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名人作传不容易,尤其给杰出的又处在历史大变迁中的学者名人作传更不容易。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贸然对传记人物贴标签,不仅是对传记人物的玷污,而且也反映传记作者的浅薄。 话说前不久我路过旧书店,看到一本《胡适传》,毫不犹豫就买了下来,不是冲着打折,而是因为对胡适的兴趣。没想到回宿舍翻了几分钟就翻不下去了,只得丢在我不经常看的书堆里。不是因为对胡适失去了兴趣,而是传记本身的质量。 胡适是著名学者,在特定的历史关头有他自己的态度和判断,后世人不能简单地不顾具体历史条件贴上对与错的标签,这样无法还原传记者的真面目,我觉得《胡适传》的最大的硬伤就在这里。人们读那些简单标签的人物传记,就像带着墨镜看人一样。与其一定要我带着墨镜看人,不如不看。 也许有人说,传记作者有自己的评价不行吗?当然行,但是这不是传记,而是人物点评。而且即使是人物点评,也要立足于基本的历史事实,不顾基本历史事实的点评是乱点鸳鸯谱。 我不懂文学,个人认为,传记就是客观记述传记人物在具体历史场景中的言行,在坚持客观第一的前提下可以做些文学润色,不要有作者的主观判断,把主观判断留给读着。这一点,古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例如陈胜,以一些人的眼光看,是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以另外一些人的眼光看看,是犯有颠覆政府罪的犯罪分子,然而司马迁作《陈涉世家》时,没有加入任何主观判断,更没有简单贴标签,我们在司马迁的笔下,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又例如荆轲,以一些人的眼光看,是个大英雄,以另一些人的眼光看,是大恐怖分子,然而在《战国策》里看到的荆轲刺秦王的记述,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鲁迅先生也许看到了为名人作传的难度,就想给普通百姓作传,然而没想到给普通百姓作传也有同样的难度,写出了一堆传记文字,但不知道为谁作传,不得已,就把传记者定名为阿Q,一堆文字的题目是《阿Q正传》。这样就打了传记与小说的擦边球,如果说是传记,却归为小说,如果说是小说,又是传记文体。鲁迅先生的这种打擦边球的写法也正好说明写人物传记的难度,写成标准的传记很难,就以小说的方式表达,至于读者有什么感想,那是读者的事情。 所以,既然写人物传记这么难,那么想写人物传记前,记住一句古话或许很有必要: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