚,尼泊尔政府统计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近1,500人,并且预计还会继续上升。

尼泊尔的抗震能力不足,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善――那根被用于建筑间临时支撑的木棒就是其中一例。自1934年地震以来,尼泊尔的人口有所上升,城市化程度更高,人口因而也更加稠密。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建筑物的快速建设,在加德满都河谷,不具备任何抗震能力、脆弱不堪的混凝土多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初设计为两层到三层的建筑结构本就狭窄,却又在顶上加盖了几层,这种建筑在加德满都市区随处可见。这种显然属于违章建筑的搭建构成了一种人为隐患。

由于己知这里易发生地震,尼泊尔政府多年来一直注重寻找降低灾难风险的办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简称UNDP)和包括美国在内的提供支持的他国政府,已经协助尼泊尔政府找出了可以采取的措施。点击这里查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灾害风险综合管理计划”(Comprehensive-Disaster-Risk-Management-Programme)。

这些措施内容包罗广泛:改造建筑,提高抗震性;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章程的管理;帮助尼泊尔建立更稳健的灾情应对管理能力;做好更先进的搜寻和救援准备;提高民众在应对灾难方面的知识。2008年,尼泊尔政府提出了一套国家灾害风险管理战略(National-Strategy-for-Disaster-Risk-Management),此后一直在努力实施。但是由于该国政治动荡(尤其是在2012至2013年间),进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现在,尼泊尔政府已经宣布国家进入应急状态。加德满都市区的数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定的世界遗产破碎坍塌,接下来的几天里很可能还会继续传出新的消息,宣告更大范围内、的损失。尼泊尔将需要邻国提供的所有帮助。印度率先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已经派出了载有救援物资及人员的飞机;巴基斯坦也已经伸出了援手,尼泊尔也已经向中国发出了援助请求。其他国家也在迅速行动——美国已经提供了100万美元的救灾资金和一支救灾专家团队。寻找和救援被困民众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未来的重建工作也是同样。

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那些用简陋木棒支撑的房屋在这场地震之后能够修好墙体,也希望那里的居民和他们的家人都平安无事。


译|Patti 校|徐笑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