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名”书法工程----何开鑫(草书)【作品.访谈.简介】

 老樟xy67896789 2015-04-29

 

 
何开鑫 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名工程”何开鑫访谈

  何开鑫 

  1954年出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行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遂宁市文联副主席、遂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采访时间:2013年6月 

  采访地点: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工作室 

  记 者:我们知道您从事书法创作已经有四十多年了,知青生活、部队经历、社会历练,特别是在边疆的经历,造就了您今天这样的一种书风,是吗? 

  何开鑫: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正是需要读书的时候,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对我个人来讲,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也历练了我们,比如说我的书法爱好就是在这个期间形成的!记得我们县有个老先生,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魏碑行书,非常吸引我,所以他每次写专栏或大字报,我都反复地看,甚至经常忘记给父亲送饭。入伍后到了西北,那个地方对我来讲,是我审美的启蒙地。因为西北那个地方非常悲怆、苍凉。部队驻扎在贺兰山下,方圆几十里茫茫戈壁滩荒无人烟,风吹过来,沙子打到脸上,非常疼。就是在那儿的13年,使我对汉、魏碑和墓志情有独钟。对那种比较苍茫、浑厚、拙朴的东西,慢慢地产生了一种感受,可以说有一种情感。1986年,随着裁军的洪流回到家乡。自己“三十而立”却未“立”,什么也没有。当时流行费翔的一首歌《故乡的云》,其中“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的歌词让我非常感动,甚至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分到县老干部局后,我情绪低落,觉得自己确实需要一个东西支撑精神生活,干什么呢?从政没有经验,从商没有本钱,就从书法开始吧。当时我学习书法经常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工资也才95.5元,拿了工资就买墨买纸,已经达到一种非常痴迷的境地。正好,老干部局成全了我,给了我大块的时间。我除了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外,就钻研书法,把整个书法史做了一次梳理,在里面找更符合我的东西。那几年,“书法热”也在全国悄然兴起。我回到地方的第二年,也叫做苦心人天不负吧,《四川日报》登了我一件作品,在我们那个小县城简直成了佳话,朋友们奔走相告!这是我的处女作,给我极大的精神鼓励,也是回到地方以后最开心的一次。另外,当时河南的书法活动非常多,中原书风引领和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从80年代末开始,我经常在书法导报登载一些作品,这一段时间奠定了我在书法上的一个基础。1997年,我第一次获得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金奖,对我的鼓励更大。那是我获奖的开始,尤其重要的是承认和肯定了我的学习方向。我对魏碑和《书谱》的钻研更加坚定和自觉了。到后来,全国奖、中青展奖、楹联展奖等慢慢就多了。我非常感谢这个阶段,它引领了我以后书风发展的方向。 

  记 者:您说书法不是孤立的墨迹,它的背后是一种深沉、执着的人文理想和情结。您追求的这种深沉的、执着的人文理想和情结是什么呢? 

  何开鑫:我认为书法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笔墨,属于技艺层面,它是基础。另外一个就是精神。也可以说书法是属于控制性和情感性两方面交融的产物。“技进乎于道”。我认为学习书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点画,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笔墨功夫。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只有把握了笔墨功夫,坚持书法本体的艺术规律,你才可能一点一点地从渐悟到顿悟。第二是性灵。不仅仅是对笔墨的感觉。古贤的经典作品,都印证着一条规律:书法初则见技、终则见情;初则见法、终则见心。笔墨的背后尽见“离经不叛道,得意皆忘形”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笔墨以性灵彰显,性灵靠笔墨支撑。“文以载道、书亦寓情”。书法墨迹背后的理想和情结是什么?我想,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记 者:何老师,我知道您是一个“传统技法”的支持者,您觉得技法是我们书法的本体吗? 

