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良史第五坊

 廿氏春秋 2015-04-28

 

第五坊是东汉的著名官吏,他生于贫困家庭,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为官兢兢业业,公正廉明,一心为民。他所管辖的地方社会安定,百业兴旺。后世人奉他为良史。

勤学苦读,举为孝廉

第五坊,祖籍陕西咸阳,字仲谋。他的祖父第五伦曾官至司空。从他的父亲开始,第五坊家道开始中落,到他出生时已经贫困不堪。第五坊双亲离世很早,是兄嫂把他带大的。

年少时的第五坊常常食不果腹,即便是严寒的冬天,兄嫂也没有钱给他添加衣褥,足见他们生活有多么艰辛。第五坊长大一些后,就靠在土族大家里做工赚钱来供养兄嫂。

尽管他的童年过得很悲惨,可正是这些促成了他坚毅刚强的品性。他多数时间都和下层百姓在一起,所以才能够深切了解普通民众的各种困苦,也才能够怀着一颗怜悯之心来对待劳动人民。

尽管生活非常艰难,但第五坊仍积极面对,他知道知识就是财富,因此只要有空闲时间,他都会刻苦学习。

第五坊没有钱去买书,就只好从有钱人家里借书来读。他还特别喜欢阅读有关处理政务和介绍各种生活技艺的书,他觉得这些书对自己的未来一定有用。他生性聪慧,机敏灵活,加上勤勉好学,因此才华越来越出众。

那时,朝中大臣或是各地贤士都可以举荐人才,第五坊长大之后,凭借满腹经纶而名满当地。朝中的一个大臣偶然得知第五坊博学多才,就举荐他为官。

没多久,第五坊就担任了某郡的功曹一直,除了负责郡中的人事任命外,还可以参加一些郡内政事的处理工作。

担任功曹期间,第五坊兢兢业业。没多久,朝中大臣又推举他为孝廉,接着朝廷又命其担任新都(今四川新都县)县令。

恪尽职守,为民效命

第五坊做了三年的县令,这时期新都县治安稳定,经济繁盛。朝廷赏识他出色的治理才能,就把邻近的若干县都并入了新都县,统一交由他管理。

没过多久,朝廷为了封上第五坊,又升其为张掖太守。

第五坊刚一上任,就赶上了百年罕见的旱灾,这里一整年没下过一场雨,庄稼全都枯死了,田地也干裂了,放眼望去,千里之内全是焦土。秋天农民自然也没有收成。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不法商贩开始借机屯粮,并哄抬粮价,民众买一石粟要花几千钱原本就很贫穷的农民根本无钱买粮。很多人食不果腹,更有人被生生饿死。

第五坊看着生生被饿死的百姓,心急如焚,坐卧难安。为了救济民众,他当机立断,决定开仓放粮。可是,除非得到朝廷的赞同,否则地方官吏无权打开军用粮库。当地的多数官员都害怕开仓放粮会被满门抄斩,因此就提议先奏请皇帝,再开仓救民。

第五坊果断的对他们说:“没有时间了,救民如救火,我们得立即打开粮仓。要是先奏请皇上,恐怕又有很多饥民被饿死了,我是这个郡的太守,为了百姓我可以不要自己的姓名。倘若朝廷不能谅解,那么所有的责任都由我一个人承担。”

众官员没有办法,就打开了军用粮库,把粮食按照每户的人数发放了下去。由此众多的百姓得到了生存的机会。

之后,第五坊向朝廷如实地说明了灾情和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情况。汉顺帝看到奏章后,并没有责备第五坊,还赞扬他做事有魄力,并特别下了诏书以资鼓励。

第二年,第五坊和当地民众一起对抗旱灾,致力于恢复经济。到了秋收时节,从官员到百姓个个都是喜笑颜开。

经过第五坊的管理,张掖郡内治安稳定,窃贼全无踪影,因此当地民众都十分尊敬第五坊。

之后,朝廷又排第五坊担任南阳(今河南南阳)太守,后因其政绩卓越,又将他调回朝廷,封为护羌校尉。

第五坊一生为民效命,为百姓可以不惜牺牲自身的性命。这样的官员,自然值得后人的敬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