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洛泉轩,盛世收藏论坛“玺印、押章、封泥、简牍”版块资深版主。 2003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9,672小时。 汉六壬栻盘存世甚少,世人知之者无多。栻盘者,古之天文仪器也,上圆下方两盘重叠以合天圆地方,上刻北斗、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旋之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知识渊博者莫能解也,亦非凡夫俗子所用之物。以一小器,便知天文地理,吾叹古人之能也!前汉多以木髹漆为之,晚至后汉有以铜为之者,今存世者寥寥,或以木易朽故也。罗福颐先生以为自古从无司南之物,不过今人误传耳,所谓司南,即古之栻盘也。此可备为一说。 东汉铜六壬栻盘考 这件六壬栻盘,铜质,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盘为圆形,被称为天盘,下面的盘为方形,被称为地盘,象征天圆地方。天盘与地盘之间用轴相连迭加在一起,原来可以互相转动,现因锈蚀已不可旋转。天盘直径7.2厘米,地盘直径11.65厘米,宽11.6厘米,通高1.2厘米。天盘和地盘上均阴刻有篆书小字,天盘中心有九个圆点,代表北斗九星星座,沿其圆周方向向外共刻三层文字,分别刻有十二神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和二十八宿。地盘上所刻文字与天盘略同,亦分三层分别刻有八天干(无戊己)、十二地支和二十八宿,戊己分别刻在四角,代表人、鬼、天、地四门。 说起六壬,许多人都会感到很陌生,其实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六壬与遁甲、太乙合称三式,而六壬术的起源尤早。《四库总目提要》《六壬大全》条云:“六壬其传尤古,或谓出黄帝、玄女,固属无稽,要其为术,固非后世方技家所能造。大抵数根于五行,而五行始于水,举阴以起阳,故称壬焉。举成以亥生,故用六焉。其有天地盘与神将加临,虽渐近奇遁、六宫之式,而由干支而有四课,则亦两仪四象也。 由发用而有三传,则亦一生三,三生万物也。以至六十四课,莫不原本义爻,亦易象之支流,推而衍之者矣。”今世所传六壬占卜书年代最早的,为汉代《黄帝龙首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和《黄帝金匮玉衡经》三书。而在东汉人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和袁康所撰的《越绝书》里已有六壬占卜的内容。由此可知在汉代六壬术已经非常盛行了。 五行以水为首,在十天干中,壬和癸分别为阳水和阴水,舍阴取阳,故名为“壬”;而在六十甲子中壬共有六个,故名“六壬”。《唐六典》卷十四记六壬术用于九个方面,'一曰嫁娶,二曰发病,三曰历法,四曰屋子宇,五曰禄命,六曰得官,七曰祠祭,八曰发病,九曰殡葬'。而在汉代时,六壬术主要用于卜算吉凶和看风水。 栻盘的名字最早见于《周礼》,在《春官·大史》中有:“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郑玄注曰:“郑司农云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史官主知天道。”《史记·日者列传》云:“分策定卦,旋式正棋。”唐司马贞索隐按:“式即栻也。旋,转也。栻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之辰,故云旋式。”在史书里也可见到有关使用栻盘的记载,《史记》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记载:宋元王时渔者豫且得神龟,见梦于王,召博士卫平问之,“卫平乃援式而起,仰天而视月之光,观斗所指,定日处乡。规矩为辅,副以权衡。四维已定,八卦相望。视其吉凶,介蟲先见。”《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下》记载:“(王莽)绀袀服,带玺韨,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拭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王莽所使用的栻盘应该就是六壬栻盘。 此栻盘天盘中心的九个点代表着北斗九星,指的是北斗七星和招摇、玄戈二星。