  何开鑫:书法的本体是言情达意,但技法也非常重要。这个技法它不是简单的某一种书写方法,它里面涵盖着气息问题,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在这里面我做了一个梳理。比如我总结的“书法五知”,其中关于技法问题就有三个、章法问题有两个。章法是与作者的心性、精神、感悟、岁月相联系的。古人讲,“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就是说涉及到快乐,会让人发出会心的笑和欢喜;写到哀痛、悲伤之处会令人慨叹和感伤,比如说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读者内心会波澜起伏,受到感染。从他们笔墨中,我们就读到一种人文精神和情感寄寓。 

  记 者:常听您说通过技术对古人经典“解码”。您觉得您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何开鑫:我认为我只理解到一部分,其中的两点我深有感触。比如说当代人和古人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一是线条,即它的厚度、力感和质量。也就是“古质”。这根线其实包含了一个作者这一生的追求。另外一个就是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古人是非常散淡,也非常随意的。但是这种随意和散淡,在他熟练地控制章法和表现笔墨的时候却毫无形迹。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比较刻意,比如说章法。古人首先对章法的把握非常熟练,随机书写、随意铺陈、随心而为,进而铸就经典。我们现在有笔无质,有形无神,离经典还有很长的距离。我们应首先从技艺层面进入,然后再深入其他东西。 

  记 者:我知道您在这上面特别的执着,那么您希望在自己的追求上,在技法上,最后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 

  何开鑫:我创作的审美观点是:重、拙、质、细、变。首先从线条的质量上面要达到这个程度,古人讲的“力弇”,就是讲线的质量。但怎样才能到达一定层面呢?就是把你的作品与你所喜欢的、你非常崇敬的经典碑帖经常进行对照,以发现自己和古人的差别。你创作的时候内容不同,心境不同,地点不同,尤其是文字内容不同,它需要一个再造的过程。所以我在书法学习当中有自己的方法,叫做“仿写”。即根据古人的笔墨,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训练。现在我所归纳和摸索出的有关“笔、字、墨、章法”的训练有六七套。其实就是想使自己驾轻就熟,举重若轻,随手拈来皆有道理而已。 

  记 者:您觉得您最终能完全解密古人的技法吗? 

  何开鑫:我尽力而为。 

  记 者:但是这是您追求的一个方向? 

  何开鑫:这是我自己的人文理想。 

  记 者:我知道,您的书法作品里头有扎实的功底,也有创新,您加入自己很多这样的东西。您的书风是怎么形成的?您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呢? 

  何开鑫:我的书风可能源于三点:第一,源于我本身的经历。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我的生活多受磨难。第二,我的家乡蓬溪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是四川省的贫困县。当时县里聚集了一批执着于书法的朋友,书友们通过书法来排遣生活的压抑,宣泄内心的块垒。那种执着其实是对人生价值的渴望。书法学习的范本多半是篆、隶、碑、简、章这类野逸朴拙的书风。三是由于在西北十几年的历练,使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拙朴、苍茫的东西。我喜欢那种一眼心动,再看能咀嚼和回味的东西。 

  记 者:行草这种书体,恰恰能够把您的这种情怀、情绪表达出来,所以您选择了行草作为您的发展方向? 

  何开鑫:对。因为行草,尤其是草书,最能抒情达意、畅快淋漓,它是作者的灵魂之舞,也是技艺要求很高的一种书体。在瞬息跌宕、风情万般之中,技艺要能支撑情感表达,难度非同一般。我现在感觉到自己的很多东西距离愿望还差得很远。这几年我大概每年也就三五件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正由于草书的高标准与创作时产生的落差,才不断地吸引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我认为,既然草书是书家灵魂的“芭蕾”,那么它在自己心尖上跳舞的感觉,只有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切身感受到。 

  记 者:书法对您意味着什么?痛并快乐着? 

  何开鑫:我这大半辈子,飘荡过,下乡当过知青,当过兵,做过一般办事员,也当过局长、院长。我这些年许多生活的节点和人生的转折都与书法有关。可以说,书法与我共苦乐。由此我也庆幸与书法结缘如此之深。自此我也会坚定地、毫无顾虑地走下去。 

  记 者:何老师,在浮躁的社会中,您认为当代的书法家应追求什么样的东西呢? 

