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考〕 【杜陽雜編】:「大中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明霞錦,其國人危髻金冠,纓絡被體,故謂之「菩薩蠻」。當時倡優,遂歌﹝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詞。」【唐音癸籤】、【南部新書】略同。又【北夢瑣言】:「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丞相假飛卿所撰密進之,戒以勿洩。」唐時俗稱美女為菩薩,菩薩蠻酋稱女蠻。當時教坊,譜作曲詞,遂為詞名。後楊升庵改蠻為鬘,失其本矣。後人又名為﹝重疊金﹞、﹝子夜歌﹞、﹝巫山一片雲﹞等,非特於詞名來源無涉,且﹝子夜歌﹞另有正調,而﹝巫山一片雲﹞更易與別調﹝巫山一段雲﹞相混,殊屬無取。
·
〔作法〕 本調四十四字,為詞調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組成;通篇兩句一韻,凡四易韻,兩平兩仄。第一、二句即為七言仄句。第三句為仄起之五言句,換用平韻。第四句為五言拗句。後半第一句為平起仄韻之五言句。第二句為仄起仄韻之五言句。第三、四句與前半第三四句同。此首相傳為太白創作,顧按上述,調之創始,在唐 大中初,則白又何以見此詞調?【詞苑叢談】謂:「今詩餘名﹝望江南﹞外,﹝菩薩蠻﹞、﹝憶秦娥﹞稱最古,以【草堂】二詞出太白也。予謂太白在當時,直以風雅自任,即近體盛行七言律,鄙不屑為,寧肯事此?且二詞雖工麗,而氣衰颯,於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藉令真出青蓮,必不作如是語。詳其意調,絕類溫方城輩,蓋晚唐詞嫁名太白耳。」按諸上,引【北夢瑣言】與此說相合。近世胡適作【詞選】亦云然。
平林漠漠煙如織,
⊙平⊙仄平平▲ (仄韻)
寒山一帶傷心碧。
平平仄仄平平▲ (叶仄韻)
暝色入高樓,
仄仄仄平△ (換平韻)
有人樓上愁。
仄平平仄△ (叶平韻)
玉階空佇立,
⊙平平仄▲ (三換仄)
宿鳥歸飛急。
⊙仄平平▲ (叶三仄)
何處是歸程,
⊙仄仄平△ (四換平)
長亭連短亭。
⊙平平仄△ (叶四平)
词调无太多特异之处,逢四换韵算是本调最须在意的地方。本调没有对仗,没有领字。这个词牌只能算是短调,字数较小令略多一些。这样的词牌填写比较容易,只要掌握换韵,知道上下片的承接关系就好。
字样的词牌最关键之处不在词牌的韵律安排,而是要重点注意情感的寄托。只有熟悉词牌的字句和韵律安排,适当的运用写作技巧,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景况。而这样的景况主要靠的不是技巧,还是需要情感的穿插。
填词的妙处在于“藕断丝连”,在于气脉贯通。所谓“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在填词之初就该知道下面的道理。是直抒胸臆,还是隐晦言之。是悲凉,是欢娱要细心体味。只到真的体味清楚了,方可下笔。而上片,下片的安排又是机巧。要做到似断而实连,各自为政而有纠缠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