这是因为在两千年以前,人们看到的北斗星座不是只有七颗星,而是九颗星。这在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所著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里有详尽的介绍。现引用如下:“我国自古以北斗为极重要之星座。(《史记》)《天官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2000年前在黄河流域,北斗七星终年在地平在线,常明不隐,自足引起深刻之注意。但我国古代曾有北斗九星之说,梁刘昭注《后汉书》卷二十《天文志》有云:“珞玑者谓北极星也,玉衡者谓斗九星也。”其言出自《星经》。《黄帝素问灵枢经》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之语,唐王冰注:“上古九星悬朗,五运齐宣,中古标星藏匿,故计星之见者七焉。”孙星衍以为九星者,即现有北斗七星外加招摇、大角。 《淮南子》卷五《时则训》:“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仲春之月,招摇指卯昏弧中,旦建中……季冬之月,招摇指丑,昏娄中,旦氐中。”招摇离目前之北极51°左右,离西汉初北极亦40°。不特非现时终年所得见,即20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亦非常明不隐之星也。南宋王应麟引《春秋运斗枢》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摇光即招摇也。” 按《天官书》:“杓端二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招摇如为杓之一部,则天锋亦应属杓。《晋书·天文志》:“梗河三星在角北,招摇一星在其北,玄戈一星在招摇北。”《甘石星经》:“招摇在梗河北,入氐二度,去北辰四十一度。”是则招摇非摇光明矣,北斗杓三星玉衡、开阳、摇光相距自5°至7°而自摇光至玄戈,自玄戈至招摇亦各六七度。星之亮度,玄戈稍弱为四等星,招摇足与七星中天权相比,故玄戈、招摇殆为北斗最后两星。距今3600年以迄6000年前包括右枢为北极星时代在内,在黄河流域之纬度,此北斗九星,可以常见不隐,终年照耀于地平在线。”由是可知,天盘上的九个圆点代表的就是天上的北斗九星。 北宋杨惟德《景佑六壬神定经》下卷《释造式第三十》记载:“造式,天中作斗杓,指天罡,次作十二辰、中列二十八宿。四维局。地列十二辰、八干、五行、三十六禽。天门、地户、人门、鬼路,四隅讫。”由是可知,在天盘中心北斗九星外的第一层刻的是十二辰。十二辰在汉代被称十二神、十二神将,汉王充《论衡·难岁》载:“式上十二神登明、从魁之辈,工伎家谓之皆天神也,常立子、丑之位,俱有冲抵之气。”关于十二神将的名称,据《景佑六壬神定经》下卷《释月将第二十三》引《金匮经》和《释璧度第二十四》所载,十二神将的具体名称为: 正月将徵明(亥),二月将天魁(戌),三月将從魁(酉),四月将傳送(申),五月将小吉(未),六月将勝光(午),七月将太乙(巳),八月将天罡(辰),九月将太衝(卯),十月将功曹(寅),十一月将大吉(丑),十二月将神後(子)。但与一九七二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磨嘴子六十二号汉墓,新莽时期的木胎髹漆六壬栻盘上所写十二神将的名称有所出入,木栻盘上的二月将为魁(戌),四月将为傳從(申),六月将为勝先(午),七月将为太一(巳),八月将为天冈(辰),余皆同。 而在于省吾《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二.三九汉牙栻上的八月将天罡作“天刚”,余与新莽时期木胎髹漆六壬栻盘上所刻相同。这说明了后世十二神将的名字与汉代时是不太一样的,而具体写法在汉代也是不尽相同。根据《景佑六壬神定经》记载:“天中作斗杓,指天罡。”可知所有栻盘上北斗的斗柄是一定要指向十二神将中的八月将天罡,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找到此铜栻盘上八月将天罡的位置,由于在栻盘上十二神将是按照逆时针排列的,可知在天罡的左边必然是七月将太一。而在此铜栻盘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北斗斗柄所指月将的左边为“大一”二字,古代大与太通假,可知此处就是七月将太一。