  何开鑫:我感觉当代书法应提倡一种东西,叫做“气”。这是一种闲庭信步的气,一种非常儒雅的、具有书卷气的、干净的气息,也叫“气质”。在书法作品里面,这种气质就是技术经过充分锤炼后的非常精良的笔墨,它能表达素面朝天的境界,能让人感觉到干净、清凉、清爽。我们现在看古人的作品都是这样。凡是那些很躁、很浊气的东西,都经不住琢磨。所以这股气息非常重要。而这种气息的养成就靠“素”养。这个“素”,不仅仅是素质的“素”,还要素面朝天、素面对人、素面面世;这个素是“朴素”,就是要抱朴守素,自然地回避、拒绝一些对你具有诱惑力的东西,如名、利、热闹场合等。 

  记 者:您说得很好,希望您的理念和作品给我们当代的书法艺术,给人们在精神上一股清凉之气,能够引领一股向上的很干净的素气。 

  何开鑫:是这样的。哪怕你写磅礴、雄强的大草书,也需要一种温和之气。古人讲抱朴守拙,只有具有“拙”才可能有感染力。历史上能打动我们的东西是什么?是具有精湛的技艺,经过岁月的风霜、历史的沉淀而呈现到我们面前的经典佳作。它的背后带有深沉醇厚的人文情怀。 

  记 者:您希望现在的书家能够重视这个? 

  何开鑫:对。我自己也在向这个方向靠拢。 

 
 
 
 
 
 
 
 
 
 
 
 
 
 
 
 
 
 
 
 
 
 
 
 
 
 
 
 
 
 
 

------------------------------------------------------


 
何开鑫
       四川蓬溪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行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遂宁市文联副主席;遂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遂宁市书画院院长;四川省"德艺双馨艺术家"。

获奖参展

1989年,(北京)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入展

1992年,(北京)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入展

1995年,(北京)全国首届扇面作品展入展

1996年,(北京)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入展

1998年,(北京)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金奖

1999年,(北京)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2000年,(北京)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

(北京)全国第三届楹联展银奖

2001年,(成都)四川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特等奖

(长沙)全国首届小作品书画展金奖

2002年,(郑州)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提名奖)

2003年,(成都)四川省"巴蜀文艺奖"一等奖

2004年,(西安)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5年,(北京)全国首届名家百名艺术书法提名展

(四川)遂宁市人民政府命名"杰出书法家"

2006年,(安徽)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展

2007年,(成都)四川省群星文艺奖一等奖

2008年,(南京)第二届"林散之奖"展览

(北京)第八届国际书法大展

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暨蔡元培诞辰140周年书画展

2009年,(北京)中国美术馆沈鹏书法精英班师生作品展3件入展

(成都)7.27四川书法六人展

(安阳)当代书坛五百家精品工程展

2010年,(都江堰、汶川)中央电视台"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采风慰问、作品捐赠"及大型电视专题活动

(郑州)全国首届书法批评家十人提名展

(成都)十一届国际西部博览会草书作品获金奖

2011年,第三届北京、四川书法双年展作品入展

(上海)《书法风云榜》全国20名年度最具实力奖

(北京、成都)《四川更加美丽》三件作品入展

(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优秀作品展

(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辛亥百年'二件作品入展

(台湾、高雄)"辛亥首义"海峡两岸书法展。

2012年,(山西)全国首届帖学名家学术邀请展2件入展

(北京)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十八大纪念珍藏邮册.何开鑫专辑"

(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三名工程"作品入展

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

第三届全国楹联展银奖

第八届全国中青展三等奖

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金奖

四川省"巴蜀文艺奖"一等奖

历年来40余次入展中国书协、文化部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和国际展览。曾在北京,山东,江苏,河南,成都,遂宁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及联展。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及四川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何开鑫"艺术人生"专题片。华西都市报推出大型人物专访及专版《以文化心·书写苍茫》。出版有《何开鑫书法精品集》、《临池写心· 何开心卷》、《当代名家·何开鑫》:《岁月入歌·何开鑫诗书作品集》等专辑。

