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4.25地震可能会造成上万死亡及其原因分析
嵇少丞
尼泊尔4.25地震的主震为矩震级7.9级,之后又发生一系列余震,迄今为止最大余震为7.1级。这次地震的救援才进行二天,就已经发现4000人死亡。这次死亡人员的统计数目主要来自山前盆地(主要是首都加德满都及其附近地区), 而真正的重灾区即震中,还距离加德满都西北80公里, 地震造成的滑坡塌方、公路桥梁的破坏,那里的死亡人员数目还有待统计,估计这个数字在地震发生一周后将达到惊人的数目——10000人以上。 大家知道, 造成地震活动的断裂有三种主要端元类型:逆冲断层、走滑断层与正断层。其中以逆冲断层释放的能量最大,因为造成断层上下两盘相对滑移的差应力为地壳垂直重力的三倍,而走滑断层与正断层的则分别为1.2倍与0.75倍。巨大的差应力克服了断层两侧岩石之间的摩擦力,瞬时间把喜马拉雅向南推了三米即印度板块的面积一霎那缩小了,而青藏高原的面积则增加了。青藏高原正是通过一次地震活动扩大发展起来的,这是不以人类意志转移的地质规律。
喜马拉雅山主边界断裂及其地震史
这次地震造成居多人员伤亡的原因是什么? 地震波本身杀不了人,充其量能将空旷之地的人颠趴下。我了解尼泊尔,知道那里的地形地貌与房屋的抗震能力,对居民的直接杀手是倒塌的房屋、山体滑坡塌方与滚石、以及山前盆地的地基失稳。人们赖以遮风蔽雨的房屋,如果不抗震,地震来时就成为人们的葬身之地。历次震灾统计表明,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绝大多数是缘于建筑物的倒塌。 (1)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低 尼泊尔首都各式建筑建于不同时代、使用不同标准、不同的施工质量。那些老房子、老庙宇,其中地绝大多数未能达到抵抗7-9度以上地震烈度的要求。 据本人历次对地震灾区考察的分析:(1)无筋砖混结构与土墙房子的抗震能力很差,而带粗螺旋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柱,地震时表现较好。(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倒塌几乎都和柱子的破坏有关。柱子的破坏主要包括:柱子顶端和底部水平破裂、柱子主筋压屈与压弯、外部保护层剥落、柱体剪切破坏等等。柱梁之间的节点尤其容易破坏。遭到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往往是:柱子里钢筋太少太细、箍筋间距过大,搭接长度不足、横向接头钢筋过少等等。柱子是房屋的“脊梁”,软骨头的房屋一震就塌。(3)无筋承重墙主要被剪切断裂破坏。(4)对于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房屋来说,房屋越高,地震时破坏率越高。(5)采用基底隔震技术的楼房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6)街面做生意的房屋特别容易被地震毁坏。这类建筑往往采取强梁弱柱体系,而且结构布局不合理。底层临街一面,开洞很大,作为商店的门或窗户,而在背街的那一面墙开洞很小。房子的强度一边强、一边弱,“太偏心”。地震来时,房屋底层破坏后向街心一侧倾倒。所以,地震时,在狭窄街道上行走的人员特别危险,因为不仅临街房屋的前墙会倒塌于街,而且空中的广告牌、路灯、电线杆等也会砸下来。地震时躲藏在结实的家具下或侧旁,通常比跑到房外狭窄街道上更安全。 所以,地震波本身不杀人,杀人的是一震即塌的房屋。只要建筑质量好(结构设计合理、建材质量好、施工质量高),即使遇上8级地震,楼房也不会一震即塌,里面的人就有时间逃出来。
见不到钢筋混凝土的建筑, 一震就粉碎性倒塌
美丽的白塔原来是没有坚固的筋骨的