在十二神将外圈的第二层为天干和地支,由于十二神将与十二地支相对应,这就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辨认出天盘上所刻的字。 由上可知,七月将太一所对应的地支一定是巳,而在铜栻上“大一”二字的外层对应的正是篆书的“巳”字。虽然太一的右边字不能完全肯定是“天冈”或“天刚”二字,但也可以肯定这就是八月将天罡,下面对应的或可断为“辰”字。再逆时针旋转看下一个月将,虽然这部分被锈盖住大半,但仍可以辨认出第一字为“大”字,这也证明了天罡的右边就是九月将太衝,对应的地支为卯,字或可断为“大衝”和“卯”。 太衝右边的月将和地支位置上也被锈盖住大部分,只漏出一半,不太好辨认。在它的右边可清晰的看到地支的位置上是篆书的“丑”字,与其对应的月将位置上虽然不太清晰,但也可辨认出是“大吉”二字,说明这就是十一月将大吉,对应的地支为丑。这也可以知道大吉的左边就是十月将功曹,上面刻的或可断为“功曹”和“寅”字。在大吉的右边可以清楚地看到地支位置上为“子”字,其对应的月将为十二月将神後,也可在此位置上辨认出的确是篆书的“神後”二字。 在神後的右边可很清晰看到地支位置上是篆书的“亥”字,月将位置上的二字不好辨认,由于其对应的是正月将徵明,或可断为“徵明”二字。征明右边的月将和地支位置上的字均难以辨认。再下一个的地支位置上可清晰认出是篆书的“酉”字,由于其对应的是三月将從魁,月将位置上的字虽不好辨认,亦或可断为“從魁”二字。那么在它的左边就应该是二月将魁,对应的地支为戌,字或可断为“魁”和“戌”。在從魁和太一之间的大部分均被锈盖住,已无法辨认,只能推算出应该分别是四月将傳從,对应的地支是申;五月将小吉,对应的地支是未;六月将勝先,对应的地支是午。 而在第二层的十二地支之间夹的十天干又是如何排列的呢?首先我们在铜栻盘上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来的几个天干是:十一月将大吉对应的地支“丑”左边的“戊”字,“丑”右边的“癸”字,十二月将神后对应的地支“子”右边的“壬”字,三月将从魁对应的地支“酉”左边的“辛”字。然后根据《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罗福颐著《汉栻盘小考》引用的曾著录于于省吾《双剑誃古器物图录》,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汉代ㄨㄚ六壬栻盘的拓片图,可知天干是不含戊和己后剩余的八个按顺序排列,而两对戊己是呈相对交叉排列,将八个天干分成两个一组,并且是按照顺时针排列,与地支排列方向相同,与十二神将的方向相反。 由此可知,由于十月将功曹和十一月将大吉之间为“戊”,那么其对应的四月将传送与五月将小吉之间的天干必为“己”;由于十一月将大吉和十二月将神后之间为“癸”,十月将功曹和十一月将大吉之间为“戊”,那么九月将太衝和十月将功曹之间必为“甲”。从“甲”开始,依次分别为“乙”、“戊”、“丙”、“丁”、“己”、“庚”、“辛”、“己”、“壬”、“癸”、“戊”。综上所述,第二层所刻的文字按顺时针方向,自“子”开始依次应为“子、癸、丑、戊、寅、甲、卯、乙、辰、戊、巳、丙、午、丁、未、己、申、庚、酉、辛、戌、己、亥、壬。”共计二十四个字。 在天盘的第三层也就是最外圈刻的是二十八宿,与天上二十八宿的位置相同,也与十二地支代表的十二宫次相对应。据《汉书》卷二十一下《律历志第一下》记载: “(二十八宿之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北方九十八度。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二,参九,西方八十度。井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張十八,翼十八,軫十七,南方百一十二度。” 这是二十八宿在周天所占的度数,共计三百六十五度。又据《汉书》卷二十一下《律历志第一下》记载:“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终于婺女七度。 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于夏为十二月,商为正月,周为二月。终于危十五度。 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今曰雨水,于夏为正月,商为二月,周为三月。终于奎四度。 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今曰惊蛰。中娄四度,春分。于夏为二月,商为三月,周为四月.终于胃六度。 