艺术风格

创作笔谈入帖尊碑意犹狂--书法"五知"随想何开鑫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中,草书以其表现形式的自由奔放,变化万千及主观情感的宕荡起伏而被历代书家和观者所喜。草书因此又被认为是一种最难掌控和表现的书体,成为无数书家穷其一生"痛并快乐着"的执着追求。草书本体所需的激荡澎湃,运笔用墨的细腻述说,既是一种纠结而又难弃的矛盾,更是一种"过桥南岸寻春去,踏遍梅花带月归"的吸引。在我与中国书法近五十年来的生命同行中,草书总是让我情有独钟沉醉其间。每每激情挥毫之后,上述的困扰总浮现眼前沉于脑海。我就在这样的亢奋、不满、碰撞及思考中走到今天。不断思索,不断总结,多年习草的一些创作体会渐渐清晰,我将其概括为:五知。五知,就是笔墨知能、起收知制、纵横知功、宕荡知式、绵逸知气。笔墨知能,就是作者掌控工具、材料的能力。作为一个习书者,首先要知笔懂墨。这并非易事。要知每枝毛笔均有锋颖的长、短、粗、细、软、硬之分,墨又有浓、淡、干、涩、焦、酽之别,这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笔性墨语。作者在创作时,纸、笔、墨的相生相融就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笔墨知能,看似显于物外,实则饱含作者内心情感。随着章法、字法、心法的积淀娴熟,作者于用笔的提、按、顿、挫、绞、转、收毫、铺锋中,将此二者融于一炉,高下立见。这有点像一位出色的乒乓球选手,能把手中的球拍玩得反转自如,技术炉火纯青时,则人球合一,球随心转。起收知制,是书者下笔后的点画表现、控制。古人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开笔的一点,既是局部,也是书法整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有不可覆盖性和逆转性。通过多年来对碑、帖经典法帖的研习、把玩后,尤其感觉到每一笔下笔的起、转、收过程至为重要。我将此理解为"起四、收五、二三原理"。"起"笔一般有钉、截、逆、顺四种行迹表现;"收"有露、针、飘、节、钩五种;所谓二三原理,我亦称之为"弯道技术",即:每一点画改变势的运行方向,或与另一笔搭笔时节点呈现出"衄挫"形态后,线条的内侧为二、外侧为三的行迹洇迹现象。创作中,要在某一个局部达到这样的效果较为容易,但要通篇连贯笔笔精彩,且又一气呵成,那难度就非同一般了。因为每要完成这一书写,笔法上须有一个个顿、转及其它的技术动作来完成汉字结构上的"转弯抹角"。此刻,只有当作者神清气爽、意定神闲的理性把握用笔时方能触及。纵横知功,是说书法形式的基本构成,这个构成的基本元素就是"线"。线的穿插、组合、聚散,也就是书法作者对"线"的理解和演绎功力。从书法的传统观念来讲,一般都不称"线",称为笔画或点画,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称其为"线条",这也有点西方美学的概念。在当代,用"线"来概括或解读书法的点画和笔画,没有太大的障碍。书法的积点成线、由线到面,所呈现的就是章法中的一种纵横之态。锻炼和掌握这种功夫、功力,是写好书法的一个最重要基本功。在线的方向性运动中,不仅有"起收知制",还有粗、细、提、按、轻、重、转、绞等技术要求。"线"有四种形态,"横、竖、斜、孤",同时还有长度、角度、力度的表现,尤其"力度",可以说是"线"的质感在书法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玄妙的部分。我们与古人最大的差距就在于"线"的质感表现上。公元772年,僧怀素拜会时客洛阳的颜真卿而引发的著名的"儒僧论书"中,"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一一自然、屋漏痕"等著名论述,都是对"线"的形态、质感的精妙概括。此后,怀素的《藏真帖》、《圣母帖》、《律公帖》均深得壁坼、屋漏之法,让醉素狂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峰。宕荡知势,说的是集"线"成字后的章法形式。包括在视角上次第出现的"大小、枯湿、欹正、连断、向背、行气"六个构成元素。它对书者的核心要求是:提升审美眼光、统摄矛盾关系。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字字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对一个伟大书法家"宕荡知势"的真切感受。所谓:势贯于上下,气通于隔行,神附于点画,韵生于笔墨。也难怪狂放不羁的诗仙会在怀素的草书面前"舞之,蹈之,歌之"了。在今天,一位书法家如能在笔墨之中表现出这些技艺和精神实质,那其作品必定神采飞扬、妙不可言,一定会深深地打动作者自己和鉴赏者了。再说绵逸知气。林语堂先生有一句话:一切艺术的闷葫芦都是气韵问题。讲的是所有不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由于气韵不畅而导致的"闷"的现象。由于种种原因,不同作者创作的作品均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气息,有"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的颠狂气,也有"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豪放气,有"月明华屋,画桥碧阴"的飘逸之气,也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气。但也有俗气、燥气,或是浊气、暮气等等不一而足。在创作完一幅作品后,我们有时会感到"颐指气使"的过头,有时又产生"心到笔不到"的无奈。所以,从精神层面来说,一幅好作品应避免上述的缺陷,应有一种"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和"不激不励,风规自远" 合二为一的绵逸之气;绵,是指绵绵不断,能受疾徐、强弱闸门控制的一股心气;逸,是指"犹之惠风,荏苒在衣"的飘逸之气,也包括一种灵气、朝气和书卷气。这是一道坎,要达到它,翻越它,需要岁月的打磨和书外的涵养。多年来,我在追求"重、拙、质、细、变"的"碑草"书法研习和创作中,逐渐体会到"笔,不容易提炼到恰到好处;墨,也难控制得五色合宜;线,更难表现得劲涩适度;篇章,尤难尽善尽美,无可挑剔。"这些年在写字、撕字,撕字、写字的纠结和快乐中一路走来,至今方知:书法,始于点画,缘于守持,归于性灵。三者相融方能成为"善书者"。书法,不是孤立的墨迹,它的背后是一种深沉、执着的人文理想和情结。"承物游心识晋唐,知质通变亦守常。起四收五解二三,入帖尊碑意犹狂。"这算是我个人的一种真实感悟吧,愿与诸君共勉之。

