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武当”——朝元山

 大成文献 2015-04-28

“中武当”——朝元山

作者:王俊楚

  在南漳、保康两县交界处的山乡两峪有一座朝元山。据老人们讲,旧时的朝元山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释、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三月三、四月初八、四月二十八和九月九日,全国有13个省和地方的善男信女来此朝拜,素有“中武当”之誉。

  史书记载,山上建庙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北魏太和年间,当时山上建有一座火神庙。经过历朝历代教众的努力,至清同治十年,山上的寺庙建设进一步形成规模。《襄樊市志》中这样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年),名僧曾治平回保康县,在朝元山创归根门,建祖师殿、三佛殿、观音殿及僧舍50余间,刊刻经版 500余套,著经书数十本。湘、鄂、赣、鲁、豫、陕、蜀、淇、黔等省归根门均由该寺统辖,历经80余年,发展恩职以上人员320人。”

  朝元山最为鼎盛的时期是清同治十年到1921年期间。当时道法宏兴,广修庙宇,篆刻匾额,装塑神像,写下朝元记载(记录在解放时期散落民间),大阐归根法门,铺张各省,方方有人修行,处处遇缘归根,并得到了当地官府认可。光绪十七年辛卯岁(1891年)十一月初五日,南漳县正堂发给手谕,承认朝元山是福地,允许山上的人持斋把素,修行诵经。此碑现存朝元山,石碑上有“永远执照”字样。

  笔者在两峪工作期间,曾经走访过当地的一些老人,他们对当时朝元山上庙堂的规模和状况记忆犹新。曾在朝元山上代写过文表的李进扬老人曾对笔者回忆说,朝元山的庙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二堂。二堂地处朝元山主峰之下,是住坤道和女香客的地方,前厅广阔,未供神像;由天井院入中堂,中堂供有观音像、三仙娘娘像;其余为禅房、火房、偏厅、饭堂、客房等共有30间。二是灵官殿。灵官殿在由二堂直上约一里路的地方,内供王灵官。三为祖师殿。经百步梯直达山顶,经庙门前的三十六步石阶而上,即进入庙门。山门上有“万福来朝”四个大字,石门上有石刻对联。庙地面积一亩多地,房屋有前后殿堂、左右配殿、天井院,还有客房、文书房、禅房、宿舍、斋堂、厨房、印刷房等共46间。院子两端各设钟鼓,院中心有一石井,井上雕刻有一约三米长的石龙盘于其上,栩栩如生,玲珑壮观。

  朝元山大庙坐北朝南,全部建筑气势宏伟,青砖青瓦,红漆刷面;建筑结构精良,造型典雅,采用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布局合理,前后通达,左右协调,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神像形态逼真,集朝拜、歇息为一体。令人惋惜的是,1960年两峪区兴建区公所为取石木而将庙宇拆毁,使其宏伟的建筑和各类精雕细刻的神像毁于一旦。上个世纪90年代初,保康龙坪人夏辉千到朝元山修道,在废墟上建了一间土房当正殿,并修了一间住房,在此接受香火,随后,朝元山被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2009年7月,保康县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北京金霖公司投资朝元山旅游开发,在不久的将来,朝元山将以崭新的面貌盛装迎客。

< 全文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