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昴八度,清明。今曰谷雨,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终于畢十一度。 实沈,初畢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于夏为四月,商为五月,周为六月。终于井十五度。 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于夏为五月,商为六月,周为七月。终于柳八度。 鹑火,初柳九度,小暑。中張三度,大暑。于夏为六月,商为七月,周为八月。终于張十七度。 鹑尾,初張十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处暑。于夏为七月,商为八月,周为九月。终于軫十一度。 寿星,初軫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秋分。于夏为八月,商为九月,周为十月。终于氐四度。 大火,初氐五度,寒露。中房五度,霜降。于夏为九月,商为十月,周为十一月。终于尾九度。 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于夏为十月,商为十一月,周为十二月。终于斗十一度。”这是十二宫次所含的宿度。 综上所述,可知在古代,人们把黄道附近、由西向东分成十二个等份,即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和析木,称为“十二次”。每个次都是以二十八宿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用以观察日、月、五星的周年视运动,测定日躔位次,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宿度。另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杜预注:“岁,岁星也,星纪在丑,斗牛之次,玄枵在子,虚危之次。” 《尔雅·释天》:“星纪,斗、牵牛也。”郭璞注:“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由此可知,丑为星纪,子为玄枵,亥为诹訾,戌为降娄,酉为大梁,申为实沉,未为鹑首,午为鹑火,巳为鹑尾,辰为寿星,卯为大火,寅为析木。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也可知在汉代时二十八宿的具体名字为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营室、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畢、觜、参;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根据《考古学报》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严敦杰《式盘综述》引用的出土于安徽阜阳的西汉髹漆木胎六壬栻盘拓片图和《文物》一九七二年十二期《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所作的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新莽时期髹漆木胎六壬栻盘的拓片图,以及《考古》一九七八年五期殷涤非《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占盘和天文仪器》里对出土于安徽阜阳的西汉髹漆木胎六壬栻盘的介绍,可知在汉代的不同时期六壬栻盘上所刻二十八宿的具体写法会稍有差异,但排列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在此铜栻天盘的第三层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十月将功曹的下面是篆书的“尾”字,由于功曹对应的宫次是寅,寅为析木,“析木,初尾十度…中箕七度…终于斗十一度”,可知在“尾”的右边应该是“箕”字和“斗”字。十月将功曹的右边是十一月将大吉,大吉对应的宫次是丑,丑为星纪,“星纪,初斗十二度…中牵牛…终于婺女七度”,可知在栻盘上“丑”字的下边,“斗”字的右边应该是“牛”字。 