外界评价

社会评说

何开鑫20年追求艺术成就丰硕

2009年10月17日,四川省诗书画院。何开鑫的书法展览开幕。展览盛况空前,对何开鑫书法作品好评如潮,行家看来自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是省诗书画院首次举办的一个地市州书法家的展览,选择何开鑫就是因为何开鑫够格,何开鑫的书法也够格。

对何开鑫本人来讲,这次展览也相当重要。这是他从艺20年的一个艺术总结。更重要的是这次总结体现了何开鑫20年艺术生涯的路子是对的,成果是丰硕的。20年的艺术追求和探索把何开鑫本人送上了一个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平台。这20年何开鑫没有白费功夫。

追溯何开鑫的艺术风格进程可以分为三段:一是西北参军,茫茫戈壁,孕育了何开鑫书法的大开大合,长枪大蕺。直至转业回到家乡,这种风格仍未改变。但这方水土与西北的味道还是大相径庭的。大势大"凶"之中还缺点温润和灵秀。于是何开鑫书法中又融入了帖学中的秀美。使开鑫的书法在大气中显露出了灵秀。好像高山峡谷中有清泉潺潺而流。这种书法景致就更加耐人寻味了。这就是形成何开鑫书法风格的第二段。2007年何开鑫进入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精英班学习,导师是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同学40人均是各省高手,大多是中国书协的评委和理事。一年的学习,与他人艺术思想的碰撞,南北的,现代与传统的,经典与民间的……使何开鑫坚定地调整了自己的艺术思想,并运用到了他的书法作品当中。与高人并肩,也更增加了他的信心和动力。所以,他苦思冥想地吸收,没日没夜地创作,把何开鑫艺术前两段的基础和优势变成了今天第三段艺术思想和水平,也是何开鑫当今最高水平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何开鑫目前的艺术水准代表着整个四川书法的高水平,也体现了全国书坛创作的精英动态。

中国美术馆、山东泰山美术馆、江南常州美术馆、四川遂宁市美术馆、四川省诗书画院美术馆,展览的心路历程,风风雨雨开鑫一路走过。熟悉何开鑫艺术的同道之人再看今日的何开鑫,人仍叫何开鑫,但艺术谐称已变为了"何大师"。的确如此,今日的何开鑫已不是20年前的何开鑫了!