(2) 山体滑坡和岩石崩塌 尼泊尔整个国家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前沿边界,从南到北,没过一条东西向逆冲断层,高层就增加1000-2000米,越向北,海拔高度大,山坡陡峭,山高谷深,少量的土壤沿沟分布,人们只能居住和活动于沟谷之中。这个地貌特点注定是地震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和岩石崩塌非常严重的地区。与中国汶川地震一样,尼泊尔4.25地震必然会造成地面隆起和陷落、道路错裂、山崩、滑坡、塌方等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摧毁了交通、通讯等生命线系统,给营救工作带来困难。 例如,2008年5.12下午,北川县城商业中心本来有近3000人已逃出危房来到门前广场,地震后10分钟却又被随之到来的山体塌方埋到地下几十米深,无一幸免。北川县陈家坝乡也是山体滑坡塌方的重灾区,在乡政府所在的谷口,滑坡体长1.2千米,宽2.0千米,掩埋了几十户人家。陈家坝乡的杜家坝村,滑坡体长800米,宽1000米,掩埋了两个村民小组。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200农户被崩塌的岩石埋在浅则20 米、深则50-110米的地下。 尼泊尔4.25地震所在喜马拉雅的主边界断裂发生逆冲,处于断层上盘山顶或悬崖上的岩石就可能滑落下来,飞到路上或村庄,这些“地震飞来石”,有的摧毁房屋,有的击毁汽车,有的砸死行人。
大地震可能已经把这个山坡上存在掀到深谷
大震之后的次生地质灾害就暴雨后的泥石流。地震已使山中断裂带内部岩石支离破碎。许多公路是沿山而建的,即使平时特别是暴雨之后山上往下滚石不断,泥石流司空见惯,更连续发生4.25地震之后。 (3) 建筑物坐落在松散沉积物之上 加德满都位于山前盆地之上,喜马拉雅山的快速隆升,大量沉积物在山前盆地堆积起来,这类松散沉积物空隙度大,内含饱和水,具触变性。在静态情况下,水饱和的沉积物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动态情况下,例如地震波晃动下,这种水饱和的松散沉积物瞬刻失去稳定性,呈现出液态的物理性质(即沙土液化),使得坐落其上的建筑物在流沙中不均匀下沉,造成建筑物倾倒而彻底摧毁。这就是建筑学上所说的场地效应和地基失效。举个例子,把一块方糖放在一碗小米上,然后来回晃碗,方糖很快沉入小米之中。
沙土液化造成的路面破坏 另外,一些房屋坐落在河岸边,地震振动使地基连同房屋倾倒或坠落河底。所以,灾后重建中住房选址一定要远离河岸和不稳定的边坡。这方面,世界上已经有了不少经验教训。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海岸连续发生8.1级和7.6级两次强烈地震,造成西部太平洋沿岸4个州和离震中约400 千米的首都墨西哥城近万幢高层楼房倒塌,近40,000人死亡。墨西哥城的老城和商业区的主要办公楼和宾馆全部倒塌。震后调查表明,墨西哥城建造在古湖泊相沉积之上,地面震动导致地基失效而建筑物倒塌。1989年10月17日美国加州洛玛普里艾塔发生7.1级地震,由于震区的建筑物总体抗震能力较好,建筑物破坏并不严重,但是,在靠近旧金山湾附近,由于多是人工回填土,建筑物多遭破坏,包括多座高速公路立交桥坍塌。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7.9级强烈地震,导致16,480人死亡,约15万人受伤。这次地震几乎摧毁了该邦首府库奇镇所有的建筑物,因库奇镇正好建筑在印度河的古河道上。 无数事实证明,直接建在坚固基岩上的房屋更耐震。唐山地震中唯一仅存的两座古庙,就是因建在坚固基岩上而得以大难不毁。 沿着发震的山前断裂,锁闭深处的地下水会沿破裂上升,通过近表的松散沉积物最终到达地表,出现冒水和喷沙现象,喷出来泥沙还会掩没农田和庄稼。喷沙冒水也会造成地面上房屋由于不均匀下沉而倾斜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