与西汉髹漆木胎六壬栻盘拓片图和新莽时期髹漆木胎六壬栻盘拓片图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此栻盘上“尾”字右边的三个字的确是篆书的“箕”、“斗”和“牛”字。“牛”字的右边被土锈盖住,不易辨认,但根据二十八宿的排序,下一个就应该是“女”宿。在其右边是十二月将神後,神後对应的宫次是子,子为玄枵,“玄枵,初婺女八度…终于危十五度”。 在“女”宿的后面为“虚”宿和“危”宿,由此可知在此铜栻上“子”的下面对应的应为虚宿,因此处浮锈未清理,不易辨认,而在西汉髹漆木胎六壬栻盘和新莽时期髹漆木胎六壬栻盘上“虚”宿又均写为“丘”字,此处的字到底是“虚”字还是“丘”字,亦未可知,但从字形上看,此字与篆书的“虚”和“丘”均相似,由此可以断定此处代表的确为虚宿。自十二月将神後(子)至三月将從魁(酉)之间,可看见有数个字,但不易辨认出是何字。 而在三月将從魁对应的宫次酉的下面可以清晰看到是“昴”字,酉为大梁,“大梁,初胃七度…中昴八度…终于毕十一度。”可知此处确为昴宿。这样也就可以知道在虚宿与昴宿之间的几个宿应为危、营室、壁、奎、娄、胃,而在西汉髹漆木胎六壬栻盘上这几个宿写作:危、营、壁、奎、娄、胃,在新莽时期髹漆木胎六壬栻盘上写作危、宫、辟、奎、娄、胃。由此可知在此铜栻上这几个字可能就是危、营或宫、辟或壁、奎、娄、胃。 在“昴”字的右边可清晰看出是篆书的“畢”字,由此可知此处即为畢宿。由于浮土和锈未清理,自畢宿逆时针至尾宿之间的字不易辨认,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推测。在西汉髹漆木胎六壬栻盘上这些宿写作:此、参、井、鬼、柳、星、長、羽、軫(去掉車字旁)、角、亢、氐、方、心。 在新莽时期髹漆木胎六壬栻盘上这些宿写作:觜、参、井、鬼、柳、星、張、翼、軫、角、亢、氐、房、心,已经与《汉书》《律历志》中的记载完全一致了。由于该铜栻盘的年代应在新莽时期髹漆木胎六壬栻盘之后,故可知在此铜栻上这些宿的名称应为:觜、参、井、鬼、柳、星、張、翼、軫、角、亢、氐、房、心。 在此铜栻盘的地盘上,可看到在天盘的圆坎外用界格将地盘分为三层,四个方向上均有,在四角处又有小界格。根据《文物》一九七八年八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中有关西汉髹漆木胎六壬栻盘的介绍可知,在该栻盘的地盘上也分成了三层,靠近天盘的第一层刻的是八天干,即甲、乙、丙、丁、庚、辛、壬、癸,无戊己,按顺时针排列,每个方向上有两个天干。在第二层刻的是十二地支,按顺时针排列,每个方向上有三个地支,从寅开始,与天干的甲在同一方向。在第三层刻的是二十八宿,与天盘上的二十八宿的排列顺序相同,都是逆时针,每个方向上有七个宿。又将戊和几分别写在四角,文字作“鬼月戊”、“土斗戊”、“人日己”、“天豦己”。 综上所述,可知该栻盘地盘上的字自右至左顺时针排列依次为:1)甲、乙;寅、卯、辰;箕、尾、心、房、氐、亢、角。2)丙、丁;巳、午、未;轸、翼、张、星、柳、鬼、井。3)庚、辛;申、酉、戌;参、觜、毕、昴、胃、娄、奎。4)壬、癸;亥、子、丑;壁、营、尾、虚、女、牛、斗。而据《文物》一九七二年十二期《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的介绍可知,新莽时期髹漆木胎六壬栻盘的地盘被分成了两层,靠近天盘的第一层刻的是八天干和十二地支,八天干不含戊和己,每个方向上分别刻五个天干地支,顺时针排列依次是:亥、壬、子、癸、丑;寅、甲、卯、乙、辰;巳、丙、午、丁、未;申、庚、酉、辛、戌。第二层刻的是二十八宿,每个方向上有七个宿,按逆时针排列。 四角无字,仅刻出界格,每角各镶三个竹珠,用以代表天地人鬼四门。综上所述,可知该栻盘地盘上的字自右至左顺时针依次为:1)寅、甲、卯、乙、辰;箕、尾、心、房、氐、亢、角。2)巳、丙、午、丁、未;轸、翼、张、星、柳、鬼、井。3)申、庚、酉、辛、戌;参、觜、毕、昴、胃、娄、奎。4)亥、壬、子、癸、丑;壁、营、尾、虚、女、牛、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该铜栻盘地盘上的文字及其排列方式应该与西汉髹漆木胎六壬栻盘的地盘最为接近。由于该铜栻地盘上的土锈未清理,土锈下面的字已无法全部辨认,可识者寥寥,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几个明显可以认出的字来推断出地盘上其它的字。 在天盘二月将魁(戌)的正下方,可以很清楚的辨认出靠近天盘的第一层的右边的那个字是篆书的“庚”字。而在“庚”字这一方向的左边那个方向上可以清楚辨认出第二层的中间那个字为篆书的“子”字。