名家评说折叠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执行院长曾来德:

开鑫初学书法时是在"文革"后期,他便写的一手漂亮的"新魏体书",深受部队官兵欢迎。

近些年,他书风逐渐变化,不断吸收魏碑的质朴与拙厚,力求开创新意。创作思想也比以前更加开放,创作手法不受法度的束缚,结体更加摇曳多姿,自由地抒发其胸臆。

开鑫对于书法技巧的训练非常重视,他对于笔墨的把握有着独到之处,这也使得他的书法迥异于同时代的书家。他的行草书行笔轻重顿挫随形而运,从容体现着速度的轨迹,枯实相间、笔断意连,气质颇近晋人的率意天真。他在章法上很善于运用墨色的浓、厚、枯湿,从而形成视觉节奏的变化,字行之间的挪让、呼应亦颇见才情,在审美意趣上讲求形质相生,文质统一。开鑫对书法一直有着很强的热恋之心,在创作研究上他不拘泥于一家一体的藩篱。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书协主席何应辉:

何开鑫的行草书在最近两年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向着放逸流美的意态姿致与质实苍浑的线质有机结合构成大幅度跌宕起伏的章法新特征大大提高了一步。这一大步进展中有一点尤其值得肯定:既吸取了时流中以多种形式因素的大幅对比变化来强化视觉冲击力的有益经验,更较好地把握了笔情、笔势的时序性运动在生发、带动空间形式变化中的关键作用,从而避免了刻意摆布矜奇做怪的时弊,以趋于自然地旨归。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强:

在何开鑫书法展上欣赏到的作品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一是雅逸为尚的大草作品;二是古拙为善的行书作品,形成开鑫的双拳,很有力量和攻击力。雅逸大草从二王书风中化出,来得纯粹自然,雅而至清,逸而能驻,从大王的内敛笔法尽得元气之合,大幅驰骋意在纸外。古拙行书拾得汉魏之意,残纸片简悟得心法,深厚中有攫取轻灵之笔,时时见寸情。权衡之,近年开鑫双拳着力多在大草,用内敛法在八尺大幅上创作,其收敛性显得多了些,若能注入行书古拙元素,将双拳的力量凝聚在"逸"上,使得我们欣赏的视觉感受形成起伏,不至于淹没在纯而敛的沉思中。

中国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协副主席刘新德:

先祝贺开鑫书法展圆满成功。展览八十多件作品很整齐,质量高,不乏佳作。开鑫书法之路无疑是成功的。从最初醉心于汉魏碑刻,这些年来又对帖的汲取,特别是对"书谱"的深研;书法作品在原有的张力、震撼力上更有内涵,更让人耐读。开鑫对书艺的执着、勤奋,常人是不能企及的。从其"撕字"一文得知,自己将多年保存下来的两百多件作品,狠下心来把一百五十件不甚满意的作品撕掉,虽然撕字的时候心里不是滋味,但这是期待着有新的飞跃,有更多的佳作诞生;这一点又是常人做不到的。通过这次个展也给大家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开鑫个展的意义在于为我们四川作者开了一个好头,今后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办展,也希望开鑫有更好更多的作品展现于我们面前。

■ 四川书协理事、成都画院画师文永生:

开鑫此次展示的近百幅倾心之作,确实让我们眼前一亮,那几十张洋洋洒洒的八尺长条通透而自如,那种从作品中呈现出的自信使作品左右逢源而法度俱在,确实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作为相交20年的书友,我由衷地为开鑫取得的成绩而高兴。

书法是一辈子的事,就书法家来说开鑫正值盛年,相信他今后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