就靠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推断地盘上的字及排列方法的确与西汉髹漆木胎六壬栻盘相同,在“庚”字的左边应为“辛”字,在第二层自右至左依次排列应为:申、酉、戌,在第三层自右往左排列依次应为:参、觜、毕、昴、胃、娄、奎。而在“子”的左边应为“丑”,右边应为“亥”,在第一层自右至左依次应为:壬、癸。 这样就可以知道在“庚”字的对面那个方向上第一层自右至左依次应为:甲、乙,第二层自右至左依次应为:寅、卯、辰,第三层自右至左依次应为:箕、尾、心、房、氐、亢、角。在“子”字对面那个方向上第一层自右至左依次应为:丙、丁,第二层自右至左依次应为:巳、午、未,第三层自右至左依次应为:轸、翼、张、星、柳、鬼、井。 在地盘上“庚”字的右边,两个方向的交汇处的小界格里有一字,下面亦似有字,因被土锈盖住一半,已不易辨认出为何字。据《考古》一九七八年五期严敦杰著《关于西汉初期的式盘和占盘》里的介绍可知安徽阜阳出土的西汉木胎髹漆六壬栻盘地盘的四角按顺时针刻的是人日己、天豦己、鬼月戊、土斗戊,分别代表着人、天、鬼、地四门,即戊寄鬼门、地门,己寄人门、天门,而在庚的右角刻的是“人日己”。由此可知,在栻盘上人门应该在八天干的丁和庚之间也就是在十二地支的未和申之间。 又据《后汉书·郎顗传》载:“诗范历枢曰:‘卯酉为革政,午亥为革命,神在天门,出入候听。’言神在戌亥。”可知天门应该在戌与亥之间。也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栻盘上地门一定是在十二地支的辰和巳之间,鬼门在丑和寅之间。而北宋杨惟德《景佑六壬神定经》上卷《释四门第十四》载:“《黄帝》曰:四门开张,时有括藏。 昔大挠造甲子,执十二辰于地,开四门也。天门:在西北。西北者,戌亥之间,秋冬相交之际,草木黄落,天门之内,故天门在西北也。地户:在东南。东南者,辰巳之间,春夏相交之际,万物已生,蛰虫早出,故地户在东南也。人门:在西南。西南者,申未之间,秋夏相交之际,万物既成而后死,人之象也,故人门在西南。鬼门:在东北。东北者,丑寅之间,春冬相交之际,万物死而得生,鬼之象也,故鬼门在东北。”这也印证了四门在栻盘上的位置时固定的。 又据严敦杰著《式盘综述》里的介绍可知,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新莽时期髹漆木胎六壬栻盘的地盘四角虽然不列人、天、鬼、地四门,但其天盘在大吉与功曹之间有“戊”字,当天盘与地盘处于同一位置时,“戊”字就在地盘的丑和寅之间。而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上说:“六壬家以戊寄于巳,以己寄于未。”其意为戊在巳旁,己在未旁,也就是说在地盘上戊应该寄在地盘的辰和巳之间,己寄在未和申之间,那么这也就是说在新莽时期髹漆木胎六壬栻盘的地盘上虽未标出四门,但戊就应该是寄在丑、寅之间和辰、巳之间,己寄在未、申之间和戌、亥之间。 这和西汉木胎髹漆六壬栻盘地盘的四门位置完全相符。又据严敦杰著《式盘综述》里提到的,著录于陆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十五的汉代铜质六壬栻盘(仅存地盘)地盘的四角按顺时针分别刻的是己人门、戊天门、己鬼门、戊出门,己人门在未和申之间,戊天门在戌和亥之间,己鬼门在丑和寅之间,戊出门在辰和巳之间。人、天、鬼、地四门在地盘的位置与那两件木栻完全一样,但是戊寄天门、地门,己寄人门、鬼门,与西汉木栻的戊寄鬼门、地门,己寄人门、天门,却是不太一样。 由此可见,在汉代的不同时期,天地人鬼四门在栻盘地盘上的位置是不变的,但是戊和己寄在四门的位置却是有所变化的。综上所述,虽然字不易辨识,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此铜栻地盘的四角所刻的字也应该是每角三个字,且代表着天、地、人、鬼的四门在四角的位置与其它汉代栻盘是一样的。 《景佑六壬神定经》下卷《释造式第三十》载:“《玄女》曰:‘造式之法,以枫子为天。枫子者,枫树之别株。自生大枝傍,远望与母齐,近视高下异也。又以枣心为地,以象天地阴之象。枫者,众木之精。枣者,群木之使。物之灵者,莫过于此。’注雷公杀律云:‘式局有三,木之道,以霹雳枣心为上,檀木为中,以柿木为下。无霹雳枣心,取旧车轴,亦为次也,须择良者为之。造式天中作斗杓,指天罡。次作十二辰,中列二十八宿,四维局。地列十二辰、八干、五行、三十六禽、天门地户人门鬼路四隅讫。天子式,天广六寸象六律,地广一尺二寸象十二辰。王公侯伯式,天广四寸象四时,地广九寸象九宫。卿大夫式,天广三寸象三才,地广七寸象七曜。士庶人式,天广二寸四分象二十四气,地广六寸象六律。次局,天广八分,象八卦,地广三寸法三才也。刻式之法用十一月壬子日,神在内时,起手刻之,至甲子日,醮而盛以缝囊,依法加临而佩之。’” 由此可知,栻盘是按等级的高低来区别大小的,可分为天子式、王公侯伯式、卿大夫式和士庶人式四种,在宋代天盘与地盘的比例约为一比二。据记载,一九七七年出土于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的西汉木胎髹漆六壬栻盘的天盘直径为九点五厘米,地盘直径为十三点五厘米。一九七二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磨嘴子六十二号汉墓的新莽时期木胎髹漆六壬栻盘的天盘直径为五点九到六厘米,地盘直径为九厘米,这两件栻盘的天盘与地盘的比例约为二比三。 此铜栻的天盘直径为七点二厘米,地盘直径为十一点六到十一点六五厘米,天盘与地盘的比例亦为二比三。这也说明了在汉代天盘与地盘的比例应为二比三。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的墓主是侯爵,甘肃武威磨嘴子六十二号墓的墓主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至少亦为卿大夫级别,决非士庶人,但从栻盘的大小来看两人的等级还是相差较大。而该铜栻的大小正在两者之间,估计此栻盘的所有者为等级较高的官员,应属于标准的卿大夫级别栻盘。 据《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罗福颐著《汉栻盘小考》和《考古学报》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严敦杰著《式盘综述》里的记载,目前存世的汉代六壬栻盘共有六件,其中铜质一件,木质髹漆四件,ㄨㄚ质一件。保存最完整的两件是:一九七七年出土于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的西汉木胎髹漆六壬栻盘,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和一九七二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磨嘴子六十二号汉墓的新莽时期木胎髹漆六壬栻盘,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其余四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其中铜质的一件仅存地盘,原为陆心源所藏,曾收录于其所著的《奇觚室吉金文述》中,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ㄨㄚ的一件仅存天盘,还有一部分缺损,原为于省吾所藏,曾收录于其所著的《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木质的两件现均在日本,一件仅存天盘的一小部分,出土于乐浪彩箧冢石岩里二零一号墓,见于一九三四年小仓显夫所著《乐浪彩箧冢》;另一件天地盘均残,已破损不堪,出土于乐浪王盱墓,见于一九三零年原田淑人等编著的《乐浪—五官掾王盱之坟墓》。另外还有一件六朝的六壬栻盘,铜质,保存完整,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见于《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八年七期严敦杰所著《跋六壬式盘》。 在这七件六壬栻盘中,有明确出土年代的有四件,出土于安徽阜阳的木胎髹漆六壬栻盘,根据随葬品和参考文献可知此墓墓主为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一六五年),这件也是目前为止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栻盘中最早的一件,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天盘上没有列出十二神将的具体名称,只列从正、二到十二以代表十二神将,而且天盘上只分为两层。 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木胎髹漆六壬栻盘,据《文物》一九七二年十二期《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记载,在该墓中还出土了西汉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漆耳杯,货币中有西汉五铢和新莽钱,不见东汉五铢,又男尸身着红色袍服,符合新莽时期“衣绛”的规定,故而此木栻可认为是西汉晚期或新莽时期物品。 它的主要特点是天盘上列出了十二神将的名称,在北斗七星外圈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十二神将,第二层为二十八宿。小仓显夫所著《乐浪彩箧冢》提到的木胎髹漆六壬栻盘,出土于乐浪彩箧冢石岩里二零一号墓,同墓出土有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漆器,故而可认为此木栻是新莽时期或东汉初年时物品。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天盘上北斗七星外圈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十二神将,第二层为天干地支,第三层为二十八宿。原田淑人等编著的《乐浪—五官掾王盱之坟墓》提到的木胎髹漆六壬栻盘,出土于乐浪王盱墓,同墓出土有永平十二年(公元六九年)漆器,故而可认为此木栻是东汉明帝末年或章帝前后物品。 据文中所作的复原图可知它的主要特点也是在天盘上北斗七星外圈分成了三层,第一层为十二神将,第二层为天干地支,第三层为二十八宿。由此可见,在西汉初期和中期时六壬栻盘的天盘上没有十二神将的具体名称,只用数字代替,而且也只有两层,没有天干地支。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六壬栻盘上开始出现十二神将的具体名称,在天盘上有的分为两层,有的分为三层。到东汉以后,六壬栻盘的天盘上都分成了三层,第二层为天干地支。 到六朝时,六壬栻盘的形制更为繁杂,天盘上没有北斗七星,地盘上出现了八卦和三十六禽,为前世所无。综上所述,此铜栻盘的天盘虽然分为三层,但中心为北斗九星,更是极为罕见,与新莽时期、东汉初期木栻的形制稍有不同,与六朝铜质六壬栻盘的形制截然不同,而且所刻之字明显有汉篆风格,与西汉初木胎髹漆六壬栻盘和新莽时期木胎髹漆六壬栻盘上所刻之字风格一致, 亦与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一一七年)《司徒袁安碑》所使用之汉篆体相近,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六月(公元一五三年)《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所使用之汉隶体相去甚远,故此铜栻的年代应该晚于新莽时期和东汉初期,早于东汉晚期和六朝时期,应为东汉中早期之物。 这件六壬栻盘是目前为止所知存世保存最完整的铜质栻盘,虽然它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它的形制、文字、规格等各方面依然可以推断出它的大致年代。它与现在保存最完整、又有确切年代的两件栻盘,安徽阜阳出土的西汉木胎髹漆六壬栻盘和甘肃武威出土的新莽时期木胎髹漆六壬栻盘,在时间上明显属于继承关系,是从这两件栻盘发展过来的。这件栻盘对我们研究汉代六壬栻盘的历史及汉代天文、风俗习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1)《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一九七二年十二期 2)《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一九七八年八期 3)严敦杰《跋六壬式盘》:《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八年七期 4)严敦杰《式盘综述》:《考古学报》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5)严敦杰《关于西汉初期的式盘和占盘》:《考古》一九七八年五期 6)罗福颐《汉栻盘小考》:《古文字研究》一九八五年第十一辑 7)殷涤非《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占盘和天文仪器》:《考古》一九七八年五期 8)竺可桢《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9)(北宋)杨惟德《景佑六壬神定经》 |
|
来自: 廿氏春秋 > 《东汉[25一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